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明改革未跟进且内耗严重,终致戚家军覆灭,败于善于用兵的后金

 东海寻人 2021-10-18

  戚家军的覆灭令人十分惋惜,不过从分析原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吸取很多经验教训。总体来说,主要原因来自军事改革未跟进、内耗严重、后金善于用兵三个方面。

  一、戚家军军事改革未跟进

  论知名度戚继光与戚家军冠绝明朝之首,但在戚继光与戚家军所处的嘉靖至万历年间,名气远不及李成梁。如果不是高丽人来争李成梁的国籍,我们当中大部分人可能都没听说过这号人物。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李成梁是萨尔浒之战前后在辽东的地位与作用最为突出,另一方面是满清在修史导致的(与袁可立的遭遇类似),同时也有戚继光与戚家军自身的问题。

  戚家军主要是在东南沿海一带抗倭,论规模与复杂程度要远比辽东战事小。而且大明很早就实行海禁了,倭寇活动范围受到限制,没办法深入到大明腹地,对大明的统治威胁远不及辽东的女真问题。抗倭的主要目的只是稳定沿海地区的统治,而辽东是守住领土乃至国门,重要性不言而喻。

  故而大明统治阶层,从皇帝到文官集团,天生地轻视戚家军,导致戚家军一直没法扩充。为了将戚家军那一套精髓延续下去,成为大明重要的军事力量,戚继光便想着通过立功的办法解决这道难题。但是即便戚继光北御鞑靼有大功,戚家军也曾远赴辽东协助过李成梁父子,戚继光的理想始终无法如愿。

  戚继光身上有诸多无奈,只能想办法说服朝中大臣。嘉靖年间戚继光极力讨好胡宗宪,万历年间也刻意巴结张居正。可惜的是这两人或是被嘉靖下狱致死,或者是死后被万历抄家。戚继光的后台实际上也不硬,不仅缺乏持续有效的支持,还因为他们受到牵连和打压。

  戚继光不仅精通兵法,而且非常擅长阵法,鸳鸯阵非常出名,攻守兼备;同时他还是兵器专家,灵活改进过很多武器。

大明如果能重用他以及他的思想,明军的战斗力恐怕是可以翻倍。可惜的是,没人支持,戚继光最终只能含恨而终。

  而且戚继光死后,戚家军就基本停止改革了。虽然戚家军的精神还在,但所用的一套一直没有进展,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且不说敌人非常熟悉明军。

  二、努尔哈赤善于用兵

  努尔哈赤六世祖猛哥帖木儿原本就是元朝与明初担任建州重要官职,到祖父爱新觉罗·觉昌安、父亲爱新觉罗·塔克世这里仍然是建州女真最有话语权的人,几代人都是明朝的臣子,对汉文化非常熟悉。努尔哈赤本人自从就很熟悉汉人的军事思想,加上女真人善于骑射的种族加成,使得他逐渐成为优秀的军事人才。

  但其祖父与父亲在一次协助李成梁平叛的“阿台图兵变”事件中,被战火波及而亡。努尔哈赤因而怨恨大明,开始了统一女真,攻灭大明之路。(李成梁身后事被满清打压,原因跟此次兵变有关。)

  本身明朝的女真分成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三大部分,其间部落林立,经常相互攻伐,矛盾重重。努尔哈赤能在短时间内统一三部女真,将人心团结在一起,足见其军事才华。

  不仅如此,努尔哈赤还招降了明朝大将李永芳,这人对大明的军事也非常熟悉,尤其是明军的各种缺点与内部矛盾,这些经常被后金所利用。

  戚家军与后金最后一次对决的时候,起初戚家军鸳鸯阵结阵,利用火炮远近配合,使得后金的骑兵优势发挥不出来,一开始后金就吃亏了。不过努尔哈赤这一方马上调整了策略,通过不断迂回的办法,将戚家军的弹药消耗殆尽,失去了远程优势。接着他们又反过来学习戚家军,利用火炮与骑兵,远近配合袭杀了全部戚家军。

  在这个过程中,戚家军没有灵机应变,表现远比后金军队差,所以输了这场正面的硬仗。打仗光有气势不怂是不够的,还需要一位优秀的指挥官,在战场上要能随机应变才行。戚家军的军事改革自从戚继光病逝后,就一直停滞不前,所以在面对努尔哈赤这种强敌的时候,马上就暴露了缺陷。

  最关键的是戚家军寡不敌众,没有获得有效支援,包括兵力与武器弹药——因为明军内部出了问题。

  三、大明内耗严重

  大明的内耗问题,往远的追溯嘉靖时期就有影子了,只不过嘉靖稍微懂得进行平衡,没有明显显露出来。但到了万历时期,前面10年张居正主政之时尚可,但张居正死后叛逆的万历皇帝推翻了一部分改革,又因为为建文帝平反、国本之争等事件与文官们闹得不愉快,最后索性不上朝28年,任由朝廷自行运行,结果党争问题形成了。

  戚家军覆灭的时候,党争的影子就已经有一点了,在抗金前线主要体现在军事路线问题。我总结了一下,萨尔浒之战满清入关之间,大致是有两条路线,其一是李成梁、袁应泰、袁可立、王化贞这一派系,主张进攻路线;其二是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这一派系,主张防守路线。

  这两派各有优缺点,前期进攻路线话语权更大,占据主导,比如三方布置方案可圈可点;后期防守路线话语权更大,占据主导,比如关锦防线以点带面的防守策略作用很大。进攻路线在失去皮岛与广宁之前,其实更合理,之后则是防守路线合理。

  不过主张进攻路线的将领或者官僚,大部分都有一个通病,军事冒进,过于信任辽人、蒙古人,甚至还有相信投降努尔哈赤的汉人降将,比如袁应泰、王化贞等人都吃过这种亏;主张防守路线的将领或者官僚,以点带面的策略防守效果很好,但是收复失地方面显得吃力,甚至还出现袁崇焕擅杀毛文龙丢失皮岛这种臭棋。

  就战略而言,进攻路线设计得更好,但将领草包较多;防守路线能打仗的将才多,但又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两个派系互不相容,斗得很厉害,比如熊廷弼曾极力弹劾李成梁,甚至建议死罪。

  也许你会发现这里很多东林党人,于是便忍不住开始骂东林党误国了。但是这事实际还挺复杂的,进攻路线、防守路线都有东林党人或者其他派系支持,比如东林六君子之首杨涟就支持熊廷弼,孙承宗沿袭了熊廷弼的策略,袁崇焕也算是东林党人提拔的;然而袁应泰、王化贞也算东林党的,王化贞后期还依附了阉党。

  更要命的是,魏忠贤在天启年间清洗了东林党,其他派系基本都依附了阉党,而阉党在路线之争方面也是乱七八糟的,各有站位。

  总结起来就是,派系内部在争线路问题,派系之间也争,互相倾轧,而且还时不时逼迫前线将领站队,问题十分严重。这个问题有可能是李成梁开的头,但只是可能,因为不清楚《明史》有没有抹黑他的成分。这些问题在抗金前线影响非常大,前线将士受到影响,倾向进攻的容易轻敌,倾向防守的容易畏敌,对士气影响也特别大。

  回到戚家军,我感觉这支部队原本是攻守平衡的类型,自建立到覆灭,作战气势一直不输。但不管进攻与防守,后勤保障,侧翼友军协助这些都很重要。最后一战中,是主张进攻路线的袁应泰主政,可惜这人军事上是个草包,主张进攻路线但盲目自信,防守能力又一塌糊涂。

  情况已经十分危急了,他只知道龟缩在沈阳城内,没有及时调动兵力去支援戚家军。结果等这支精锐全军覆没了,自己的城也守不住了,留下了一堆遗憾。

  如果把袁应泰换成熊廷弼,或许还能保住戚家军,可惜的是那时他还没崛起。但等熊廷弼崛起了,王化贞又成了他的绊脚石,且不说本身防守路线也存在一定缺陷。

戚家军是大明精锐逐渐被消耗的体现,拗不过大明军事实力逐渐下滑的趋势。所以戚家军即便逃过一劫,后面还有无数的劫等着他们,而且一直未被有效重视,成为炮灰被灭亡是必然的。

只是可惜,大明原本手握王牌,却白白浪费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