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声:你可以是你,也只能是你

 昵称44943940 2021-10-18
我在咨询中意识到一件事:有一种体验可能比通常认为的更具有普遍性,即便不是每个人,至少绝大多数人都曾经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经历过,那就是「觉得自己不正常」。
很多人对这种体验印象不深,是因为我们很早就习惯了隐藏。隐藏的指令可以追溯到幼儿时期,当父母说出「所有小朋友都喜欢幼儿园,你怎么会不喜欢」,或者阿姨说「来大家一起鼓鼓掌,让XX勇敢一点别哭了」的时候。不需要太长时间的困惑,我们就开始学会分类,将自己的体验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正常的,好的,符合身边的人期待的;另外一部分——挑剔、悲观、不高兴——那些都是可耻的,是别人不喜欢,或者说是不正常的。
我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会不会真的是一个「不正常」的人?那就必须藏好一点。
而那些「不正常」的情感、困惑、冲突,只是暂时不去看了而已,它们并不会真正地消失。此后很多年,我们照样会在某些时刻感到孤独,怀疑生活没什么意义,会为了自己的欲望而羞耻,会担心被人识破……以及,对那些「我应该保持热情」的事物,我们心里清楚,说破大天来也只是假装有兴趣而已。
所以在做心理咨询的时候,很多来访者都会经历这样一个重要的时刻,需要鼓足勇气向某个人坦白:「是时候对你说真话了。
真话就是,我只能是我自己,我跟你想象的不一样。不好意思一直给了你错误的印象。——说出这句话既让人心虚,也是长舒了一口气。有时是孩子向父母宣告自己真正想选的专业,有时是伴侣告诉对方自己另有人生的主张,也可能就是在辞职的时候,诚恳地告诉老板:「公司挺好的,只是不适合我。」
说到辞职,我有一个来访者用了好几年的时间,才能相信「我想走,不是我有问题」。因为工作压力,她的身心都长期处在超负荷状态,几乎每年都要提一次离职,每次都被老板拦下来。老板说我知道你累,我们谁不累呢,但累不应该是逃避的理由,winners never quit。她一下就无话可说,咬牙继续。
她视老板为事业上的榜样。但在内心深处,一直有一个说不出口,自己也尽量不去面对的疑问,那就是:万一我跟她不一样呢?
站在局外人的角度,你大概会觉得这根本算不上问题:不一样就不一样呗,别人是别人,你是你。但这对当事人起不到安慰的作用。在她的体验里,我不只是跟「她」不一样,而是跟「大多数人」不一样,那就是我「不正常」。那是她被规训了很多年的价值体系。
她一直相信,那种(大多数人都认可的)人生才是好的,值得一活的,让自己被更多的人喜爱——证据是她一直遵循那种方式生活,读一流的大学,去一流的公司,做一流的业绩,她也一直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回报——如果承认自己是另一种人,生活还能理直气壮地继续下去吗?她不敢想象。所以她不能承认。
唯一的问题就是,她开始感到力不从心。
让一个临床医生来看,这种力不从心的感觉可能会被当成亚健康,对正常状态的偏离,甚至诊断为一种情绪障碍。但我还有一种看法,我认为它可以看看成一种面对真实的勇气:「这就是我的一部分,哪怕你们说不应该,但我也只能是这样。」我们不再假装下去了。
只要你开始面对自己的情绪,你就会看到更多关于自己的真相。情绪是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你不开心,就很难「要求」自己开心起来。你可以去看病,吃药,休养,旅行,换一份工作,换一种生活方式……但无论做什么,重点都是,你先要承认「这就是我」。
我问这个来访者,你想怎么样。她说她想换一份轻松的工作,但她知道这样不对。我说:「你可以轻松,也可以累,如果这两个选择从一开始就没什么高下之分呢,你想怎么样?」她愣了一会,说她从来没有想过。
「我一直以为,你想怎么样这个提问是用来怼人的——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吗,你想休息就能休息?你还想上天呢!」她说,「我从来没想到,这是一个真实的问题。」
但这当然是一个真实的问题。
人有想法,有态度,也有主观的偏好和身心的边界。正如开篇所说,我猜大多数人都有过自我怀疑,他们遵照特定的轨道运转,总会有脆弱或者迷茫的一刻。这时就会跳出这样那样的声音:「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吗!」如此严厉,如此不容置疑。很多人毫无分辩之力,只能惊惶地看一眼四周:还好,没有人发现我。于是就试图假装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
不要怕。那只是一种幻觉:大家都看着你呢!我们从小就习惯了把自己的情感体验放置到社会框架里,接受别人的评判。那种不符合要求的感觉叫做羞耻,是一种规训的工具——「你看别人都在笑话你,还哭,羞死了!」
你和别人不一样,仿佛那是你的污点。
但从来都不是,不应该是。
要打破这种规训,最好的办法就是面对:「我难过了,我就是要哭!」别人能拿你怎么样?你会发现也不会怎么样。最可怕的后果永远是在头脑里。我的来访者再次面对老板「想成功就不能逃避」的逻辑,她说我知道,但我不是逃避,我只是没那么想要这个成功了,我有更在乎的事。老板愣了一下,说:哦。
只要说出来就好:这就是我,我想要和我不想要的,不需要羞耻。她本来做好了准备,迎接老板对自己的愤怒或是恨铁不成钢。但什么也没有,事情比预料的顺利得多。践行的时候老板敬她酒:「这年难为你了,好在你找到了自己想要什么,那就好。」甚至有几分歉疚。她几乎不能相信:这样就可以了?
她突然意识到,真正对这件事情最不能接受的人,是自己。是她在想象他人的眼睛。
今年的精神卫生日,珀莱雅发起了一个「珀莱雅青年心理健康公益行动——回声计划」,致力于分享心理学知识,消除对情绪问题的污名和歧视。我为这个活动录了一个视频。我想说的就是「可以」。你可以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先不用管它在其他人那里怎么看,好不好,正不正常,有没有问题。你就是你,先承认这一点,再学会跟世界好好相处。
回声是世界对每一个人的回应,你和我都是回声的一部分。希望看完这段视频的人,也有可能对身边的人多一点「你可以」的声音。感谢珀莱雅帮助我们增加了这样的声音。
珀莱雅 x 李松蔚 | 回声:省视
我当然可以是我,也只能是我。
这句话简单到不需要再证明。但一个人往往要在很久之后,才兜兜转转回到这里:我跟别人不一样,这是我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我有问题——解决的办法可能很多,未必只能是假装成「他们」期待的那样。真实的我,是否能在这个世界找到更自在的位置?大可以带着这个疑问,多走一走,试一试。但无论如何,承认「这样的我」,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