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老子的智慧
2021-10-17 | 阅:  转:  |  分享 
  
观是什么意思答:“观”既可以为动词,意为看,代表一种动作;也可以为名词,表示事物的外观或者对事物的一种看法。在本文中意为以某种立场或者态度去
看待。以身观身。。是一种什么样的观答:以身观身说明的是一种全面观,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往往人要全面看清自己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
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除了是一种大局观,还是一种平等观、公正观。这种观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答:体现了人应以全面的眼光来看待
自己、看待事物,眼界不应狭隘,应心怀天下,公正平等地对待所有人。“吾以观复”观什么?抛开表面的变化,观其本质,观其原型,观其规律,
最终观其“道”为什么楚国善于观相的人观察的是对象身边的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人身边如果都是些贤良之人,那他必定也品德端正,因为
他的朋友会指出他的错误,劝他改正,劝他从善,使他成功。如果一个人身边都是些阿谀奉承之人,那他必定看不清自己的缺点,骄傲自满,最终失
败。所以观察人只需观察他身边的人便可知其品行的好坏如何理解“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大意为:可以说出来的道,不是永恒的道;
可以用来称谓的名,不是永恒的名字老子欲说明的是可道和常道、可名和常名的区别。可道是可以用言语表达的,但用言语表达的东西总是有局限的
,那他便不是真正的道,真正的道不是具体的可以表述的东西。可名为可用来称谓的,但万物本无名,可名是后人为了方便称呼而作的名,有了名称
,便有了局限性,不可用来表示道,那其便不是永恒的名如何理解众妙之门众妙之门意为所有玄妙的总门,道是极深极远的,我们既不能看见,也不
能摸到,但世间万物种种,千般风景都是由道而生,是天地的根本,所以老子把道喻为门,门的一边幽深玄远,门的另一边是大千世界如何理解“道
冲,用之或不盈”大意为:道为冲虚的,但其实用从未盈满这句话表达的是道的体和用之间的关系。道的体是冲虚不实的,而他的用却是实在的,正
因为道的体是冲虚的,所以才能生万物,且容得下万物。如何理解“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大意为我不知道它从何而生,好像在上帝之先。老子
一方面表达处不知道似何物,道从何而生,另一方面又自答道剩余天地之前,即道是万物之宗。表达虽是不肯定的,但实则是肯定的,一是道不可具
体描述,因其本不是具体之物,二是老子为了表达作为一个“道”的描述者的谦恭。玄牝是什么意思从宇宙论来理解,为母性生殖器的意思,用来比
喻能生万物的“道”,说明其是天地万物发生的根本,又以柔性爱养万物。从修炼论来理解,即以人体为小宇宙,玄牝为人修炼中的部位或窍穴,为
鼻口之门,天地元气来往之门,为生命的根本。两者的理解都是相通的,都是把道作为天地万物,生命的根本从“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这句话如何
理解道与德的关系这句话大意为:大德的样子是依随于道的道与德的关系为,德是跟随于道的,是依附于道的。德需要道的规定,才能体现大格局,
体现道的精神根据“有物混成”这段话理解“道”是什么道是混沌的东西,是一个物,它不是虚无的,更不仅仅是一个际遇“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
焉”理解人和天地、自然的关系大意为:宇宙中有四个大,人居其一。虽然人类富有智慧,为万物之长,但人在天地、自然面前仍然是渺小的,人类
不因以自己为中心,而应对天地、自然抱有敬畏之心“道法自然”中的“自然指什么”意为自然而然,即自己成为这个样子,指的是道效法的是其自
身的规则,并不受外界的束缚。老子想借此说明,人人、事事物物都应该按自己的规律行事、发展,要自己成为自己的目的,而不是按别人的规则生
活,成为别人的工具。如何理解“天地不仁”、“圣人不仁”大意为:天地、圣人不应表现出仁慈即天地和圣人应公正无私,不应表现出仁爱,一旦
有了偏爱,便有了恨,便失了公正怎么理解“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大意为:为政者颁发太多的政令会使百姓痛苦,不如守持公平中正老子欲劝诫为
政者应公正无私,适当颁布政令。为政者应相信民众,让民众自己行事,才能使天下太平如何理解“天下有道”和“天下无道”天下有道和天下无道
,其中的道指的不是人之道,而是天之道、自然之道,是指以天为则的自然境界与自然和谐如何理解“祸莫大于不知足”“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灾
祸没有比永不满足更大的了,所以知道满足的满足,是永恒的满足意为,当人的欲望大于需求时,变成了贪欲,而贪欲是无穷大的,灾祸也是由此而
来。所以老子倡导人应在必要需求得到满足后懂得满足,才为行自然之道,才能常足。如何理解“天之道”和“人之道”的区别天之道为自然之道,
其具有很强的目的性,但却没有偏好和厌恶,会强制性地实现平衡;而人之道以利益为纽带,并不具有公平性说说对“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
处,其不欲见贤”大意为圣人有作为而不以为自己尽了力,使事情成功了而不居功,不愿意展现自己的贤能圣人因心中有道,而不在乎世间的功名利
禄,即使推动了事情发展,也不会居功自傲,而是悄然离去,并不向世人显示自己的才能,而是让当事人自己创造和完成这些事如何理解“圣人处无
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圣人做的事“无为”的事,行的是不必言说的教化。即圣人发动万物,是万物按自己规律发展,成熟,其虽有大为,但却不让
自己的作为影响当事人,让人们自己主宰自己,实则是“无不为”。如何理解“万物作而不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是万物自己生长
而不替他开始,生养万物不据为己有,推动了万物的变化而不自以为尽了力,事情做成了而不居功圣人生养万物、推动万物,保证万物按自身规律发
展,但却不替他们开始,也不据为己有,更不认为自己有所为,不占据成功者的位置,是因为他并不为了有所为而为,而是追求无为,不让人知道自
己的作为,不影响万物的成就,此乃圣人如何理解“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大意为正是由于不居功,功绩才不会离去。正是由于其不占据成功者的位
置,或者说他从不曾想居功,这些功绩便没有了离开的缘由,人们也不会从此忘记他们的功绩,且圣人追求的正是无为,人们知道了反而不是其所追
求的“成功”,“功绩”反而会离去如何理解“不尚贤,使民不争……”不崇尚贤能,是百姓不相争,不贵重珍惜的东西,使百姓不会偷盗,不给人
易引发欲望的东西,使民心不会错乱。即老子认为应不崇尚贤能,公正无私,认为人天生便是平等的,这样百姓才不会为了争名斗利;不把珍稀当作
贵重之物,不因其而改变人的地位,对其持有尊重的态度,百姓才不会对珍稀产生偷盗的欲望。划分可欲和不可欲之间的界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百姓才不会内心错乱,分不清对错如何理解“圣人之治….”圣人是这样治理国家的,使百姓内心清明,肚子填饱,志气弱化,强筋健骨只有使百姓
内心清明,肚子填饱,满足其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社会才会平稳发展;是百姓心智柔弱的同时,筋骨强健,即让百姓不争名斗利,不争强好胜,但
却有强健的身躯可以使用,使国家和平壮大如何理解“为无为,则无不治”圣人应该为“无为”,即最高的治国理念,不因自己的为而影响国家,影
响百姓的为,而是让臣子有为,百姓有为,则便没有不被治理的地方,天下从而太平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是什么意思
答:大意为魂魄和身体合二为一,能够不离开吗?聚积精气以致柔和,能像婴儿那样吗?清除内心的杂念以有修养地观,能够没有瑕疵吗?意为君主
应当精神与形体合一,蓄养自己的精气,清除内心的杂念,像婴儿一样柔和,没有被遮蔽地观览,公正无私地照看天下事对“生之蓄之…是谓玄德”
的理解生养万物,产生万物却不拥有它们,推动万物而不以为自己尽了力,长养万物而不去宰制他们,这才是玄德老子想借此说明天道的目的性在于
让万物合乎自身,而不是去拥有,改变,宰制他们。而在治国上,君主应让百姓自由生活,自己成就事业,而不是去控制它们,达到“无为”的境界
,这才是一种幽深、玄冥的大德。在我理解看来:。。。。对“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的理解最好的统治者,是百姓仅仅知道其存在
;其次是百姓亲近他、赞誉他;再其次,人们畏惧它,然后是轻蔑他。老子想借此说明一个好的国君,应当行无为之治,推动百姓但却不需让他们知
道自己的作为,而仅仅是知道其存在,是一种最高的境界。国君如何对待百姓,百姓便会如何对待国君,国君亲近百姓,百姓也会爱戴国君,国君奴
役百姓,百姓则会视国君为寇贼“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的意思事情成功了,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如此;老子是想说国君若不主宰百姓,让百姓
自己主宰自己,那么事情成功了,百姓也会认为是自己成就而不是依靠领导人,这便是国君最大的善意如何理解“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
下”大意为用正道去治国,以奇书用兵,以无为得天下老子欲说明国君以正道治国,以奇书用兵都是有为之治,只能用来治理一国之事,但若真的想
得天下,便要以无为,即不要战争,不要奴役、主宰百姓,才能得天下之心,百姓归顺。如何理解“我无为而民自化…”君主无为,民众则自行教化
自己,君主好静,这民众会端正,君主不多事务,则百姓会富裕,君主没有欲望,则民众自己会追求朴素。说明的是君主的行为对天下具有示范的作
用,天下人会效仿君主,君主追求正道,行无为之治,则百姓也会自行教化,端正、富裕和淳朴如何理解“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
缺”为政宽大,百姓会醇厚;为政苛察,百姓就会疏远。意思是政府如何对待百姓,百姓便会如何对待政府。所以政府无论做到或做不到的事情,都
不应强求百姓做到,执政应宽厚,少一些严苛,百姓也会更淳朴。“祸福”之间的关系福祸是一种辩证的关系,互相依赖,不可或缺,当得到了福,
往往又会埋下祸根,得了祸,又会自责反省,从而为获得福打下铺垫如何理解“方而不割、廉而不…”圣人方正而不会割制,清廉而不会伤害,直率
而不会出格,光明而不耀眼是说明圣人即使为人有原则,但从不会以自己的原则要求别人,能与别人融洽地相处,及时清廉,却不会以此伤人,直率
地说话但也有分寸,光明且不会照伤他人眼睛,所以做人即使是拥有好的品性,也要有分寸,不要借此伤人。如何理解“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
将以愚之”古代善用道治国的人,不是要使百姓明智巧伪,而是要使百姓愚朴意为要治国,便不能让百姓变得狡诈,擅长伪装,用歪门邪道,而是要
使治国者和百姓共同淳朴,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这才是治国之道如何理解“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用智谋治国,是国的贼
害;不用智谋治国,是国的福祉意为治国者不要用智谋来对待百姓,和百姓斗智斗勇,抢夺了百姓的天下,成了国贼,而是要淳朴地对待百姓,与民
同心,把天下还给百姓,才是正确的治国对“使民常畏死”的理解民众害怕死亡,说明其有顾虑的事情,那么使百姓害怕死亡,便有了治理的基础,
便可以使得他们遵纪守法,百姓不害怕死亡,则国家便不能治理对“代大臣…”的理解说明人不能代替某个领域的专职者做事,否则只会使自己受害
。正如君主不能干扰司法者,行政官员不能干扰法庭,否则只会伤及自身“小国寡民”表达了老子的什么思想?表达了老子对小邦国的憧憬,百姓都
淳朴善良,满足于自己的生活,邦国之间没有战争,一切都是自然、素朴、原始、和谐的样子。也借此告诉我们,当人类文明进步时,也要回头看看
,不忘自己的本心和初衷,不忘人的基本价值致虚极,守静笃是一种什么样的修养是一种以天地精神使得自己的内心达到清虚和宁静,还能守得住这
份清虚与宁静,内心波澜不惊的修养,在我理解看来::。。。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所包含的道理明白了道,便能包容,能够没有私心,便能公
正,能够公正,便能治理天下意在说明修身与治国是相通的,人拥有了良好的个人修养以及德性,才能公正无私地治理好国家,而治理好国家后,最
终回复到生命本身的存在意义上去,这是一种自然和谐的局面。为什么说“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只要一个人心中拥有
了慈爱,有了想保护的,便会勇敢,慈爱是勇敢的充分条件;只有放下了一切,没有了欲望和奢侈,心胸才能宽广,才能致广大;只有保持谦让,善
处人后,才能得人心,才能成为万物首长如何理解“天将救之,以慈卫之”这表达的是人道与天道的一致性,人有了慈爱,便合乎天道精神,便有了
天,所以天要救护人时,也会用慈爱去护卫如何理解“曲则全,枉则直….”有时候谦恭才能保全,屈枉才能度过困境,卑下才能使充实精神,敝旧
才能推陈出新,少得反而能获得人格,多得反而会为此物困惑。所以人应当保持一种谦逊,卑微的态度,少得物质,从而获得尊重;在我理解看来:
。。。。如何理解“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以为见识广的人反而明达,不自以为是的人反而散发智慧之光,不自我夸耀的人反而功绩
显赫,不显耀身份的人反而地位高崇。所以为人应当谦逊,不显耀自己的所得,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如何理解“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要与
人争夺,说明能力、修养还不够格,当一个人的德性修养,品德品性都能让人心服口服时,则天下人都会归顺于他,没有人能和他争如何理解“智”
与“明”的关系智是指智慧,明则指明达,是“智之明”,是比智更高一层的品性。因为了解他人虽然并非易事,但我们往往愿意去做这件事,且更
有能力去做,但要想了解自己,不仅需要真诚的态度,虚心听他人的批评与赞扬,还需要用很长的时间来沉淀,有的人甚至用一生都不能了解自己,
所以老子认为了解自己的人才为明澈,明达,比智更高,更深远“知足者富”应该如何理解懂得知足的人,即使拥有的不多,也会感到富足,不懂得
知足的人,即使获得再多,也不会感到富足。所以知足、满足不是物质带来的,而是一种态度,和个人的人生境界有关,富足是一种感觉,懂得知足
,便能够感受到富足了如何理解“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金玉满堂,无人可以守藏;富贵而骄淫,则自取祸患。意思是财富是
永远不可能藏住的,只有把财富归还才不会丢失。因为富贵而骄淫,因为身份改变而得意忘形,往往会给自己埋下祸患,这往往是一场人生的考验“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表达的是什么思想境界留下功绩后悄然离去,是天道,这与人之道不同,人的社会是追逐利益的,所以人之道不会提倡功成身
退,但天之道是向往自然的,并不提倡居功,而是讲求超越一般的功德,且不获取功名利禄,在留下功绩后便悄然转身。在我理解为:。。。为什么
说“得到”往往比“失去”带给人的伤害更大失去往往是明面的,看得清的,但得到带来的损害却是潜藏的,就像是财富得到的越多,他给你埋下的
祸患也就越大,所以得到往往比失去带来更大伤害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理解知道满足便不会感到屈辱,知道止步可以不陷于危殆。满足是以一种态
度,而止步是一种态度所带来的行动,在满足自己的实际需求后知道满足,在追求奢侈中能停下脚步,降低自己的欲望,便不会屈辱,不顾危殆地追
求奢欲,从而深陷危机说说“上士、中士和下士”的区别老子用品性的高低来划分,上士的品性高等,则把道存于心,且身体力行,中士品性中等,
则有时能记得,有时忘却,最终不能实行,而下士品性低等,对待道觉得是不可思议的,反而去讥笑之,这便是上中下士的区别如何理解“大器晚成
”蕴涵的道理大的器具往往是很晚才完成的,意思是无论是人才还是器皿、建筑,要把他培养好,建造好,都需要时间去精雕细琢,去磨练,去沉淀
,是千万不能速成的“为学”与“为道”的区别为学是求取知识,是一种积累经验而能达到的;为道则不能用积累经验去获得,因为它本不是经验,
而是万物之真理,要不断减损自己的所学,放下一切,回归自然人的状态,便能归宗而得道了如何理解“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指不断地减损,直至
心中不留一物,甚至连要减损的意识都忘却,便能达到无为的状态,而无不为则是顺应自然,观照万物却不去打扰他们,让他们合乎自身目的去发展
。在治国上欲指国君要无欲无为,让老百姓自由生活,不去奴役他们美与恶,善于不善之间的辩证关系美与恶,善于不善都是相互依存,不可或缺的
,只有有丑的存在,人们才能分辨什么是美,只有有不善的存在,人们才能比较出什么是善说说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的辩证关系有
生于无,无生于有,且可相互合成,为物与作用,不可分离;难易、长短、高下都是一种互补的关系,才能够成一种参差不齐,错落有致的自然状态
和人生。音声是一种相应合的关系,音是人发出来的,但声是人听到的效果,音声虽有别,但两者是不可分离,相互依存的关系。前后是一种运动循
环的关系,前可以是后,后也可以是前,两者可以相互转换,但又有所区别。“微明”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智慧微妙的智慧,是一种借助谋略以柔弱胜
刚强的智慧,“国之利器”指的是什么指的是权谋,或者说是武器、军队、刑法为何说“国之利器”不可示人因为一个国家的权谋如若被他国知道,
便会没有了优势,如若被百姓知道,便或让百姓认为国君善于利用人心,玩弄权谋,从而不信任国君,且若人人学权谋,则天下则变成权谋的天下,
百姓之间也失去了信任,,社会也再无正义如何理解“宠”与“辱”,“得之若惊”与“失之若惊”宠和辱都是一样的,得宠会得意忘形,得辱则如
丧家之犬,所以无论得辱还是得宠,都会受惊,把得宠看作得辱一样,是老子的正面意思如何理解“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即如果一个
人爱惜自己的身体,而且把天下看做是自己的身体一样,便会爱惜天下,和善地对待百姓,减少政令,让百姓为自己而活,而这种人,才可以把天下
寄予他。如何理解“见小曰明,守柔曰强”能看见微妙的道理则明达,守持住柔弱为刚强。即即为人不能忽略微小的道理才能算是明智通达的,只有
守持住柔弱的人才能算是刚强。老子说的“习常”是什么意思即前后相续的常理,为个人修养,抵制外界诱惑自我修炼,通达微小的道理且能守持住
柔弱,又能借光外照内明,从而神清气爽,身无大恙的常理“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是什么意思知道的人不爱说出来,说出来的人反而是不懂的,因
为真正懂得知识的人会少说,因为说多错多,领悟真理靠的不是用嘴说,而是用心去领悟对“和其光,同其尘”的理解要把自己的睿智,原则,收敛
起来,不要锋芒毕露,伤了他人又伤了自己,要和尘埃一样,与世俗同调,不要与社会格格不入,从而达到与道相同的境界如何理解“不可得而贵,
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在他人处能得到尊敬,也可被视为低贱,所以要成为天下人所尊敬的人,便要不分贵贱,不分亲疏,以一种公平的态度
对待一切人和事,这是一种最深最大的善意,别人也会从此尊敬你对“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的理解尽管知道“我”的人很少,但遵“我”之言而实行的人,一定会受到人们的敬重,因为我所说的是真理,这是道之尊,德之贵所决定的,但因为世俗人们多看外表,不看内在,所以圣人往往是不注重外表而得道的人如何理解“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真实的言辞不好听,好听的言辞不真实,所以往往对你说好听的话的人是迫于阶级关系想奉承你的人,而对你说不好听的话,批评你的人,往往是你的朋友,我们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才能完善自己为什么“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因为帮助别人,他人能感受到你的善意,他也会以善意回馈你,那么即使你付出,馈赠了他人很多东西,他人也会回赠你许多,除了物质上的,还有从精神上得到的尊重和满足,所以越帮助别人的人越富有,越馈赠他人得到的越多如何理解“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天道,是推动万物呵护自身目的发展的背后鼓动着,但却不会因此而侵害,侵扰万物。圣人之道,则是推动事情默默发展成功,推动百姓默默成就事业,但却不居功,不和百姓抢占功劳,即通过无为来达到无不为的境界
献花(0)
+1
(本文系Silhouette9...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