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岛第一体育场,一座城市的集体回忆!

 青岛城市记忆 2021-10-17


如今的青岛天泰体育场

上世纪四十年代的青岛体育场

青岛市天泰体育场与中山公园大门相对,过了地下通道,眼前的外景看似与八十年前的景象差别不大。但这座历经风雨沧桑,在青岛体育史上早已刻上烙印的体育场,它的历史却很难用简要的语言去描述。

天泰体育场前身是青岛体育场,也就是老青岛几乎无人不知的第一体育场,始建于1933年,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文登路9号。它曾经给几代青岛人留下了难忘的回忆,也可以说是这一座城市的集体记忆。

令无数人惋惜不已的是,2000年,青岛第一体育场被推倒重建,经过大规模改造后,更名为青岛市天泰体育场。客观的来说,现在的这座外观变化不大的体育场,已是一座赝品了,与伴随我们记忆的那座体育场已经无关了。

在建设青岛体育场之前,青岛还没有正式的体育赛场,一些体育赛事多在汇泉跑马场进行。青岛体育场的建设离不开1933年在青岛举办的第十七届华北运动会。

沈鸿烈

第十七届华北运动会会长沈鸿烈暨全体筹委会委员合影。


说起曾经的青岛体育场,首先不得不提到两个重要的历史人物,一个是时任青岛市长的沈鸿烈,一个是被称为“中国奥林匹克先驱”的山东大学体育教授宋君复。 

1922年,兴建中的洛杉矶体育场。

1932年,张学良资助刘长春(左)、宋君复教练代表我国出席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十届奥运会。

华北运动会是建国前由华北体育联合会组织主办的区域性体育大会,其规模仅次于旧全运会,自1913年至1934年先后举行了18届。1933年,青岛有幸与第十七届华北运动会结缘。

1932年,在张学良的资助下,时任东北大学体育系教授的宋君复,作为教练带领短跑运动员刘长春,参加了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第10届奥运会。宋君复在美国期间,详细考察了洛杉矶奥运会的体育设施,回国时带来了洛杉矶体育场的图样、资料和照片,没想到这些资料很快就在青岛有了用武之地。回国后由于东北已被日本占领,宋君复来到山东大学任教。 

1932年10月,在开封举行的第16届华北运动会上,作为第16届华北运动会青岛代表团教练,宋君复还担负着市长沈鸿烈安排的一个任务,争取第17届华北运动会来年在青岛举办。当时的青岛是直辖市,之前从来没有举行过全国性的大型活动,青岛市政府想借此机会完善城市功能。可是,主办方最后还是把举办权交给了山西太原。然而1933年夏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把太原的承办权冲掉了。于是,执委会紧急决定放弃山西,青岛成为了17届华北运动会东道主。 

此时距离运动会的举办已是时间紧迫,而且主运动场都还是一片空白。青岛市市长沈鸿烈召集教育、工务部门设计人员及体育专家,商议筹建青岛市体育场事宜。宋君复在会上展示了携带回来的洛杉矶体育场图样,几经讨论研究,决定青岛体育场按此图样四分之一的比例缩建,场址选在山清水秀的汇泉村前。

新落成的青岛体育场外景

青岛体育场由青岛市工务局郑得鹏、马永祥设计,投资19. 26万元。于1933年3月正式动工修建,6月底即全部建成,4个月竣工。田径场是德国人地姆博士所创,椭圆形400米一周的弯道6条,直道8条,弯道由三个半径组成,离心力小,同时因弯道半径短,也便于清晰地观看比赛。

新落成的青岛体育场内景

落成于1934年的汇泉球场(逄淑才收藏老照片)

体育场北大门(主楼)由三层门楼组成,设有三个拱形入场大门,内侧顶端设钟楼,雄伟壮观。体育场周围环以十五级看台,可容纳一万五千人。体育场除田径赛场外,还设有排球场、网球场、棒球场、垒球场等。场内的照明设施、场外的绿化美化都带有西方特色,整个体育场当时是全国一流的。

2000年,即将拆下的纪念碑(王铎老师摄影)

体育场建成后,沈鸿烈在体育场北门楼题名“青岛体育场”,并刻碑石镶嵌在城墙上:“自古盛世之民,健而多寿。衰世之民,弱而多夭……有完美之体育,乃有健全之体格,身心强健,成就始能伟大”,碑石的字字句句都传达了建体育场的宗旨——“树民族自强之基础”。这块石碑在文革中曾遭到破坏,后被董海山、丛林等人用泥巴糊住保护了起来,直到1998年才重见天日。

华北第十七届运动会举办场地

华北运动会入场式

1933年7月,第17届华北运动会在新落成的青岛体育场举行。沈鸿烈任大会会长,张伯苓任总裁判。青岛许多运动健儿参加了比赛,在田径、网球、棒球、垒球、游泳等项目上夺得冠军、亚军。青岛游泳的总成绩更是爆出本届运动会的最大冷门,囊括游泳男女高中级的4个团体冠军和团体总分的全部冠军,在23个个人单项冠军中,游泳占8个,另外,打破5项华北运动会纪录,创参加华北运动会以来最好成绩……

青岛体育场旧影

青岛体育场旧影

从此以后,青岛的群众拥有了第一个大型体育场,体育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每当有重大的体育赛事基本都在此举行。

1938年日寇再次侵占青岛后,青岛体育场仍然被作为一个最主要的活动赛事场地。

1939年,日本侨民在青岛第一体育场举行运动会。

日寇侵略中国以后,为了推行其“大东亚共荣圈”,在伪政府的主持下,召开了多届华北都市交欢体育大会。分别在华北几个较大城市轮流举行,举办单位是华北伪政权统治下的“省”、“市”各单位的运动代表队。


1941年7月4日至6日,第一届华北都市交欢体育大会在青岛体育场举行,随后的3年,每年均有举办。

体育场外的中国女学生

入场的青岛代表团


华北都市交欢体育运动会的举行与日本侵略者的政治野心是紧紧相连的。这是日满协和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为日本侵略者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服务的。日本侵略者试图用体育运动模糊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民族意识,消除他们对侵略者的敌视情绪。但是,这种殖民地性质的体育大会势必受到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抵制。

从1946年开始,这里年年举办全市的中小学运动会,而政府机关和企业的职工运动会以及全市的足球、篮球比赛也多次在此举行。

上世纪四十年代,文登路、莱阳路、南海路交叉口,汇泉跑马场与远端新颖的的青岛体育场。

上世纪四十年代,青岛特别市体育场前的小摊贩。
新中国成立后,每年的全市中小学运动会、职工运动会依然在此举行。之后,这里不仅举办过多届省运会、全运会分区赛外,还接待过英国伊丽莎白足球队、美国第七舰队足球队等,丰富的体育活动也为青岛赢得了“田径之乡、足球之城”的美誉。


1956年8月12日至16日,“全国第一届少年体育运动大会”在青岛体育场举行,此次运动会是建国以来首次举办全国规模的少年体育运动会,运动会除了田径比赛之外,还有体操表演等。参加比赛的1732名男女运动员都是17岁以下的少年,山东代表队取得田赛男女团体总分第一名。


全国第一届少年体育运动大会在青岛第一体育场举行,图为开幕入场式。

1957年7月,正在南京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毛泽东,因为天气炎热的关系,临时决定将会议改在青岛召开。8月5日,毛主席、周总理在第一体育场接见全国少数民族代表团、驻青三军少校以上军官、青岛市党政机关科级以上干部,并分别合影留念。

上世纪七十年代第一体育场外景

1970年9月17日下午,当时国家田径队著名选手倪志钦和省田径队在青岛第一体育场进行表演活动,文体生活贫乏的岛城观众们闻之兴奋不已,场外大批无票的观众涌进北门,引发了一场严重的踩踏事故 ,那天也成为青岛体育历史上最悲惨的一日。

1989年的第一体育场看台上


为迎接1986年8月1日在这里举行的第25届亚洲青年足球锦标赛,1985年5月至1986年7月,第一体育场进行了自建成后第一次比较大的整修。将当时的路渣跑道更换为塑胶跑道,在体育场的四个角上建了4座灯塔,每座灯塔上装有42盏灯,由青岛航务二公司负责施工。同时,青岛手表厂制作的两座2.4米高的电子石英钟也被安装到防体育场门楼的顶端。改造后的第一体育场陆续承接了全国女子田径锦标赛和全国竞走比赛等重大赛事。 

1990年,青岛第一体育场因其使用率突破300天以上,被列为新华社十大体育新闻。

2000年,拆毁的第一体育场。(王铎老师摄影)

随着岁月变迁,第一体育场因年久失修无法举行大型体育赛事活动。1999年,第一体育场被鉴定为危房。但许多文史学者认为此处为具有历史价值的文化遗址,提出了诸多保留意见,经过近两年的论证,2000年,青岛体育场的全面大修终究还是开始了。

2000年,将第一体育场推倒重建被青岛市政府列为了当年要办的十二件实事之一,当年10月,改建工程拉开帷幕。

经过大规模改建后的第一体育场,占地面积10382余平方米,设计使用寿命是一百年;可以保证全年全天候使用。可承办足球比赛、田径比赛、橄榄球比赛、曲棍球比赛等赛事。观众看台共安装了20525个玻璃钢材料的靠背式座椅,比原先增加了5000多个,其中主席台座位450个,根据不同的区域选用了红黄蓝三种颜色。看台20排分为11个区,看台共有 22个观众通道。

随着改造结束,青岛第一体育场的名字也随之消失,2003年11月,新的体育场更名为青岛市天泰体育场。

曾经拼搏在一体的老海牛,是无数青岛人抹不掉的记忆。


这是我当年现场看过并一直收藏着的一张球票。

1995年8月18日,青岛海牛队在青岛第一体育场再次迎来了国家队,虽然最终以1:4失利,但场上所有的进球都与青岛人有关,可以说那场比赛的赢家当属青岛人,不过有位球员不能注明名字,也就不多叙述了。

甲A赛场上的海牛队

虽然貌似原状的体育场依旧矗立在原址之处,但很多老青岛仍对那座“老一体”难以忘怀,这里更是留下了我太多的回忆,青岛足球自组建乙级队冲到甲B开始,第一体育场的每个主场几乎是一场不落。第一批海牛俱乐部会员、有些巧合似的连续几年的西4套票,算得上是老海牛的铁杆球迷,泪水、汗水、欢呼、咒骂......,每当忆起,仍是感慨不已。那就是青春,再也寻不回的难忘岁月。

第一体育场外旧影(源自网络)

第一体育场内旧影(源自网络)

第一体育场外旧影(源自网络)

第一体育场内旧影(源自网络)

第一体育场外旧影(王挺摄影)

在这里,不论是工矿校企、青少年还是中老年,谁的记忆里都不会离开第一体育场。从小学开始,区运动会、市运动会都是在这里,开完了,从中山公园穿过去,沿着榉林山走回南仲家洼的家里。上班后,百货公司和商业局的运动会还是在这里,可以说,第一体育场带给这座城市、带给诸多岛城人的记忆与影响力是无可替代的。

如今的青岛市天泰体育场

看着如今的天泰体育场,总是怀念那座承载了青岛几代人美好记忆的老一体,那座记录了青岛城市体育史的老体育场。

本组图文部分文字编辑参考自庄晓蓉《天泰体育场的前世今生》、青岛体育志等,部分图片源自王铎、王挺、逄淑才等老师提供以及青岛档案馆、青岛新闻网等。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

敬请扫码
关注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