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访昆明“中华老字号”| 一碗昆明人吃了四代的米线

 颐源书屋 2021-10-17
文章图片1

天色微亮,寂静的宝善街上就能看到一处温暖的光,循着光亮过去,建新园木质牌匾在柔和暖光的映衬下更加显眼。随着来自四面八方的食客逐渐聚集,这个百年老店也迎来了一天中忙碌的时光。

从清末创立传承至今,建新园115载风雨兼程,把闹市区一个不起眼的滇味小吃店发展成为拥有60家门店的老字号品牌,建成了统一的生产加工配送中心,让这碗卖了一百多年的米线焕发了新活力。

宝善街起家

“落地昆明了,当然要去吃地道的小吃和美食!宝善街上有一家24小时营业的百年老店,米线的味道真不错。”“旅游最后一天来试一试这家店,市中心值得排队的昆明老字号。”……在小红书、美团、大众点评App上,建新园宝善店是不少外地游客极力推荐的美食打卡点,吸引着来自天南地北的尝鲜者。

这里有让外地游客赞不绝口的过桥米线,也有本地人喜欢的脆旺米线、焖肉米线、叶子米线以及各式各样的小吃卤品。特别是老昆明人最钟爱的凉米线,胡萝卜丝、韭菜、花生碎和脆哨铺在素白的米线上,再淋上特制的油辣子和酱油,用筷子一拌送入口中,酸甜适中、爽滑顺溜,是属于昆明人独特的美食记忆。

文章图片2

酸爽开胃的建新园凉米线。

在老昆明张师的记忆中,小时候最开心的事情就是跟着大人吃一碗建新园的米线。退休后,他每隔10天还会从西坝的家中坐公交车去宝善街吃上一碗凉米线。

建新园的前身,始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的“三合春”,主要以经营滇味小吃为其特点。1956年,公私合营,更名为“建新园”,取“建设新生的餐饮之园”的意蕴。

上世纪90年代,建新园率先在二楼开设雅座,把3元一套的过桥米线卖到5元一套。为解决员工就业问题,建新园于1995年8月26日在金碧路开设第一家分店,当天两堂销售额就达500多元。随后,建新园开始规模扩张,兼并经营不善或效益不好的企业,扩大营业网点,延长营业时间,逐渐成为本地餐饮界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规模化发家

在门店扩张的同时,建新园也积极探索如何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以及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以标准化产品来留住老百姓记忆中的味道。

2005年,建新园完成股份制改造后,在西站建立了统一的加工配送中心,实现原材料采购、加工到产品配送的一条龙体系;2009年,建新园引进食品安全管理体系,4年后又引进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保障每一款产品从原料采购、生产加工、集中配送都全程可回溯、追踪。

文章图片3

过桥米线成品图。

随着建新园连锁门店逐步增多,西站加工配送中心已不能满足门店的配送需求。2018年,建新园投资1亿元,在富民工业园区建成一个集生产、仓储、配送为一体的大型生产加工配送中心,引进了国内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实现了米线、卤品、罩帽、面品及汤料产品全面自动化、集中化、标准化生产,确保每款产品都原汁原味。

昆明建新园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邓浩菁说:“建新园所有原料都经过精心挑选。比如熬制骨汤的猪骨都要具体到某个部位,而辣椒、胡椒、红糖等配料则来自丘北、保山、弥勒等知名产区。”除小菜及配料之外,目前建新园的所有产品都在富民基地统一生产,每天清晨7点之前集中配送至各大门店。现目前,建新园生产加工配送基地建设规模可同时满足200个门店的配送需求。

好吃不贵走下去

18岁就来建新园宝善店当学徒工的李朴生,习惯了每天中午食客排起的长队。“这段时间门口市政道路改造,还是有很多老顾客来吃米线。”李朴生现在是宝善店的店长,也是建新园过桥米线第四代非遗传承人。他参与了第一分店的开业,一路见证着建新园分店走进小区、商业中心、机场、高铁站,用实力铸就了行业内的口碑。

据悉,借助此次市政道路改造契机,建新园宝善店将对店面进行全面升级,预计9月底将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游客和市民面前,让大家全方位了解百年老字号建新园的历史文化。

文章图片4

建新园宝善店。

不仅是宝善店,建新园将在景星街打造昆明老字号集合店,通过“前厂后店”的形式,让大家现场感受传统汽锅鸡、烤肉串、水煎包子、胡辣汤、摩登粑粑等特色小吃的制作过程。

“我们就是要做有温度的老字号,传承好吃不贵的昆明味道,服务好老百姓。”邓浩菁说,通过一系列传承和创新,让建新园这个百年老字号焕发了新活力。

昆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缪亚平

责编:冉光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