分享

Si/Mn比对添加Si热镀锌钢板退火合金化行为的影响

 柒国联军 2021-10-17

图片


1 试验方法

1)用熔融红外线吸收法测定钢板的Fe氧化量。分别测定氧化状态和酸洗去除外部氧化层状态的氧含量,将两者之差作为钢板的Fe氧化量。此外,将酸洗去除外部氧化层试样的氧含量作为钢板内部的氧含量。

2)用傅立叶变换全反射红外光谱仪(ATR-FTIR)对钢板表面生成的Si氧化物和Fe氧化物-钢板界面上生成的Si氧化物类型进行鉴定。由于ATR-FTIR谱线峰值面积与氧化物量成正比关系,所以可将ATR-FTIR谱线峰值面积用来对氧化物量进行相对比较。

3)用扫描电镜对试样表面和断面进行观察。为对试样断面进行详细观察,用聚焦离子束(FIB)制作了45°断面的试样。

4)用电子探针(EPMA)进行试样断面元素分布的分析。并用射频辉光放电发射光谱仪(RF-GD-OES)进行更大深度元素分布的测定。RF-GD-OES的分析直径是4mm。

5)在4wt%水扬酸甲酯、1wt%水扬酸、10wt%碘化钾混合溶液中,对镀锌试样中的η相进行电解,对 Fe-Zn原始合金相进行观察。

6)在5vol%HCl中将合金化处理后试样的镀层溶解,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测定溶解液中的Fe浓度。 

2 试验结果

2.1 Si添加钢的氧化行为

Si添加钢的氧化物层由Fe氧化物、在Fe氧化物-钢板界面上生成的Si氧化物、钢板内部生成的Si内部氧化物构成。在氧化还原法中,Fe氧化物量对镀层合金化行为有很大影响。观察分析不同Si/Mn比各试样氧化处理后的Fe外部氧化量和Si内部氧化量。结果发现,各试样的Fe外部氧化量和Si内部氧化量基本相同,没有差别。ATR-FTIR对Fe氧化物-钢板界面上生成的Si氧化物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各试样都在波数1000cm-1和500cm-1处出现Fe2SiO4和Fe氧化物的吸收谱线峰值。

2.2 Si/Mn比对退火中Si氧化的影响   

用ATR-FTIR对退火后试样的Si表面氧化物进行了鉴定。观察1.0Si/Mn钢试样的ATR-FTIR吸收谱线,结果发现,波数1240cm-1处的吸收谱线峰值对应于SiO2,波数1000cm-1、920cm-1、590cm-1、520cm-1处的吸收谱线峰值对应于Mn2SiO4。由于ATR-FTIR的吸收谱线峰值面积与表面氧化物量成正比,所以可用来进行氧化物量的半定量比较。分别使用1240cm-1处和1000cm-1处的吸收谱线峰值面积对SiO2量和Mn2SiO4量进行半定量比较,结果如图1。图中还有未氧化处理只进行退火试样的数据以进行比较。不论是否进行氧化处理,各试样的SiO2量和Mn2SiO4量半定量值随Si/Mn比的变化趋势都相同。SiO2量随Si/Mn比的增大而增多,但Mn2SiO4量随Si/Mn比的增大而减少。此外,氧化处理试样的Si氧化物量少于未氧化处理试样的Si氧化物量。

观察0.6Si/Mn钢和1.0Si/Mn钢退火处理后试样断口的SEM反射电子像。可以看出,退火处理0.6Si/Mn钢和1.0Si/Mn钢的最表层都存在金属Fe层,并且在金属Fe层以下有薄层Si氧化物。此外,在钢板内的晶界上和晶内也产生了Si氧化物。其中1.0Si/Mn钢的Si内部氧化物主要在晶界生成。而且,1.0Si/Mn钢的Si氧化物有深灰色的SiO2和浅灰色的Mn2SiO4两种类型。大部分Si内部氧化物是由Mn2SiO4内层和SiO2外层构成。0.6Si/Mn钢的Si氧化物也有深灰色和浅灰色两种类型。但深灰色的SiO2少于1.0Si/Mn钢。此外,由于0.6Si/Mn钢的表层晶粒直径小于1.0Si/Mn钢,所以0.6Si/Mn钢表层的Si内部氧化物的密度大于1.0Si/Mn钢。

为查明各试样的Si、Mn分布,用EPMA测定了各试样断面的元素分布,结果发现,各试样的情况相同,都是表层附近有内部氧化物的晶界处的Si、Mn强度高,无内部氧化物的晶内Si、Mn强度低于钢板内部。此外,在接近表层的晶界上,Mn的强度高,而在较深的部位Si的强度大于Mn。

虽然SEM观察获得了较详细的断面元素分布信息,但只是局部区域的信息。本研究为了查明更大深度方向上的元素分布,用RF-GD-OES对各试样断面进行元素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各试样的Si元素强度分布曲线都有两个峰值,一个峰值在试样表层,相当于表面氧化物,另一个峰值在钢板表层以下部位,相当于内部氧化物。RF-GD-OES的Si元素强度分布曲线峰值强度与Si氧化物量成正比,曲线峰值位置相当于Si氧化物形成的部位。与1.0Si/Mn钢相比,0.6Si/Mn钢的钢板表层以下部分的Si强度分布曲线峰值强度高,并且峰值位置向左移动,说明0.6Si/Mn钢板表层的Si内部氧化量大于1.0Si/Mn钢。并可推定,与0.6Si/Mn钢相比,1.0Si/Mn钢的Si内部氧化物在更深部位生成。

图片

2.3 Si/Mn比对镀层合金化行为的影响

本研究为了查明Si氧化物对镀层合金化行为的影响,考察了试验钢板浸入热镀锌液中形成的初期Fe-Zn合金相的形态。观察各试样初期Fe-Zn合金相的SEM图像。结果发现,1.0Si/Mn钢中未形成初期Fe-Zn合金相的区域最多,其次是0.75Si/Mn钢,0.6Si/Mn钢未形成初期Fe-Zn合金相的区域最少。

分析镀层合金化温度520℃、540℃、合金化处理时间15s条件下的Si/Mn比对镀层合金化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两个合金化温度下,Fe向镀层中的扩散量都随Si/Mn比的减小而增多。为了进一步查明合金化的行为,考察了0.6Si/Mn钢和1.0Si/Mn钢在合金化温度520℃、540℃条件下,合金化行为随合金化退火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两个合金化温度下,0.6Si/Mn钢的Fe扩散量都大于1.0Si/Mn钢的Fe扩散量,并且随合金化退火时间的延长,Fe扩散量的差增大。此外,合金化温度520℃条件下两钢种的Fe扩散量的差大于540℃条件下两钢种的Fe扩散量的差。

图3是合金化温度520℃条件下Fe-Zn合金相的SEM图像。0.6Si/Mn钢板表面生成了均匀的微细的Fe-Zn合金相晶粒。1.0Si/Mn钢板表面在合金化时间5s的合金化初期阶段,除了生成均匀细小的Fe-Zn合金相晶粒,还有粗大的Fe-Zn合金相晶粒,并且这些粗大的Fe-Zn合金相晶粒一直残留到合金化时间30s。

3 试验结果的分析讨论

3.1 Si/Mn比对Si选择性氧化和内部氧化的影响

在前述的氧化还原法中,Fe氧化量对镀层的合金化行为有很大影响。本研究为使Fe氧化的影响最小化,通过氧化温度对各试样的Fe氧化量进行调整。氧化处理后各个试样的Fe氧化量和Si内部氧化量基本相同。因此可认为,本试验中各试样的氧化处理对镀层合金化的影响程度相同。在退火中Si/Mn比对Si氧化物的生成行为有很大影响,随着Si/Mn比的增大,Mn2SiO4的生成量减少,SiO2的生成量增多。钢板内部生成的内部氧化物,在钢板表层主要是Mn2SiO4,在钢板内层主要是SiO2。0.6Si/Mn钢表层附近的内部氧化物的分布密度大于1.0Si/Mn钢。图4是上述试验结果的示意图。

图片

此前,对含Si氧化物的生成行为进行了许多研究。Suzuki等人用热力学计算方法对1.0wt%Si添加钢的Si选择性氧化行为进行了分析。其热力学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非常一致。以下将Suzuki等人的研究报告内容概述如下。

退火中生成的含Si氧化物由钢板的Si/Mn比和退火气氛氧势决定。在一定的氧势条件下(logPO2/atm<-19),钢板的Si/Mn比大时,SiO2稳定,钢板的Si/Mn比小时,Mn2SiO4或MnSiO3稳定。在一定的Si/Mn比条件下(-2<log{(Si(mass%)/Mn (mass%)}<0),高氧势时,Mn2SiO4稳定,低氧势时,MnSiO3稳定,中间氧势时,SiO2稳定。

本试验钢板的Si添加量不同于Suzuki等人的试验用钢板的Si添加量。但可以定性地对本试验结果进行说明。在露点为-35℃的气氛中对1.0Si/Mn钢进行退火时,钢板表面初期生成的氧化物是SiO2。钢板中的固溶Si在生成SiO2的反应中被消费,所以SiO2周围的Si/Mn比相对下降。当Si/Mn比下降很大,达到Mn2SiO4稳定范围时,开始Mn2SiO4生成。在露点为-35℃的气氛中对0.6Si/Mn钢进行退火时,钢板表面初期生成的氧化物也是SiO2。但是,由于0.6Si/Mn钢的Si/Mn比小,所以初期生成的SiO2周围的Si/Mn比下降快于1.0Si/Mn钢。因此可推定,0.6Si/Mn钢的Mn2SiO4生成量多,而1.0Si/Mn钢的SiO2生成量多。

内部氧化因氧表面浓化而变得复杂。SiO2生成的平衡氧势小于Mn2SiO4。虽然不能准确地测定出钢板内部的氧势,但可推定,钢板内部的氧势低于钢板表面的氧势,并且距表面的距离越大氧势越低。因此,Mn2SiO4容易在钢板表面生成,SiO2则容易在距钢板表面较深的部位生成。此外,内部氧化物的密度受晶粒直径的影响,所以不能只根据氧势对内部氧化物的密度进行分析。0.6Si/Mn钢板表面的粒径小于1.0Si/Mn钢板。由于内部氧化物主要在氧势较高的晶界上生成,所以,表面粒径小的0.6Si/Mn钢的内部氧化物密度较大。因此,与钢板组织对内部氧化物生成的影响相比,Si/Mn比的影响是间接性的影响。

3.2 Si/Mn比对初期Fe-Zn反应及镀层合金化的影响

添加Si可抑制镀层合金化反应,但其机制尚未明了。有研究指出,钢板表面生成的Si氧化物阻碍了钢板与熔融锌液的接触,从而抑制镀层合金化反应。还有研究报告指出,固溶Si使Fe2Al5层稳定化,或固溶Si阻碍了Fe-Zn金属间化合物内的Fe和Zn的扩散,从而抑制镀层合金化反应。本研究从钢板浸入熔融锌液中初期Fe-Zn合金相生成和合金化热处理中Fe-Zn合金相成长的角度对Si/Mn比对初期Fe-Zn反应及镀层合金化的影响进行说明。

图5是Si/Mn比对Si添加钢镀锌层合金化扩散退火行为影响的示意图。钢的Si/Mn比很大时,在镀层的局部生成初期Fe-Zn合金相,但生成初期Fe-Zn合金相区域的面积小。随着Si/Mn比的下降,生成初期Fe-Zn合金相区域的面积增大。生成初期Fe-Zn合金相区域的面积对应于钢板表面的Fe-Zn合金反应性。本试验的钢板表面Fe-Zn合金反应性取决于退火中生成的钢板表面的Si氧化物。钢板表面生成SiO2和Mn2SiO4。Si/Mn比决定了这些Si氧化物的生成量(图1)。SiO2形成了抑制元素扩散的薄层非晶态,Mn2SiO4形成了抑制元素扩散作用小的粒状晶粒。因此,在生成SiO2的钢板表面基本上不产生初期Fe-Zn合金相,而在生成Mn2SiO4的钢板表面上产生初期Fe-Zn合金相。

图片

对本试验中的Fe-Zn合金相的生成行为可做如下说明。退火处理1.0Si/Mn钢的表面生成了SiO2和Mn2SiO4,但在SiO2生成区域没有生成初期Fe-Zn合金相。随着Si/Mn比的下降,SiO2生成量减少,Mn2SiO4生成量增多。这表明钢板表面的Fe-Zn合金反应性提高。由此可推定,对于0.6Si/Mn钢,由于SiO2的生成基本上被抑制,所以Fe-Zn合金相在钢板全面均匀生核。

以下对Fe-Zn合金相的成长行为进行说明。低Si/Mn比钢的镀层合金化速度快,并且随着退火时间的延长,0.6Si/Mn钢与1.0Si/Mn钢的Fe扩散量之差增大。这种变化趋势在退火合金化温度520℃和540℃条件下是相同的。但520℃条件下的两个钢种的Fe扩散量之差特别大。本试验的合金化温度是考虑了ζ相形成温度后确定的温度,但在本试验的合金化反应中生成的Fe-Zn合金相都是δ1相。由此可推定,520℃和540℃条件下合金化行为的差异的原因不是合金相的不同,而是合金化反应温度的不同。因此可知,Fe-Zn的界面反应对Fe-Zn合金相的成长速度产生影响。如图3所示,在合金化反应的初期,钢板表面全部被Fe-Zn合金相所覆盖,没有Si氧化物。因此说,钢板表面生成的Si氧化物基本上对Fe-Zn合金相的成长没有影响。这意味着,固溶Si等表面氧化物之外的因子对Fe-Zn合金相的成长产生影响。

图片

在各钢板表层的Si氧化物密度中,0.6Si/Mn钢的Si氧化物密度最大。在生成内部氧化物的钢板表面是合金化反应发生的区域。内部氧化物大量生成的区域,固溶Si浓度下降。因此,0.6Si/Mn钢表面固溶Si浓度下降抑制了合金化反应的延迟,使合金化速度变快。此外,在合金化温度的低温侧,Si/Mn比引起的合金化速度差较大,所以,在低温合金化时,固溶Si对Fe-Zn合金相成长具有较强的影响。

本文为部分内容,全文请参阅《世界金属导报》37期B0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