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善用临方炮制 中药减毒增效

 听涛小主 2021-10-18


中药炮制的历史可追溯至远古时期,其在中国古时被称为 “炮炙”、“修治”等。人类进化史中对火的利用以及随之出现的熟食法,为人类初期采取高温处理中药材,如“炮炙法”、“药炒法” 等药材炮制方法创造了基本条件。南北朝时期的《雷公炮炙论》是我国最早的中药炮制学专著,其中记载的炮制方法至今仍被制药业采用,对后世影响深远。我国地大物博,孕育了各具特色的民族,由于各居住地的风土人情、传统民俗习俗的差别、自然界的中草药资源、临床医疗卫生条件、用药制药习惯,导致不同地区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中药炮制理论,并在此过程中构筑了与之相应的体系,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炮制帮派,如樟帮、建昌帮、川帮等。回顾我国悠久的中医药发展史,在中医百家争鸣的时期,中药炮制亦相应的呈现了百花齐放的精彩局面。

1 川帮随方炮制,以方制药

川帮中药炮制技术发源于我国四川省,包括重庆、云南、贵州等中国西南地区。其中成都地区是川帮炮制技术的核心所在,以“炮”法,即用火制而闻名。四川古称为“巴蜀”、“天府之国”,素有“天然药谷”的美称,其地中药资源品种超过 5000 种,约占全国的35%。川帮药材集市,据文献记载其最早于中唐时期的蜀地梓州出现。南宋时期的祝穆在其《方舆胜览》 中记载:“成都,古蚕丛氏之国……俱在大慈寺前。”由此可知,成都药市于明清进入鼎盛时期,川派炮制技术在此时期亦得到较快的发展。目前,该技术流派以成都名老中医段鹤龄为基础,其学生徐楚江开创并发扬光大,提出 “辨证施治,随方炮制, 以方制药”的观点。特色炮制举例如下。

川产临江片 临江片原是樟树炮制品种,后因历史变迁,樟树药材市场人才外流,而四川是附子的道地产区,渐渐四川就成了临江片的主要产区。川产临江片的制备方法: 附子洗泥→胆水: 清水 ( 2∶1) 混合→附子浸泡其中 7d→老水、胆水混合→煮附子过心→老水、清水各半混合,附子浸泡→剥皮后浸泡→横切成厚附片→清水、老水、胆水混合浸泡,漂至转色→蒸12 h 至油润光泽→杠炭火烤制至附子水分消散 80%~90% → 微火烤干后即成。炮制后的附子增强了原有的回阳助火,温中和胃,祛寒除湿之功增强。

九制大黄 明代龚廷贤在《鲁府禁方》中言: “用酒拌,九蒸九晒,为末。”制备方法: 生大黄切厚片→黄酒: 水 ( 10∶ 1) 混合→加入大黄片搅拌均匀闷透→常压下蒸 2 h→晒至七八成干→ 将其拌入药汁→晒干→重复操作,九次干燥→体质酥脆、断面淡黑有光泽即成。九蒸九晒大黄即 “九制大黄”,具有清热泻火、消食化滞、润肠通便等功效,后世历代医家认为其疗效高、副作用小,尤其适合小儿及年老体虚的患者。

2 京帮工艺传承,秉承古训,修心自律

京帮发源于北京,其炮制技艺继承和发扬了北京和天津此两地药派的传统中药炮制技术经验和特色。京帮三百余年来在炮制操作工艺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宝贵 经验,并且一直自觉秉承着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 力”的古训,炮制匠人亦树立 “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约束自律意识,其中药炮制的主要特点集中反映在蒸煮炮制法和辅料特色上。特色炮制举例如下。

九转胆星 九转胆星的炮制历程需要 8 年才可完成,历时虽久,但其毒性小,效果佳,是京帮炮制最具特点的品种。制作方法: 于秋后将天南星轧成细粉→加适量胆汁,搅拌均匀→置于缸内,埋入地下→次年春再加胆汁,置于牛胆皮囊内→挂于阴凉的房檐下 1 年 ( 注意不受日光直照) →春季取出内容物,轧成粗粉→加入胆汁→ 反复操作共 8 年→轧成细粉,加入绍兴黄酒→蒸 1 h 后切块→九转南星即成。九转胆星的炮制比较复杂,如加入的胆汁随着时间的推移各有不同,此处不做详述。九转胆星与天南星相比其毒性降低,燥烈之性缓和,功能由温化寒痰转化为清化热痰,并且息风定惊能力增强。

酒蒸大黄 京帮酒蒸大黄实为酒炖,可使辅料完全并直接的渗入药材中以达到充分利用的目的,且有效气味也不易散失。制作方法: 铜罐装大黄→加入绍兴酒→文火转武火→换罐一次→蒸固定时间→倒入木槽内晒干→酒蒸大黄即成。炮制后的酒大黄具有清上焦血分热毒之功,因其借酒的升提之性引药上行发挥作用,且其苦寒泻下作用减弱。

3 樟帮刀工见长,药全效灵,独具一格

我国的江西省樟树市是樟帮炮制流派的发源地,此地目前是我国南北药材的集散中心,颇受海内外认同。在远古时期 “樟帮”中医药文化就已开始萌芽,其发展史可分为 4 个阶段,始于汉晋,成于唐宋,盛于明清,解放后亦有发展,至此历经 1800 余年。樟树的中药炮制在清洗、晾 晒、储藏等方面均具特色,其形成的樟帮特色中药炮制文化和发展体系享有“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的美誉。樟帮的“刀”使樟帮中药饮片具有“薄、轻、 齐、美”的盛名。片刀、铡刀以面小口薄,轻便锋利为特点,“槟榔不见边,白芍飞上天”是樟帮药材特色切制的代表,被誉为“鬼斧神工、不类 凡品”。樟帮的切制药材具有厚薄均匀一致、截面或切口整齐、状貌自然美观、易于出汁等要求,且其切制工艺独具风格,与《中国药典》( 2015 版) 收载的饮片相比较,樟帮独有刨片、肚片、段子、劈块、骰子、块粒、剪片等 6 种饮片类型。“白芍飞上天,陈皮一条线……枳壳凤眼片,川芎蝴蝶双飞片”等为描写樟帮药材切制的精美之称。

特色炮制举例如下。白芍片 有经验的炮制师傅可将 1 寸长的白芍切成 300 多片,以“白芍始上天”来形容白芍片薄如蝉翼。制作方法: 取原材料→拣去杂质→ 加 60 ℃水浸润 1 h→闷润时长 72 h→切制饮片厚度 0.5 mm。炮制后的白芍片具有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的功能。

凤眼片 凤眼片枳壳为樟帮地方特色饮片,其制备工艺独到,所生产饮片较药典法枳壳片在作用上有一定优势,燥性较为缓和,具有行气宽中,消滞化痰除胀的功能。制作方法: 挖去内瓤→洗净后润软→压扁→上架压 3 ~ 5 d→待稍见霉点后使其对合形成扁半圆弧形→切为 0. 2 cm 厚→晒干即成。

4 建昌帮烹饪见长,选料独特,低毒高效

建昌帮发源于江西建昌府,与 “樟树帮”合称为 “江西帮”,享有“樟树的路道,建昌的制炒”,“药不过建昌不行”之美誉。建昌帮药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要追溯到东晋时期,著名医药学家葛洪是该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在建昌地区 亦医亦道的活动,是建昌药技的萌芽。建昌帮从发源至今经历东晋、宋元、明清等几个历史阶段,逐渐昌盛成帮,有其独特的炮制技艺;在地域上亦有着深远影响力,除了赣闽地区,东南亚地区也有很大的传播度。其炮制工艺与辅料的选择独具特色,在烹饪的同时讲究形色气味俱全,达到毒性低而疗效高的效果。建昌帮善于传统饮片加工,其独特的煨蒸煮炮制法也闻名于内外。建昌帮常以蒸代润来软化 药材,这是其独特蒸法炮制的体现;在降低毒性方面,多采取加入辅料后隔水蒸以替代煮法。在炮制滋补类中药时建昌帮的纹法是其特色炮制法,具体步骤为: 净药材加水润透→装入陶纹药罐→加清水→放入围灶→罐周放干糠、木炭→点火纹 1 ~ 3 d→待糠尽灰凉,药熟汁干后干燥。建昌帮煨法是在 “煻灰火炮炙”、“糠火炼物”、“糠火中煨熟”等各个时代的不同医家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具体步骤为: 净药材平铺于围灶→ 隔纸、灰或生姜片→用糠火煨熟软化。此法以糠火的高温去其毒、油或燥等性,临床多有应用,如煨制附子以去毒、煨制生姜以减辛辣之性、煨制木香以去部分油质,煨制葛根以减辛、油之性等。特色炮制举例如下。

炆熟地制备方法: 大生地浸漂后沥干→放入纹药坛,加净水→将其置于灶内→于坛底与坛 间放置稻草、木炭,坛周围堆置干糠→点燃→加入砂仁、陈皮→糠尽灰凉后起坛→取出晒半干→ 加入黄酒搅拌均匀→隔水蒸制→停火焖一夜→晒六七成干后切厚片→晒九成干→色黑而光亮即成。生地黄纹制时因加入砂仁、陈皮等芳香行气的中 药材而使其辛温香窜之气增加,腻膈之性大大减弱,使熟地黄气味纯真厚实,在发挥补血作用的同时而不黏腻凝滞。

四制香附 四制香附的功效主要以理气解郁、调经散结为主,多用于治疗胁痛、痛经等症。制备方法: 取光香附置容器内→用童便浸漂→ 洗净尿汁→清水浸漂→铲碎成米粒状→晒干→取黄酒、醋、生姜汁、食盐水混合溶化→洒入盛装 香附米的容器拌匀→闷润至吸干→香附倒入热锅 →文火快速翻炒→药材干燥、外表呈黑褐色即成。

5 区域性特色炮制

5.1 徽派炮制,强调辅料的作用徽派炮制自成一派,整个炮制体系成熟于明代,其中《本草蒙筌》为这一时期的重要中医药著作,其作者陈嘉谟首次提出紧火的概念,这一概念对后世中药材炮制方法中“火”制的发展影响深远。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此3种分类方法即“水制三: 或渍、或泡、 或洗之弗等; 火制四: 有煅、有炮、有炙、有炒之不同; 水火共制造者,若蒸、若煮,而有二焉……总不离此二者”,此亦对后世的炮制分类方法起着意义深远的指导作用。特别是陈氏系统概括了辅料炮制的原则,从而奠定了徽派炮制的辅料炮制特点的形成基础。如: “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咸渗骨容易脆断,有剜去瓤免胀……”。徽派炮制注重炮制要因药不同,因病而异。例如:“火在上炒以醇酒,火在下炒以童便……必求猪胆汁炒”。在特殊药材炮制方面,如对水银的制法,徽派炮制首次提出“用磁罐二个,掘地成坎……水银流于下罐水内”,此方法为后世医家加以引用制作。又如,徽派的黄连治各种火邪,对不同的火邪以不同制炒。

5.2 孟河医派,毒性中药炮制极其讲究有毒中药一直以来是中医临床组方用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其本身具有的毒性也给患者的安全用药方面带来一定的风险。因此,需要通过炮制这些有毒药材以减毒增效。孟河医派源自于江苏常州,是一个著名的地域性医学流派,源起于南北朝时期,形成于明代,鼎盛于清末民初。其延绵不衰,在临床诊疗上有独到而切实的效果,其独具一格的中药临方特色炮制技术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对毒性中药材的临床特殊炮制有其独到和显著的优势。孟河医家在临床实践的不断总结改进中逐渐形成了 “和法缓治”的医疗风格,用药特点轻灵平淡,临证多用轻药,如用峻药亦应炮制使其不伤正,这是其 “和法缓治”思想在毒性中药炮制中的集中体现,确保毒性中药临床疗效的同时不 伤正。如炮制马钱子时将浸、煮、油炸、土炒制法结合起来,炮制甘遂时用 “甘草煎汤浸、面裹煨、炒” 等多种方法以去其毒性,存其药性。孟河医家对毒性中药进行炮制减毒的同时,再结合临证患者的证候和症状进一步采用特色辅料临方炮制,更好地适用于临床。如半夏、天南星和白附子等中药在临床应用前常用生姜、白矾以及甘草、生石灰等进行减毒处理; 对川、草乌等有毒药材普遍采用姜汁炒、姜汁炒炭以及绿豆煮制、 面裹煨等炮制方法,一方面能有效去除毒性,另一方面结合病证促进临床疗效。

5.3 河南怀药炮制 经济和文化繁荣发达的河南地区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此期间吸引了许多名医于此地行医问药,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灿烂的中医药文化。因河南在地理环境方面的特色和优势以及其本身特有的天然条件,此地盛产中药材达 2000 多种,其中著名的道地药材品牌有“怀药”、 “宛药”等。河南中药特色炮制以其地产药材为主,例如在全国知名度较高的炮制药材有九蒸九晒熟地黄、黄精、何首乌、槐角、山茱萸、五味子,以上六位中药 材合称为“六大蒸药”。在毒性中草药的炮制方面,例如天南星、半夏等药材的炮制,在传承古法炮制的基础上又发展创新,改善方法,创立了中药材趁鲜炮制工艺。

6 小结 中药炮制内容与技术博大精深,我国炮制流派具有鲜明地域性,其独特的炮制理论和技术体系亦成为一方特色。然而,笔者只对全国部分中药炮制帮派与部分地区中药炮制进行探讨,其它部分地区及炮制帮派如陕帮、闽南帮、武汉的文帮、赣南帮等亦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及更深层次的探讨。值得注意的是,中药炮制技艺在其发展 的时间长河中逐渐丧失了原有的特点与技艺传承, 故要增强对全国各地区中药传统炮制特色技艺的发掘、整理、总结、研究、传承工作,还要继承 和弘扬各地的炮制文化,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将传统炮制理论学说、工艺与新科技、新设备相联合,推动传统炮制技术在当代的传承与传播,并在一定程度上创新与发展。

中医药行业在近几年无疑是达到了发展的高峰,无论从国家政策层面还是从企业经营层面,一方面中央频频发声——“弘扬传统医药”,“让中医药走向世界”、“守正创新”。新冠肺炎战役中中医药的疗效又让国人和世界再次认识与更加认可这一国粹,焕发新的契机。另一方面中医药行业呈井喷之势,在治未病,药食同源等诸多领域都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力,并形成产业链条进一步带动了周边产业的发展。

文章图片1

作为中药产业链上最重要一环的中药饮片迎来空前利好,尤其受到资本市场的热捧。“中药炮制技术”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以中药配方颗粒为代表的新型饮片备受产业和资本追捧,追本溯源,在中医药行业全面兴起的今天,对于传承至今的中药炮制工艺大家又有多少了解呢?本文将全面详细概述中药炮制工艺流程。

01 中药饮片的工序、设备与质量控制

中药材必须依法炮制才能达到中医临床用药的质量标准,并能适应中医处方和中成药制剂的用药和调配质量的要求。一般生产经过备料、净制、浸润、切制、干燥、炮炙等工艺环节,最终使各种规格的饮片达到规定的纯净度、厚薄度和安全有效性的质量标准。近年来,我国中药炮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表1-1直观比较中药饮片的生产、选用设备与质量控制的情况。

表1-1 中药饮片的生产、设备与质量控制





工 序

主 要 设 备

工艺监控点

监控主要内容





备原料药材


原药材

产地来源、采收季节、外观与内在成分要求





真、伪、优、劣,显微、理化检测





净制

净选

风选、筛选、挑选、磁选等设备(代替传统挑拣、剪切、刮削、刷、擦等。)

中药材

去除杂质、异物、非药用部位





清洗

洗药机或(不锈钢)水池

淘洗

要求水质、流动水、洗净度(尽量避免内在成分流失)

漂洗

要求换水次数、时间、检查性状(尽量避免内在成分流失)

浸润

旋转式全浸润罐、真空压力式润药机等(代替水池浸润)

浸润

掌握用水量、软硬度、均匀度、时间。要求药透水尽,软硬适度,劈开无干心,切制无碎片




切制

各种功能的切片机

切丝、切片、切段等

长度、大小、片型、薄厚等




干燥

循环式烘箱、隧道式蒸汽干燥箱、真空干燥箱、微波干燥箱等

干燥容器

温度、压力、强度、时间





炮制

不锈钢蒸锅、夹层加热罐等

加热、蒸、软化

加水或其它辅料量、时间、蒸汽压力、强度





煮沸腾状态

加水或其它辅料、时间、强度





微火加热沸腾状态

加水或其它辅料、时间、强度





反复热浸

浸煮时间、外观、杂质、强度





炮炙

自动控温燃油炒药机、燃气炒药机、电炒药机

清炒

火力、温度、时间、强度





加辅料(麸、砂、土等)炒

辅料量、温度、时间、强度





炒炭

药材内外颜色、温度、时间、强度





酒制

煨药机

加酒

酒质量、加酒量、加热时间、强度





醋制

加醋

醋质量、加醋量、加热时间、强度





蜜炙

焙药机

加蜜

蜂蜜处理、炼蜜质量、加蜜时间、数量、温度、强度





盐制


加盐

盐质量、盐水浓度、用量、加热时间、强度





姜炙


加生姜姜汁

生姜质量、姜汁用量、加热时间、强度





制霜


制霜

含油量、松散粉末





复制


浸煮

浸煮时间、次数、药材内外性状





水飞

球磨机

研磨

检查异物、细度





发酵

恒温培养箱、发酵罐

发酵

温湿度、辅料量、发酵强度、时间





发芽

胚芽

温湿度、发芽率、芽长情况





电热可控式煅炉

明煅

时间、强度、含结晶水情况





煅淬

料量、淬酥程度





煅炭

时间、炭化强度





辅料用量、温度、烫至程度





灭菌


饮片

具体品种性能、数量、微生物限度





粉碎

高效粉碎、超低温粉碎机

药粉

注意去除异物、掌握水分





筛药机

筛目、筛网、细度





02 中药饮片炮制的一般工艺流程

1、净制生产工艺

文章图片2

中药饮片净制生产工艺流程图

2、切制生产工艺

文章图片3

中药饮片切制生产工艺流程图

3、清炒生产工艺

文章图片4

中药饮片清炒生产工艺流程图

4、辅料炒制生产工艺

文章图片5

中药饮片辅料炒制生产工艺流程图

5、炙制生产工艺

文章图片6

中药饮片炙制生产工艺流程图

6、燀制生产工艺

文章图片7

中药饮片粉碎生产工艺流程图

7、蒸制生产工艺

文章图片8

中药饮片蒸制生产工艺流程图

8、粉碎生产工艺

文章图片9

中药饮片粉碎生产工艺流程图

9、 煅制生产工艺

文章图片10

中药饮片煅制生产工艺流程图

临方炮制是指在处方调配中,根据医师的处方用药习惯不同,或根据病情需要,临时对原有的中药饮片进行特殊加工的方法。临方炮制的常用方法为拌、炒(姜汁、酒、醋、盐水等)、捣。其中捣法相对简便,如苏子、莱菔子、酸枣仁等种子类药物,以及砂仁、豆蔻等含挥发油的药物,都应在处方调配时捣碎,如提前破碎会导致其有效成分丢失。这些用药方法属老中医的经验传承,有其独到之处,可使药物更加符合病情需要,能扩大药物的临床应用范围,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现将几种常用的临方炮制中药介绍如下。

砂仁拌熟地:将砂仁捣碎,拌粘在熟地上,既免除了熟地滋腻害胃之弊,又可引熟地归肾,可谓一举数得。《施今墨医案》亦有将熟地与砂仁同捣的用法。汪昂《本草备要》云:“(熟地)性泥,得砂仁则和气,且能引入丹田。”此法适用于肾虚、血虚等需要熟地滋补,但脾胃功能较弱的患者,对于需要长期使用熟地的患者也可应用。

栝楼、元明粉同捣栝楼30克,元明粉1.5~4.5克同捣,捣至栝楼仁碎开为度。可单用水煎服,或加入应证汤药中。适用于年老体虚而大便干结,数日不行,又不适用于大黄攻下者。《孟河丁甘仁医案》中也有将全栝楼用元明粉一钱同捣和全栝楼用元明粉水拌炒的记载。此法既能通腑泻热,又无峻下破气之弊,构思巧妙。

熟地、麻黄同捣阳和汤治疗阴疽,方中熟地、麻黄同用为其特色,麻黄得熟地则通络而不发表,熟地得麻黄则补血而不腻膈。使用本方时,将熟地和麻黄同捣,能更加发挥二药的长处,纠正其偏性。

竹沥兑生姜汁竹沥9~30毫升,兑入生姜汁2~3滴,随汤药冲服(或鼻饲)。竹沥能祛经络四肢、皮里膜外之痰,常用于中风痰声辘辘、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等症。竹沥性寒滑,加入生姜汁既可增加其行经络、达四肢,祛皮里膜外之痰的效果,又可防其过寒害胃。

鲜地黄、薄荷(或豆豉)同捣在《柳宝诒医案》中有多处鲜生地与薄荷(或豆豉)同捣的记载。鲜地黄与薄荷同捣适用于热邪流于血络,而表邪未解;鲜地黄与豆豉同捣适用于温邪郁于阴分,缘阴气不充,不能托邪外达。这两种用法也可用于素有血热,复感风寒或风热之邪者。生地清热凉血,但解表之力较差,与薄荷同捣,则凉血之中增强其辛凉解表之功;与豆豉同捣,则可借豆豉之力托邪外达,且温宣而无凉遏之弊。

丹皮酒拌蒸或面裹煨熟《外科全生集》记载:“(丹皮)酒拌蒸,产后要药,治骨蒸,面裹煨熟,厚大肠。”丹皮药性偏凉,产后体虚不宜使用,酒拌蒸后可缓解其寒凉之性,更适合产后虚热导致的骨蒸潮热。丹皮经面裹煨制后,可增加其健脾作用,用于脾虚泄泻。

生地附片汁拌炒《惜余医案》治伏温,用生地与附片汁拌炒,在养阴托邪之中,佐以鼓荡阳气之意,使邪得以外达三阳。此法为温托鼓荡之法,适用于少阴温病,即温邪深伏少阴,尚未外达于气分时。

再如薏苡仁或黄连用姜汁炒,可以缓解其寒凉之性;党参拌炒升麻,可以增强健脾升提之功;川连拌炒苍术,增强清热燥湿之功;丝瓜络拌炒红花,增强活血通络之功,擅治胁肋疼痛;灯芯草拌青黛,善清泻心火;糯米炒牛蒡子,可借糯米甘苦温之性,米炒后产生的焦香气亦可健脾止泻,制约牛蒡子寒凉滑肠之性。

在现代的处方中临方炮制已很少见到,这是由于年轻中医师对这种炮制方法了解较少,而掌握这种技术的“老药工”也越来越少。建议医院、诊所药房为开展临方炮制创造必备的条件,如增加炮制场所和设备,配备食盐、蜂蜜、食醋、酒等配料用品,促进这种中药特色炮制技术的开展和传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