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可忘记——我的以色列之行(2)

 龙井问茶土老帽 2021-10-18

(二)

吃过两顿饭,睡上一个觉,飞十一小时,来到以色列。走出机舱门,觉得哪哪儿都新鲜,这完全是心理作用,本古里安机场就是个现代建筑,也就马赛克拼嵌画有点当地特色。通关时依然忐忑,生怕一言不合,把我拒之门外。实际还好,临晨四点人不多,很快通过,没有在护照上敲一个戳,而是夹了片薄薄的蓝纸,这可得小心放好,以色列住宾馆时必不可少。我被网络绑得死死的,到哪儿第一件事都是找信号,所幸以色列的网络很普及,公共场合多有免费wifi,国内带去的移动wifi也还好用,再买一张4G电话卡当备份,彻底解决上网问题。还没走出航站楼,就有人迎上来说出租车要不要,报价虚高,跟国内一个风格,瞬间消除陌生感。没看到网上所说的共享出租,只有一溜普通出租在排队,明码标价,去耶路撒冷二百多谢克尔,合人民币四五百块,贵得让我沉默。驶上高速,晨曦微露,弯弯的月与稀疏的星挂在天上,分外清朗。两旁是渐渐多起来的丘陵,路过田野,路过村庄,路过工厂,渐渐走进城市,看到路上黑衣黑帽的犹太人,猛然发觉已是耶路撒冷。这座心心念念的城市,真在我面前时,有点脏,有点乱,就是没有眼前一亮。出租司机态度不错,因为我给的宾馆地址在步行街上,他绕了一圈送到最近的路口,还下车帮我们问好路。果然不远,拉着箱子转个弯就是。太阳刚刚升起,路边蓝白色的以色列国旗照得透亮,很美很美,一瞬间,旅行的感觉涌满心头。

踩着阳光走进雅法城,到处都在闪着光,十分明媚。城墙是金色的,建筑是金色的,铺路的石板也是金色的。整座古城,乃至新城,都用一色的灰白石材建造,在中东的灿烂骄阳下非常合宜。耶路撒冷三千年,古城的每个门都有自己的故事,雅法门直通雅法港,无数的犹太先人渡过地中海,沿着这条路回乡朝圣。我不知道他们见到雅法门时,心中会生出怎样感慨。忍不住伏下身摸一下,希冀能体会到一丝岁月的力量和情感的分量。

时间虽然早,可所有的店铺都不开也是奇怪,厚厚的铁门上着大大的锁,看上去有些慎人。路上行人匆匆,多是着装传统的犹太人,黑礼帽、黑外衣、白衬衫,衬衣的下摆还飘着丝丝缕缕的带子,偶尔还有头顶批巾的,宗教意味很浓。跟着他们的脚步,走进曲折的街巷,很窄,很暗,很多岔路,很多拱门,一些路段有屋顶,一些路段被遮阳篷挡得严实,路灯也都关了,如没有路牌指方向,肯定会迷路。走着走着,越来越高,越来越慌,忽然见到远处标志性的金顶,这才安下心来。可惜很多看得到风景的地方都被白塑料布封着,有些遗憾,亦觉古怪。拐来拐去,走到一处安检站,每个人都要开包检查,原来是西墙广场到了。

西墙,原称哭墙,是犹太人哀悼痛哭失去圣殿,失去故乡的缅怀之所,如今以色列重夺耶路撒冷,自然不必再哭,只按圣殿遗迹的实际方位称为西墙。这里人已不少,原来一路看到的犹太人,都是赶向这里念经祈祷。整个广场据说是拆除许多民居后专门开辟出来的,东面就是西墙,墙前分男女两个祈祷区。南面是开阔的主出入口,有条木栈道专供游客前往高处的圣殿山。西、北面是高高的民居,准确的说上层是民居,开着窗;下层则是巨大的石墙,有好几条隧洞,其中一条就是西墙隧道的入口。参观西墙隧道必须参团,警卫说今日不开,只递给一张电话预订的名片。从高处看西墙并不起眼,走近却觉巍峨,石块纵横堆叠,虽被岁月打磨得斑驳陆离,依然看得去曾经的严丝合缝。顺着石墙望上去,低处的石缝间塞满祈愿的纸条,高处则生着些杂草,有几处较大的缝隙成了鸽子的窝。石墙上下明显不同,按照书上的记载,下面巨大的条石是第二圣殿的遗迹,中层的石砖是穆斯林修造圣殿山时补建的,上方的小砖则是奥斯曼土耳其时期建的护墙,周围的建筑也是历代层层修造,最终在马穆鲁克时代定型的。与中国的木构建筑不同,耶路撒冷多用石材,而且十分厚重,后代基本无力拆除前代残迹,只能层层堆起,再建新屋,于是历史就这么保存下来,可以一层一层看个分明。

西墙是祈祷之地,每个进入者都必须带帽子,犹太人至少会带一顶基帕(Kippah),看上去更像一片圆布,用夹子别在头发上,传统派的还会在基帕之外再戴顶高高的黑礼帽,总之不能赤顶对天,那是对上帝的不敬。更有人遵照传统,祈祷诵经前,用皮绳将经盒(Tefillin)绑在脑门和左臂上,再披上布制的披巾,表示对上帝的尊敬和对戒律的遵守。我自己带着帽子,可不必戴专门为游客准备的一次性纸基帕。祈祷之地,非常肃穆,有椅子可以坐,有经架能放书,更多的人则是手持一卷站着念经。广场东北角是威尔逊拱门,曾经是犹太祭司进入圣殿的通道,如今拱内是一段不露天的西墙,摆着很多经文柜和书架,作为更严肃的诵经场所。忽然有个感悟,西墙广场不就是个露天的犹太会堂,西墙正是那座圣坛。看到周围人的虔诚模样,我有些不好意思拍照,但心里没有遗憾,亲身感受才更重要。再次走到西墙边,轻轻抚摸,默默感受,我没有犹太民族流离失所的苦痛经历,没有禁止西墙祈祷的深重压迫,自然也就体会不到犹太人的心路历程,只是感觉到此时此地的肃穆、虔诚和珍惜。走到墙边,取张白纸,我也学着犹太人的样子写了点什么折好塞进石缝。可惜写完就忘,大概是些祝福的话吧。

来之前就知道游览圣殿山和西墙隧道最是麻烦,如今西墙隧道关闭,自然抓紧前往圣殿山。再次经历安检后,走上木栈桥,这也是唯一供游客进入圣殿山的通道。栈桥一面可以俯瞰西墙广场,另一面能够看到戴维森考古中心。顺利走进军人看守的小角门,终于登上这块大争之地,不由得激动起来。犹太人相信,圣殿山顶的岩石是亚伯拉罕向上帝献祭儿子以撒的地方,代表着以色列的祖先经受了信仰的考验。大卫建造祭坛把摩西的约柜安置于此,所罗门围绕祭坛建起第一圣殿,从此这里成为犹太人的至圣之地。第二圣殿摧毁后,罗马人将此改为宙斯的神庙,后来又成为基督教堂。七世纪中穆斯林根据穆罕默德的教谕,认定此处正是先知夜行登霄的“最遥远清真寺”,始建清真寺,逐步发展到今天我们看到的圣殿山。1948年,约旦人占领耶路撒冷老城,禁止犹太人前往西墙;1967年,以色列夺取老城,并把圣殿山移交给耶路撒冷的穆斯林领导者,但此后围绕圣殿山的冲突更加密集频繁,直到今天都很敏感。圣殿山的故事比耶路撒冷的历史还要长,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纠结于此,已成死结,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不可轻动,考古挖掘更是妄想,真正的历史是什么已经无从发现,人们更多是为着心中的信仰和背后的权利争执不休。

圣殿山不像山,更像平整的大广场,绿树、鲜花、喷泉环绕,优美宁静,还摆放着一些古罗马柱头残片,更添悠远。银顶清真寺(阿克萨清真寺)偏居一侧,正门看上去一点都不觉得高大,与从城外看去的巍峨视角完全不同。这里不对非穆斯林开放,门口还有荷枪实弹的警卫看守。金顶清真寺建在更高一层的平台之上,金箔覆盖的屋顶在朝阳下熠熠生辉,各种蓝绿色瓷砖细密拼嵌的墙面尽显奢华,四周空空荡荡让并非高大的建筑看起来却格外宏伟。走过老城的逼仄,来到这里的轩敞,宛若从人间步入天堂,这份营造之美成功实现了构筑神圣的目的。平台四周点缀着好几座石柱连拱,既是登上高台的门户,也为金顶清真寺增添了新的视角和景深,穆斯林传说这些石拱是灵魂的天平,用以称量死者灵魂的善恶。金顶清真寺同样无法进入,环绕着走一圈,透过微微开启的门扉,隐约可以看到回廊、吊灯和地毯,那块神圣的岩石却是一丝一毫也看不见。平台上搭着凉棚,估计是为即将到来的斋月做着准备。圣殿山上还有很多精美的建筑,充分体现着穆斯林的文化和技艺。圣殿山除了给游客开放的摩尔之门,东、北两面还有很多门,都是通往穆斯林区的,穆斯林可以随意进出,而游客只能出不能进。我选择羊毛商人之门离开,它堪称是圣殿山最壮观的大门,钟乳石般垂下的门楣完整保存着马穆鲁克建筑的奢华风格,两边的连廊更添气势。无论在照片和视频中看过多少次圣殿山,从古城的各个角落看过多少次圣殿山,能够亲身登临,感觉还是不同,或许这里和天堂真有种精神上的接近。

走出圣殿山,回到古城中,店铺依然没有开门,连早饭都没得吃。转弯没走两步,经过安检,穿过隧道,竟然又回到了西墙广场,古城还真不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