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管住巴甫洛夫的狗

 明心见悟 2021-10-18

芒格在1994年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的演讲中,提到了一条心理学原则——巴甫洛夫联想,人们说了你不想听的话,也就是让你不高兴的话,你会自然而然的生出抵触情绪。你必须训练自己摆脱这种反应。不是每个人都会这样,但如果你不加注意,很可能就会这样。

确实如此,我的情绪就像巴甫洛夫的狗一样,根据刺激做出预期的反应,却浑然不觉。前几天有一次争吵,那真是地动山摇、歇斯底里、怒不可遏,就像身体里有个开关被打开了一样,咆哮如雷,“必须让我把话说完”,什么叫如鲠在喉不吐不快,非亲历不能体会。

情绪如此容易激动,不太正常,一任宣泄负面情绪,于己于人都不是好事儿。解决之道是,或者调高触发阈值,或者关闭情绪开关。

情绪ABC理论强调,让我们生气愤怒沮丧的并非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观念、理解和看法,逻辑上可以说得通,实际上很难理解。你可以认为事件A发生在前,负面情绪B在后,若没有事件A,就不会有情绪B。所以,事件本身要为我的负面情绪负责。乍一看,不仅没有问题,听起来还很有道理嘛!就像小孩子打架,因为A先动手打人,所以我才还手打得他,因此A要负责。我为什么生气,就是因为他打我,如果他不打我,我肯定不会如此生气。

面对外界非理性的刺激,你有选择的自由吗?你可以选择理智分析,也可以选择感性面对,或者任由本能反应左右。如果完全听任情绪控制,就是本我占据主导;理解人性中感性的一面,尊重身体的感受,是自我主导;理性分析反应和行动的利弊,可以理解为超我主导大脑。

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及,“人性的本质是主动而非被动的,人类不仅能针对特定环境选择回应方式,更能主动创造有利的环境”。

《活出生命的意义》作者弗兰克尔,作为一名心理学家和精神科医生,曾在“二战”期间被关进纳粹德国的死亡集中营,他发现即使在奥斯维辛这样极端的环境中,人仍然有选择的自由:尽管有人选择做“酷覇“;有人选择苟且,但仍然有人选择将自己仅余的面包让给别人,并行走在各个房间安慰别人。人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最后的自由——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我们应该相信,永远存在选择的自由。埃莉诺·罗斯福(小罗斯福总统的夫人)曾说:“除非你愿意,否则没人能伤害你。”圣雄甘地也曾经说过类似的话:“除非拱手相让,否则没人能剥夺我们的自尊。”

不但要相信有选择自由,还要有能力做出更好的选择。思维方式决定行动逻辑,从不同维度检视思维方式很重要。2018年猎豹移动全球年会上,猎豹CEO傅盛分享了三种不同维度的人。

第一种维度的人,喜欢说“No”。别人说什么,他都说“No”。如果一个人拒绝接收信息,就能找出各种理由说“No”。这是一种最封闭式的状态。

第二种维度的人,喜欢说“Yes,But”,也就是“这个东西是挺好的,但是……”。傅盛说他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比如“傅总,你说的很有道理,但你不够了解我”,或者“你讲的方向是挺好的,但我们现在的事情难过还很难做”。无数的“但是”其实就是无数的借口。

第三种维度的人,喜欢说“Yes,and”。傅盛认为,这是最好的一种状态。我们能不能做到不断的说:“是的,不仅如此,我还想要怎样:不仅如此,我还可以怎样。”

语言可以反向塑造思维,先改变语言习惯,久而久之就会改变思维习惯,最终改变行动习惯。

当你再次听到不舒服的话,想反唇相讥的时候,停下来想想,你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反应,是否还有更好的选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