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术教育:不必对美院毕业生期望太高

 迷乡 2021-10-19


心像艺缘

专注原创文化         重建美学理想

杜洪毅《看世界》

毕业展:技术之外性灵何在?


杜洪毅

  或许是受市场行情不断下挫影响,今年的美院毕业季似乎不如往年火热。但是,一年一度的毕业展毕竟是媒体、艺术机构和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各大美院在展览策划上仍是不遗余力,西子湖畔的中国美院甚至为此举办了一场盛大的艺术周活动。当然,无论各大院校的展览排场策划的多么壮观并不要紧,最为关键的还是毕业生们的作品水准如何。那么,今年的美院毕业展又将为我们送上一份什么样的惊喜呢?

  

  以正在举办的中央美院研究生毕业作品展为例。一走进现场,就发现展出内容非常丰富,当下最流行的艺术形式语言在这里都能见到,几乎就当前世界艺术万花筒的微观缩影。但只要稍加浏览思索,就不难发现毕业生们只不过是在做亦步亦趋的技术性模仿,无论是在形式语言探索还是美学精神追求,并没有什么独到的创见。我们知道,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与本科最大不同之处在于更侧重探索、研究实践,而非纯粹的技术和知识学习,作品自然也更具有前瞻意义才对。然而,我们从毕业展现场看到的,更像是一场技艺大比拼。如果不是事先得知,真还会让人误以为是一场技师集训班的汇报展出。

  

  其它美院毕业展上作品大致也是那么回事,我们可以看到圆熟的技艺,也可以看到以模式化思维对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的肤浅“反思”,可就是看不到真正代表个体生命灵性闪光的内容,见不到对人生社会深刻洞见的诗意升华与激情挥洒,当然更见不到穿透时空屏障的想象力火花喷发。牵强附会的寓意表达,自作多情式“个性”张扬,老套的观念或物品挪用,碎片化图像符号拼凑……与按部就班的技法和形式语言结合,总让人觉得多多少少的有点空乏无力,更不要说去触动观众的灵魂了。这些东西,与艺术江湖中那些三、四流人物成天玩弄的把戏其实并没有什么两样,只不过贴上了学院派的金字招牌罢了。

  毕业展上呈现的问题,折射出的是深层次美院教学理念问题。当前国内美术院校几乎已把世界主要艺术流派的所有创作技法和形式语言都纳入教学系统,整理出一系列成熟的培训方案。这种追求多元发展的办学理念本身并没有错,其症结在于把现成创作方法、模式理解为可以用来传授的知识和技能,教学思维还停留于农业文明时代作坊式师徒传授上。而艺术创作真正目的是为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重点应该放激发学员自身才能上。所以,如果要改变这一局面,就必须舍弃过时的传授式教学思维与培训方案,改以启示性教育代之,把提升学员自身综合人文素养作为立学根本!

  可是,要想改变这一切并不容易。其它不用说,就是那环绕在国内美院教授、学生头顶的抄袭、剽窃阴云,就让我们感觉有太多的无奈。几乎每年的毕业展,都被人挖出大量的抄袭侵权个案,更不要说那些没有完全照搬的套路模仿和改装重组。近些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造成的急功近利思维,早已渗透了美院教育系统的每一角落。对于美院领导、教授、讲师们来说,追逐个人名利才是第一重要的,至于如何提高教学水平、帮助学生成长,那也必须先于己有利才行。如此一来,我们又怎敢对美院教育有多高的指望呢?

  美院毕业展之所以会广受关注,是因为在今日中国,不只是学院派艺术家几乎占据着行业垄断地位,还有整个文化创意行业都正迫切需要创造型人才。无论是艺术行业的画廊机构,还是急需设计人才的一线商业企业,都对毕业生们满怀期待。今天的这些年轻学子,或许就代表中国艺术和文化创意产业的未来。  

  可当我们直面毕业展上的作品时,有的只是迷茫与困惑。或许对这些正在成长中的年轻人来说,不能就毕业作品论断其未来的从艺之路,毕竟他们的生活沉淀不远远够。又或许,我们不能把对未来中国艺术和文化产业的期望,全部押在学院派艺术家和美院毕业生身上。毕竟就艺术创作这样的工作来说,充满太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当下那些红得发紫的大牌艺术家还只能靠不断自我重复来啃吃老本,我们又怎敢指望资历不深的美院毕业生创作出几件杰作来呢?■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