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奥行迹(七)——慕尼黑(下)

 龙井问茶土老帽 2021-10-18

一座城,真想了解它,那就走进它,用自己的脚步去探索它。

如果说路德维希二世所有的建筑梦想都在他自己的城堡里,那么路德维希一世则把梦想筑成了慕尼黑城。一公里长的路德维希大道便是他为这座城市破题的起首一笔,从凯旋门开始,东面是英国花园,西面是博物馆区,终点是音乐厅广场。他的骑马雕像静静伫立,目光凝视着广场那头的王宫。作为家族墓地的铁提阿教堂,模仿佣兵广场的统帅堂,与王宫配置在一起,仿佛向佛罗伦萨致敬。

走进慕尼黑王宫,第一眼是金碧辉煌的家族画像长廊,第二眼是贝壳装饰的异域风情喷泉,第三眼则是文艺复兴样式的古物陈列馆,风格多变到令我迷惑。之后的旅程差点把迷惑变成崩溃。每一条翼廊,换一种风格,单拿墙壁装饰而言,有挂满壁毯的,有绘满壁画的,有雕满灰塑的,有装满木板的,有张满丝绒的,有饰满瓷器的,有镶满镜子的,有展满油画的……应有尽有,能用尽用,怎么觉得和乾隆的品味差不多呢?房间中满满地展示着瓷器、银器、家具、绘画等等,中国藏品都精彩到令我震撼。直到走进宫廷教堂,这里是被炸毁后修复的,保留着没有任何装饰的砖砌墙面,唯剩一束光,让一切都有了意义,也让一切都没了意义。

珍宝馆也是不容错过。嵌满宝石的圣经和十字架象征着神权,华贵无比的皇冠、宝剑、权杖代表着王权,王权神授,神权王佑。隽永的黄金,恒久的宝石,让神与王的联结似乎牢不可破,其实也不过是一种期盼而已。宝藏作为王国强大的标志,着实耀人眼目,更值得铭记的是在金银加工、宝石镶嵌、玻璃制造、象牙雕刻等方面的高超技艺,其中我对黄金雕刻的图拉真纪功柱和国王日用的全套化妆工具最感兴趣,王室的奢华出乎我的想象。王宫套票还包含歌剧院,可惜没开,只能遗憾地在希腊式的门廊中走一走,算是稍做弥补吧。

离开皇宫,继续向南,那才是真正属于市民的慕尼黑。第一站到圣灵教堂,慕尼黑最古老的教堂之一,被阿萨姆兄弟改造成为巴洛克式教堂。阿萨姆兄弟在罗马跟随贝尔尼尼学习,一个长于绘画,一个擅能雕塑,把巴洛克艺术带入慕尼黑周边许多教堂。就教堂而言,巴罗克艺术更像是一件武器——天主教向宗教改革宣战的武器,它努力让每个走进教堂的人参与到艺术所营造的氛围之中,被震撼,被感动,最终投入圣母的怀抱、教廷的天国。圣灵教堂亦是如此,素白的柱子,同样是一种装饰,它引导目光向上,汇入天顶画的壮丽。色彩被空间平衡,完全没有头重脚轻的感觉。纤细是一种力量,繁复是一种力量,任何元素用到尽头都是力量。相隔不远的老彼得教堂,是慕尼黑最古老的教堂,同样有壮丽的神龛和雕塑,使徒、圣人、天使的形象充满殿堂。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在德国影响深远,偶像被请下神坛,信徒可直接与上帝相通,阅读圣经,聆听圣训远比崇拜偶像更为重要。宗教改革不仅让教权分裂,还让皇权分裂,三十年战争让德国各邦国死亡60%人口。其间巴伐利亚虽然最终背弃了哈布斯堡,但始终没有背弃天主教,遍布各地的巴洛克式教堂便是明证。

受到沉重打击的天主教堂,开始真正地关注市民,艺术作为信仰传播的媒介,走出教堂,走进民间。玛丽娅广场是慕尼黑的中心,怀抱圣婴的圣母金像矗立在石柱之上,慈悲的目光遍及广场和市民,正是一种宣告。石柱之基环绕着四组小天使斩杀狮子(战争)、蜥蜴(瘟疫)、龙(饥饿)、蛇(无信)的青铜雕塑,用童趣的手法演绎严肃的主题。火焰哥特式的新市政厅彰显者市民的力量,民权和神权几乎等高。塔楼正中的玩偶钟,每天中午都用木偶剧的方式让国王、圣人与民同乐。无论是登上塔楼俯瞰四方,还是走在街头熙熙攘攘,都能充分感受到巴伐利亚人享受生活的热忱之心。这座城市本身就是一件巴洛克艺术品,人间的剧场,人性的乐园,我乃凡人,自然多爱这份热闹一些。圣母玛丽娅是慕尼黑的守护者,城中最宏伟的教堂也以玛丽亚为名,塔楼绿色的洋葱穹顶是老城的天际线,其上可以眺望阿尔卑斯山。路德维希一世夫妻的铜棺安放于教堂一侧,他营造了这座城市,也被这座城市放逐,最终长眠于此,与这座城市彼此和解。一切的纷争,终会回归到生活之中,人总要活下去的,何妨快乐一些。

我的暴走还在继续。圣米迦勒教堂是阿尔卑斯山以北最大的文艺复兴式教堂。四大天使之一的圣米迦勒可是上帝身边的首席战士,他屠杀恶龙的形象既立在教堂门口,也画于神龛之上。我来这里凭吊路德维希二世,他的铜棺安放在神龛下的地穴中。不知是谁,在他的画像边放了一支玫瑰。人生于世,匆匆而过,如可以己之所能留下些什么被人记忆,该是幸福而幸运的事吧。这些方面,帝王将相容易些,凡人中也只有艺术家最近便。之后又看了两处阿萨姆兄弟的作品。一处是圣安娜女修道院教堂,空间不大,金色的装饰带,黑色的天顶画,倒也相得益彰。在阳光照耀的圣坛边,还有组最后晚餐的塑像,很别致。另一处是阿萨姆教堂,原就是兄弟俩的私人教堂,与他们的住宅相连,后才向公众开放。同样不大的空间,密布装饰。整体偏暗的氛围,凸显出圣龛上方的圆窗,再配上四根螺旋的柱子,颇有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圣龛的装饰风格,那正是帕尔尼尼的杰作。

这几年常来欧洲,发现天主教国家更讲究饮食,食材丰富、制作精美,走进市场便能体会。谷物市场正在老城中心,围绕着五月柱,有不少摊位,还有啤酒公园,即可购物,还能观光。美食让我慢下脚步,在每个食物店铺前都流连一下。肉铺的香肠,酱店的橄榄,果摊的水果,满满地陈列着,很诱人。这里买一杯,那里尝一口,阳光也不那么晒,整个人很舒服。不知不觉逛到宫廷啤酒屋(HB),规模大得出乎意料,名头更是如雷贯耳。都说德国啤酒品质好,源头就在巴伐利亚。1516年还是巴伐利亚公国时期,威廉四世公爵发布《德国纯啤酒法令》规定所有德国啤酒只能用大麦芽、啤酒花、水三种原料,禁止使用添加剂,后来只增加了酵母一种原料。我是品酒小白,一路尝过几种,分不出好坏,在慕尼黑自然要尝尝最具代表性的小麦啤酒(Weizenbier),还配上传统的巴伐利亚白肠,同样没觉出好来,只是把胃给撑饱了。不幸的是,晚上还定了Haxnbauer的烤猪肘,只能硬着头皮前往。正在烤的猪肘,一排排展示在橱窗里,焦黄焦黄的。店铺有些年头,号称巴伐利亚最好吃的猪肘,点菜时得知可要半份,顿感轻松。端上来发现半份也不少,切下焦脆的肉皮,蘸上厚厚的酱汁,细细咀嚼,味道还算不上惊艳。

努力吃完半个肘子的计划终究失败了,为了不积食,决定走回宾馆。夕阳正好,再次走过歌剧院的门廊,光影比之上午好太多太多。王宫花园是市民休憩的场所,三三两两散落在草地和长椅上,和鲜花一同沐浴着明艳却不炽烈的阳光。来到巴伐利亚之浪,这本是英国花园的出水口,却被年轻人利用来冲浪,吸引着好多人围观。一日走过慕尼黑老城,深爱这滚滚红尘里的景象,天堂太远,且顾眼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