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照兴镇历史小考︱南照

 村庄物语 2021-10-19

南照兴镇历史小考

戴厚泉  李海冰

南照南临淮河,北依润河,中贯清河;105国道、济广高速、阜六铁路和328省道于境内交错通过。区位优势独特,自然资源丰富,集市贸易繁荣,文化底蕴深厚,是一个具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镇。

1985年编写《南照区志》以来,当地党委政府通过查找历史上的有关方志旧籍和走访当地老人,已让南照历史的来龙去脉逐渐清晰。现将南照兴镇史料简要归纳于后,供欲知或研究南照者参考。

南照镇北端,临润河有一“铜台子”遗址,经安徽省考古专家两次考察认定,铜台子留有大汶口、龙山、西周、战国、汉代等时期的文化特征,故推定,南照域土已有6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

明正德《颍州志》关于清河的记载:“在州城(颍州城)之南,相传楚灵王自水台通商渠,自淮而北,转而西,又折而北,直抵胡子国城(阜阳城)。历世变迁,陵谷移位。五代时,王祚为颍州刺史,疏导古通商渠,更名曰清河。”从正德《颍州志》可知,其中的“水台”系楚平王为“以观竞渡”所筑。从清代高泽生著《颍上风物记》中又知,“水台在漕口镇,即“盐锅子”。“漕口”是至今已知的南照的原名。由此可知,古通商渠的入淮口就在南照,况且遗迹尚存。

位于南照镇的十步青山蝴蝶兰示范园。网络图片 

“通商渠”,顾名思义,是专门用于通商的渠。如果当时南照没有集市、不是内陆商埠,或者说没有集市的雏形和通商的条件,楚灵王怎么会在这里开通商渠?因此可断定,在楚灵王开通商渠之时或之前,南照即为商贸集镇,距今应有2500多年的历史。1976年,南照电灌站开建时,地下曾现街道、民居痕迹。传说,南照古时在现镇区西侧,靠近清河入淮口,有旗杆、磨盘、祖师等街;后几经东西移位,渐成现状。

古代,阜阳地域有南照、北照两座寺庙,其中,北照寺在今阜阳袁寨镇,始建于晋朝。而南照寺与其遥相呼应,且同为明太祖朱元璋为僧时游历、栖身之处,亦可能为晋朝所建。旧时,立庙之地,绝非穷乡僻壤,必近繁华闹市,故可推测,南照在晋朝已为集镇。

清同治九年的《颍上县志》记载:“东岳庙碑记有云:'南照集古漕口镇也,临淮水,水之阳有庙祀,东岳神创于唐,沿于明,是本镇创建远在李唐之前(之证)。

北宋元丰《九域志》载:“颍上辖二乡,正阳、漕口、江陂三镇。”这是漕口镇名目前见于志书的最早记载。关于漕口镇名的由来,民国《颍上县志》有载:“相传赵宋都汴,南粮由淮北运,穿清河入颍以达于汴,市濒清河口,故名漕口镇”。这仅是镇名取呼“漕口”的缘由,并非镇名“漕口”起始的定论。楚灵王开通商渠时,此地即为漕运重地之“漕口”。那时镇名始为“漕口”,理所当然或极有可能。

清《颍州府志》载:“元至正四年,旱蝗大饥,太祖(朱元璋)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孤无所依,乃入黄皇觉寺为僧,游食汝颍,北照寺、南照寺游历处也”。民国《颍上县志》亦云:“相传明太祖朱元璋为僧时,荐食诸州,尝寄食于南照集,定鼎后敕建寺于此,名曰宿缘寺,言在此有止宿之缘也。”清《颍州府志》又云:“宿缘寺,即漕口镇南照寺也”;“漕口镇……今呼为南照集,因寺更焉”。可见,朱元璋将南照寺更名宿缘寺后,漕口镇即改呼南照集,后规范用名为南照镇至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