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文治:带全排长征仅2人牺牲,途中救下开国上将夫人,享年108岁

 铁血老枪 2021-10-19
文章图片1

刘文治

2020年夏季,重庆石桥铺殡仪馆内设了一处灵堂。灵堂内,伴随着家属们的低声抽泣,空气中弥漫着肃穆与悲伤。

灵堂中央,一位老人的遗像被黄白色彩的鲜花簇拥着。灵堂两侧都贴着白底黑字的挽联,挽联上,“刘文治”、“长征”与“红军”几个大字格外醒目。

显而易见,遗照上那个面容慈祥的老人名叫刘文治,是一名参与了伟大长征的革命红军战士。为缅怀这位红军战士,走进刘文治的一生,她有怎样精彩又传奇的故事?

童养媳摇身一变成红军

1912年枫叶红火的季节,刘文治降生在四川大巴山腹地通江县洪口镇的一个清苦家庭。如那个时代的许多同龄人一样,刘文治生下来便带着贫穷的烙印,这也注定了她的童年将在凄凉贫苦中度过。

文章图片2

雪上加霜的是,随着刘文治的渐渐长大,她的父母又陆续为她生下了4个弟弟和妹妹,这让他们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加一贫如洗。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作为家中的老大,刘文治的童年是黑暗的。彼时,自己都还年幼的刘文治就要开始和父母一起做农活,帮助照顾年幼的弟弟和妹妹。

每天,天不亮,她就要在披着星月出门为家中牲畜准备吃食;天亮后,她还要顶着烈阳上山砍柴;傍晚,回到家中,忙碌了一天的她要一边照顾哭闹的弟弟妹妹,一边生火做饭。一个孩子本该无忧无虑的年纪,繁重的农活却让她那双稚嫩的手上,早早地磨出了层层老茧。

文章图片3

这样“又当姐又当妈”的日子,刘文治过了10年之久,但也慢慢地养成了她成熟稳重、独立有担当的性格。

在那个闭塞的旧社会,人口就是家里的劳动力,所以几乎每家每户孩子都生得特别多,但粮食却依然只有那么点。于是,人多了,每个人吃到的也就少了。

成熟懂事的刘文治看着弟弟妹妹们每日忍饥挨饿的可怜模样心有不忍,为了节约家中粮食,让弟弟妹妹多吃点,让他们健康长大,她自愿成为了别人家的童养媳。可做童养媳的日子里,刘文治的生活也并未迎来阳光。

文章图片4

为了生活下去,她每日奔波于打猪草,浇大粪等农活之间,干得重活、累活不亚于其他农村男子。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刘文治为了爬山干农活,并没有裹上小脚。所以,后来才能顺利走过长征路上的雪山与草地。

20岁,一个女子的如花盛开的美好年纪,李秀文的生活却毫无起色,她依旧是一个挑大粪的农村妇女。本以为自己的一生将如此潦草地过完,红军的到来,却给刘文治带来了一丝自由解放的曙光。

那是1932年的一天,刘文治正在地里干活,村里突然来了一群军人。当时的村民未曾见过红军,并不知道红军是什么模样,再加上曾经饱受军阀的欺凌,看见穿军装的人,他们彻底慌了神,如见了洪水猛兽般地纷纷往山里跑,刘文治也在其中。

文章图片5

据她晚年回忆:“村里人不晓得他们是红军,都很害怕,全往附近山里跑,我也跟着跑。”这支进村的军队就是刘文治后来跟随的红四方面军,他们翻越了秦岭和巴山才到达刘文治所在地界。面对村民们的排斥,他们并不恼怒,甚至经常与村民们聊天,帮助村民们做农活。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村民们渐渐发现,这些穿着如农民般朴素的军人,并不似豺狼般压榨人民的军阀那样蛮横粗鲁,他们说话和气友善,既不打人也不骂人还会帮助人,甚至将村民如同亲人一样看待。

与红军的相处过程中,刘文治感觉到了一丝温暖,她被红军战士们的善良与信念所感染,慢慢地萌发了追随党,追随红军战士的想法。

文章图片6

电影《红色娘子军》

1933年的夏季,刘文治瞒着家人,义无反顾地一头扎入了红军队伍中。她什么都没有带,衣服、鞋子,甚至剪下的乌黑长发都留在了曾经居住的家中,孑然一身地奔赴党,奔赴新生活去了。

晚年回忆时,刘文治是这样说的:“当时家里穷,既然红军是来帮助穷人的,那我也要加入帮助穷人的队伍。”

带着弟弟踏上长征路

红军队伍中,刘文治被分到了妇女排。此时妇女排中包括刘文治在内仅有三人,他们的任务是发挥自身的妇女特长,帮红四军中的男同志们缝衣服,补帽子等。

文章图片7

红四军中的男同志如此之多,区区三人怎么忙得过来。为了扩充妇女排人数,刘文治几乎每日都与当地老百姓讲解红军故事,宣传红军队伍。

两年时间内,在刘文治的积极引导下,数十位女同志加入了红四军妇女排的队伍,红四军妇女排也从刚开始的仅仅三人,扩充到了八十人。

在此期间,刘文治也因为她出色的领导能力,和成熟稳重的行事作风,成为了红四军妇女排的排长。

文章图片8

1935年1月,迈着前进的步伐,怀着追随党的信念,刘文治跟随红军队伍,离开了生她养她的家乡。

一个月后,陕南地带硝烟四起。为了中央红军顺利入川,刘文治所在的红四方面军发动了陕南战役,在国名党军队慌忙部署,调集兵力北移增援战争时,红四方面军又立即回师川北。

又过了一个月,红四方面军又向嘉陵江以西发起进攻,历时二十多天,不仅解放了嘉陵江与涪江区域内多个城镇与村庄,还为之后进兵川西北打开了通道。

文章图片9

随后,红军宣布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四方面军被迫踏上了两万五千里的漫漫长征路。离乡踏上长征路的刘文治并不是孤身一人。与她一同离开家乡的,还有她年仅13岁的弟弟——刘文学。

红军长征,并不是在和平条件下的一场简单的长途跋涉,而是一场一边与敌人激烈搏斗一边向前进的战略大转移。长征过程中,红军战士们行走的也不是宽阔平坦的大道,而是崎岖曲折的羊肠小道和危险重重的高山险川。

这样的艰苦跋涉,一个年仅13岁,个子不高又身体病弱的小少年若是无人照顾,怕是早就倒在了高山险川之中。作为姐姐,刘文治义不容辞地挑起了照顾弟弟的重担。

文章图片10

刘文学生病倒下时,她贴身照料在侧。甚至为了保证弟弟不掉队,她一直背着弟弟往前走,直到弟弟病势好转为止。

行军日常中,刘文治对刘文学也是悉心照料。在他冷得瑟瑟发抖时,她会为他生火取暖;在他饥饿难耐时,她会为他扯野草生火做饭。刘文学后来也提到,多亏了姐姐一路的悉心照顾,他才能活下来,走完长征路。

作为妇女排的排长,在长征的艰险面前,刘文治除了要照顾弟弟,还要时常帮助有困难的战友。

那雪山上,一片银色连着天连着地,温度低到可怕,氧气稀薄到无法呼吸,刘文治发现了无法前行的男同志杨民全,一个瘦弱女子硬是咬着牙,将一个男战友背着跨过了雪山。

那黑水河,水流湍急,过河时稍不注意便有可能被河水卷走。面对渡河的难题,刘文治临危不乱,沉着冷静地指挥最前面的人拉马尾巴,后面的人拉前面的人,一个拉一个,有秩序缓慢前行,硬是让妇女排整齐一排一个不落的过了河。

刘文治这个并不强壮甚至看起来瘦弱的女子,能在战友危难时爆发出惊人力量,展现出出色的组织领导能力帮助和组织战友度过难关。可见,她的信念之顽强,意志之坚定,让人不得不得感叹,真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铁娘子”

文章图片11

带领妇女排'爬雪山,过草地'

长征路上,过草地可以说是长军途中最为艰难的时刻。隐匿在草丛底下沼泽,如同一个食人巨兽,行走的人只要行差踏错一步,一句求救的话语也来不及发出,便会被这个无情巨兽整个吞没。

红四军的同志们走在危机四伏的草地上,不仅要跟紧跟队伍避免掉队,还要时刻保持清醒状态,用眼睛巡视前方草地以防踏入沼泽,丢了性命。

雪上加霜的是,白天行军消耗了巨大能量,红军们也没有充足的食物补给,只能咀嚼着苦涩的野草,勉强充饥。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和艰难的条件下,许多红军战士永远的倒在了草地上,再也爬不起来,再也回不了家。对妇女排来说幸运的是,在进草地之前,刘文治与队伍路过了一座盐山。

文章图片12

作为妇女排的排长,深知盐分摄入重要性的刘文治,抱着“有备无患”的想法,挖了一大坨盐背在背上。

行军匆忙,刘文治虽然并未将此事告知战友,但她的这份细心,却在后来的行军途中救下了所有妇女排成员们的命。

草地上食物极度缺乏,同志们只能将野草、野菜放在随身携带的盆里勉强煮熟充饥。刘文治回忆时道:“我现在都记得那个味道,那种说不出来的味道,但当时能吃饱已经很不错了!”

刘文治深知,吃得如此随便,若是还没有盐分的摄入,同志们哪还有力气继续往前走。但她又不敢把盐分给每个人独自携带,若是有人控制不住分量,早早的把盐吃完了,接下来的路途哪还有力气往前走。

文章图片13

于是,刘文治自觉担负起了分盐的重任。在每次吃饭时,无论吃的何物,她都会在同志们的碗里敲下几粒盐,为她们补充体力。没想到,这微不足道的盐,居然成了保住妇女排女战士们性命的大功臣。

除了过草地,跨雪山也是行军战士们的噩梦。那陡峭的雪山上,氧气稀薄,天气变化无常,温度极低,对人的生理和心理都是一个极大挑战。

刘文治回忆时道:“太冷了,我们遮雨挡雪用的油布都冻脆了,根本不敢折叠,一折就会断开。”

知其不易,跨雪山的过程中,刘文治一直极力照顾妇女排队伍中年龄较小,身体较弱的同志,其中便包括一个叫张文的小姑娘

文章图片14

张文比刘文治小了7岁,刘文治看到他便会想起了自己年幼的弟弟,于是待她如亲妹妹一般照顾有加。

但人可以对你特殊照顾,环境却不会对你特殊照顾。在翻越一座叫做夹金山的雪山时,本就瘦小的张文在极端天气影响下,突然感觉头晕目眩,绵软无力地倒在了雪地上,陷入昏迷之中。

刘文治见此,秉持着不放弃任何一个战友的原则赶忙将她扶了起来,张文倒一次她便扶一次。

文章图片15

张文

尽管张文嘴里一直念叨着没事,她可以坚持。但刘文治清楚,若让张文独自行走,怕是会有生命危险。

为了保住张文的性命,刘文治将张文身上的行李全部卸下放在自己背上,之后又唤来了管理科长,两人一起合力将张文背上了夹金山山顶。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姑娘张文,就是后来开国上将洪学智的夫人。

对于雪山上被刘文治所救一事,这位开国上将夫人感怀终生。多年以后回忆此事,张文甚至感激涕零地说:“在夹金山上,如果没有刘文芝排长和管理科长的帮助,我是肯定爬不到山顶的。我终身对他们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

就这样,在刘文治冷静沉着和身体力行的引领下,妇女排成员们在长征过程中团结一致,互帮互助,坚强地挺了过来。直到长征结束,仅仅牺牲了两人。

文章图片16

参加过长征的女红军们

回归平淡深藏功与名

长征结束后,刘文治带着妇女排的同志们进入了一家被服工厂,重操旧业,继续干起了缝衣服、补帽子的活。后来,刘文治重逢了一个人改变了她的一生,这人便是谢远长

在长征途中,刘文治救了许多人,其中便包括老实本分的谢远长彼时谢远长是刘文治所在服装工厂的领导,两人重逢后在相处过程中日久生情,很快便走到了一起,但最初让他们相互吸引的却是一场争吵。

那是在给工厂人员安排住宿时,刘文治与谢远长的警卫员同时看上了一处条件较好的草房。刘文治认为,条件较好的草房应该留给妇女住。因为女同志生活多有不便,这间草房可以让女同志生活便利一些。

与刘文治“对着干”的警卫员则认为,条件好的草房应该留给工作辛苦的领导住。彼此都不服气的两人,陷入了无休止的争吵。

文章图片17

刘文治与谢远长

此事后来被谢远长得知,善良淳朴又没有官架子的他训斥了警卫员一顿,然后将草房分给了女兵。当然,谢远长的做法得到了他的“救命恩人”刘文治的另眼相看。

随后的相处过程中,刘文治被谢远长得淳朴可靠、善良、接地气所吸引;谢远长被刘文治的能言善辩,乐善好施所吸引。

最为重要的是,两人都有极强的爱党信念,都坚信党和红军能够救万民于水火,能够为人民带来和平与幸福。自然而然地,信念契合的两人走到了一起,1937年,正式成为了彼此的另一半。

那之后的革命生活中,他们也算生活甜蜜,幸福美满,但也会因为革命和工作而时常别居两地。最长的一次是刘文治被调去延安工作,一去就是三年。

文章图片18

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小人物,也是前方冲锋战士们的有力后盾。他们的奉献,就是让前线战士,没有后顾之忧,扛起枪炮英勇杀敌。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闪亮明星,因此为革命的分离,他们夫妻二人毫无怨言。

在后来的相知相守中,刘文治陆续为谢远长生下了4个儿女。他们的两个儿子,继承了父母极强的革命信念,在解放结束后便义无反顾地投入了党的军队。

后来据他们回忆,他们的母亲刘文治是这样教导他们的:“你们当兵就好好当,打仗不要怕死,不要当逃兵。”

文章图片19

新中国成立后,看淡名利的刘文治来到重庆四厂,当起了一名普普通通的管理员。经历了生死离别的她,养成了一副好脾气、好心态。她的女儿谢家喜在关于母亲的采访中就有提到:

“后来因为要按级别定工资,妈妈的实际工资跟之前相比有一定下降。她没有丝毫的怨言,说跟着国家政策走,该定什么级就什么级,该降就降,可能因为她经历了太多生死,她把所有事情都看得很开,不会因为琐事生气。好心态大概就是妈妈长寿的一个重要原因。”

长征已经过去,但刘文治的心还留在长征时,百岁的她提出去延安看看的愿望。延安旅途中,她如一个孩子一般手舞足蹈,走到哪儿看到哪,走到哪回忆到哪。延安,给她留下了太多回忆,也给中国历史留下了太多回忆。

完成愿望后,刘文治于2020年9月28日在重庆逝世,享年108岁。回顾刘文治的传奇一生,可谓是“万里长征枪林弹雨垂青史,红军精神鞠躬尽瘁传后人。”正是有了刘文治等英烈们不计个人得失的付出,才有了如今美好的新中国。感恩英烈,向致敬英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