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了《月亮与六便士》后,觉得想不贪图名利却享受别人的赞美,名利到底该如何看待?

 小青杂谈888 2021-10-18

最近看了月亮与六便士,我觉得自己也该去追求梦想,但是世俗中有很多东西在牵连着我,例如家庭的期盼等等。

于是我想了一个折中的计划,就是考进我梦想专业的院校,满足了期盼又可以追逐梦想。

但是我想着想着,考上这个大学就会给我带来名誉上的收获,可是我有想我想做一个不贪图名利的人,

但是我很享受别人对我的赞美,这个矛盾怎么解决?

还有就是我又想,我想要对每个人都平等,可是一旦我有了名誉,有了优越感,就自然而然的会看人下一等,这让我感觉有点罪恶感,甚至讨厌名誉,这个又该怎么解决?

看书第一次看的我心态崩了,也是第一次^_^。可能我的问题很奇葩,但我心里真的有点难受,像打了个结一样。

真诚希望老师能帮我一下,谢谢。

非常感谢您提出这样一个具有人生哲理意义的问题,我觉得很有必要来共同探讨此问题,人生除了吃喝拉撒睡,还需要什么?

从马斯洛的五大需求来看,大多数的我们都已经实现了三大基本需求,即安全感需要、基本生理需要、社交需求。

接下来的就是自尊和自我价值体现的需求。人性的自尊与自我价值感是与生俱来的,它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时时刻刻都会蠢蠢欲动,

即使一个乞丐,当人们对他给予尊重的时候,他也会暗自落泪,那是感恩的泪。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悲惨世界》里的主人公冉阿让,他在逃狱之后为了生存去偷了留宿在教堂里的一盏珍贵的灯具,

而神父明明发觉了这一切,却没有向警察申诉,而是宽容地放过了他,并向他传递上帝爱人类的福音信息。

冉阿让被神父这一举动震惊了,不用任何惩罚与教训,是神父的爱与尊重彻彻底底让他从一个越狱的罪犯走向悔改与新生之路。

由此可见,人类的自尊与自我价值感是多么的富有意义,堪比金子还贵重。

而你文中所谓的“追求梦想”、“家庭的期盼”、“享受别人的赞美”、这种种都是一种自我价值与自尊的需要,并非是什么不道德与羞耻感,

一个人只有自我有了充分的价值感,他对别人才会更加的尊重,就像那位神父一样,如此高贵的身份却能对一个越狱犯人而如此的尊重,这才是真正的实现了自尊。

假如一个人对地位不如自己的人颐指气使或看不起,哪怕你获得了多少的尊贵荣耀,也依然是一个自尊缺乏的人,

所以,你根本就不用担心自己一旦获得了世俗的荣耀和地位,就会轻慢别人,按照理论来讲是不会的,

除非你在原生家庭中受到过度的批评与指责,而且在你获得荣誉后父母仍觉得不满意,父母的面子感太重,如果是这样就得学习怎样脱离原生家庭,避开这个雷区就好了。

其实人的名利思想和喜欢受人赞美都是正常的心理需求,而且与所谓的世俗观念也毫无关联,一个人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地位、身份、名誉都无可厚非,

因为你在追求的过程中也在无形地为社会输出价值,一个人不单单是为自己而活,而是为整个社会而活,大道至简,如果我们对这个社会有了一丝一毫的贡献,而你相应地获得人们的称赞是完全合情合理。

或许你受过的教育、在书本中获得一些哲学思维,认为贪图名利是错误的,名利思想是有罪的想法,不道德,其实这是你的认知误区,

我们绝不是为名利而名利,我们是积极追求事业,追求自己的成功,而名利只是附属品,有也好,无也不必沮丧和灰心。

正如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作家其实就是那个主人公,宁愿去追寻天上皎洁的月光,也可以丢弃地上的六便士,月亮代表一种精神世界,六便士则代表世俗物欲。

犹如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陶渊明先生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都在表达诗人浓烈的寻找一种精神世界的富有,

他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也就是自愿放弃六便士,陶公的做法和毛姆《月亮与六便士》有何等大的相似性。

只是《月亮与六便士》多了西洋人的狂放与烂漫而已,而其主旨与中心思想却如出一辙。

因此一个伟大的人物能流传百世,他们的文学作品也都能给人们带来积极乐观的思想意识,那他们就是有价值的、道德高尚的人,

他们必然受到后人的尊崇与欣赏。你、我又何尝不能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呢?

作者:青璇小憩

简介:精神科主治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催眠师、《中国心理人才库》人才专员、上海市心理学会临床心理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青年作家学会会员、中国作协《子曰诗刊社》诗人、呼兰作协会员、中国诗歌网蓝V认证诗人、农工民主党人士。

微信号:chenqing870002

金V认证视频号:情感博主《小青杂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