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今中外】古代没水泥,为何明城墙能六百年屹立不倒?

 老沔城人 2021-10-18

让知识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




【古今中外】


古代没水泥,为何明城墙能六百年屹立不倒?


    中国古代的民居建筑以土木结构为主,取材便捷的同时,建筑也很方便,不过就是容易引起火灾,所以,在“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里,那一口缸中之所以有那么多的水,就是因为当时人们需要在院中蓄水来预防火灾,同时这些土木建筑也很容易腐朽,无法长久地保存。


    所以,中国古代在军事方面的建筑,那是与民居建筑的材料截然不同的,基本上都是采用了砖石结构,用巨大的石头、砖块砌在一起,形成了气势巍峨的雄浑建筑,哪怕是历经数百年的岁月风雨,依然可以屹立不倒,比如说明朝时候修建的明长城。

    1357年,朱元璋尚且只是一个不起眼的起义军领袖,在那一个天下风起云涌的年代里并不出名,当时的元朝尚且还算强大,集中全力去攻打剿灭那一些强大出名的起义军队,所以朱元璋为了应对这种形势,而定下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发展战略,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猥琐发育,别浪”。

    其他已经称王冒头的起义军都已经被元朝给剿灭了,而朱元璋却因为这个发展战略,而没有什么人去找他的麻烦,所以悄无声息地发展壮大,最终建立了明朝,这一战略的大获成功,也让朱元璋对“高筑墙”这件事情深信不疑,于是在创建大明帝国以后依然到处筑城。


    明朝最初定都于南京,朱元璋最为上心的城墙自然也就是南京的明城墙,它从1366年开始修筑,直到洪武廿六年(1393年)才正式竣工,一共修了27年的时间,耗费时间非常长,所消耗的物资也极其巨大,而在这个过程中所耗费的人工那更是不计其数。

    朱元璋为了修筑这座城墙而耗费的巨大人力物力,被后来的历史证明,那都是值得的,这座城墙至今仍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完整性最好的古城墙,尽管已经过去了600多年,但看上去依然巍峨雄浑,有着极为巨大的威严气势。

    这也让很多人感到困惑,那就是说这段明城墙为何能够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依然保持屹立不倒呢?要知道明城墙是非常典型的砖石结构,在修筑过程中一共使用了3.5亿块城砖,而在砖石结构中很重要的一个材料,那就是黏合材料,只有黏合材料的强度够强,这些建筑的保存时间才会越久。

    现代建筑的黏合材料大多为水泥,但是水泥直到1796年才由英国人发明,古代的中国人是没有水泥的,他们究竟使用了什么黏合材料能够让明城墙保留原貌这么久呢?那是一种已被现代人“抛弃”的材料:糯米砂浆。

    糯米砂浆在一千五百多年前就被中国古代的建筑公认所发明,主要是将糯米和熟石灰以及石灰岩混合在一起,制成浓度超高的浆糊,这样的浆糊具有很强的黏性,可以让砖石紧密地黏在一起,而其中最重要的材料便是糯米。

    不过,由于糯米本身是一种相对珍贵的粮食作物,所以普通人是用不起的,只有帝王之家在进行建筑的时候才有可能使用糯米,而现在不仅有了水泥,而且还有了各种各样的合成黏合剂,所以人们现代进行建筑的时候,也基本上抛弃了糯米这一材料,而是将其当成了单纯的粮食作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