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年人需要有“终身学习者”的身份认证

 timtxu 2021-10-18

终身学习深植于高等教育体系之中。1972年,法国图卢兹大学成立第一所第三龄大学;20世纪90年代,以高校为背景的终身学习学院项目急速增加,高等院校尝试以各种模式参与到推动终身学习发展的运动中。老龄友好大学全球网络研究人员提出了十项老龄友好大学原则,全球61所高校加入了老龄友好大学运动中,探索将老龄友好的理念转化为终身学习实践的方法。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愿意在高校环境中寻求促进自身发展的教育方案。不论是外部驱动还是内部需求,高等院校在促进终身教育发展中负有重要的使命和责任。

高等院校视域里的终身学习不仅是教育变革的前沿理念,也是日益受到关注的研究与实践领域。但在实践领域,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终身学习多依靠社区和行业力量。在我国,老年学习仍较多依靠社区、养老机构及政府规划指导下的老年大学,高等院校发展老年教育的潜力巨大。

积极推进终身学习,帮助老年人提高自我理解、社区意识,提升晚年生活质量。老年人希望保持智力和精神上的活跃。一方面希望通过学习满足自身的求知欲,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脑力和记忆力。另一方面,社会动机对于年长的成人学习者来说很重要。20%的学习者认为,有机会与同龄人交往是他们学习的动力。终身学习学院为老年人提供了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和平台,包括课堂上和课外。老年人在交往的过程中希望借鉴他人的经验,分享自己的经验。两类相关课程,包括发展自身能力的工具型学习和享受学习过程的表达型学习。终身学习学院的老年学习者通过学习,促进智力发展,获得社区支持,增强自尊。

帮助老年学习者构建“终身学习者”的身份。按照老年群体的需求分类,重点建构“学术”与“社交”两类身份,使老年学习者在身份建构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终身学习的成就感。终身学习的老年人倾向于获取能够扩展他们世界观、哲学认知等层面的知识。同时,他们对新鲜的学习经验充满兴趣,而不仅仅是重复先前学习。

终身学习学院有别于社区学院、老年活动中心等以休闲娱乐为目的的学习机构,借助学习这一过程,其目标在于帮助老年人拥有“终身学习者”的身份认证,构建“学术”和“社交”双重身份。这本质上是老年人自我认知的重构,是自我完善与发展的过程,满足老年人的深层需求。学习设计要充分调研和了解老年人的需求,包括知识、能力及社交等多个方面,借助高校师资优势,因需设计学习内容与活动,比如设计跨学科的主题讲座、讨论等,既要满足老年群体更高层次的需求,又要体现终身学习学院的“学术性”与“专业性”。学习过程要充分尊重与利用老年人的优势,比如他们独特的人生阅历和经验,从活动组织、内容设计和评价方面实现变革。老年人可以参与到学院的工作中,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

更多的社交场合意味着获得自我发展和归属感的机会更大。老年人期望通过参加学习活动认识更多的朋友。后疫情时代,更多的老年人的学习习惯会被动地与远程学习建立联系,而越来越多的终身学习组织尝试开展信息化教学,从而催发老年远程学习模式的变革,利用信息技术满足老年人身体、情感等方面的需求。

文化养老不论在需求方面还是在保障层次方面都反映出更高的要求,它代表着人类社会福祉水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也体现了新时代背景下老龄化的新价值取向,表现为对老年人的精神赡养和进一步提升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人文关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