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笑来《韭菜的自我修养》| 稻盛和夫 《心法》

 爱读书Bookworm 2021-10-19

()

编者按推荐两本通俗“哲学”(尽管“哲学”和“通俗”本就是一对反义词)。与金钱有关,但又都谈得不是金钱。一本谈的是如何“有效利己”(狭义利己),包括如何利用交易赚钱,如何学习,如何获得一个更好的人生——都是针对自己;另一本谈得是“如何利他”(狭义上的利他),包括如何把生活、工作、人生当做修行的道场,为社会和人类做出贡献,并忍受其间的痛苦与磨难,身外之物的获取与否都只是磨炼自己的工具(失败是试炼,成功也是试炼),并最终因“利天下”而导致自身灵魂的圆满。可以说,前一本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教科书,后一本是“破身见”“破我执”的圆满之路。做到了前一本书的境界,你会富足,但推到极端,就会焦虑。做到了后一本书的境界,你会快乐平静,但一旦彻底想开,也就出家了。

《韭菜的自我修养》by 李笑来

书评:与其说全书谈论的是“韭菜”,不如说全书谈论的是“庸人”。(“庸人”的举例可见《乌合之众》《平庸的恶》等等)

1. 他们所说的“韭菜”究竟是谁

“所谓韭菜,指的是在交易市场中没赚到钱甚至赔钱的势单力薄的散户。”

另外,补充一个所谓“韭菜”的常见特征:

他们严重缺乏基本的阅读能力。他们是那种买一辈子东西都不读产品说明书的人,他们是那种无论拿到什么,都要问别人怎么用的人……特别常见吧?

2. 亡羊补牢的“韭菜”才有前途

人越穷,赚钱的欲望就越强烈,所以常常不惜铤而走险。

“亡羊补牢”是有前提的:

· 你有的不仅仅是亡掉的那一只羊;

· 除了它之外你最好还有很多只羊;

· 因为你有很多只羊,所以你过去就建过“羊牢”;

· 所以,你虽然“亡羊”了,但还有机会去“补牢”;

· 所以,一旦“牢”补好了,你可以管更多只羊;

· 所以,最初的时候亡掉的一两只羊,对最终结果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3. 交易者们最应该掌握的能力

我个人是这样区分投机者和投资者的:

投机者拒绝学习,投资者善于学习。

“韭菜”是怎么样的呢?他们不学习,他们不研究,他们鼠目寸光,他们怨天尤人……这样的人,在我眼里无论有钱与否,无论智商高低,都是“失败的投机者”,是千真万确的傻×

4.摆脱“韭菜”宿命的一个观念

据我观察,所有的韭菜都认同一个实际上错误的观点:

所谓的交易,是一种“零和游戏”。

正确的解释很简单:

我们买入的时机错了。

“时机错了”是最本质、最合理、最有指导意义的正确解释,甚至应该是唯一的合理解释。

5.“韭菜”缺乏礼貌的根本原因

一切的礼貌与修养,本质上看都是深入思考的产物,跟说不说脏话没关系——正如之前我们发现用学习与否分别投资者与投机者更准确一样。

在一篇论文里,某心理学家得出了结论:这世界没有什么坏人,只有好人、笨蛋和病人。

6. 谁说“韭菜”不在乎寻找价值

成功的交易者永远是极少数。极少数的他们所具备的共同特征就是,他们不为表现所动,他们喜欢探究表象之下的实质。

你在错误的时机做了交易决策,那么其后最正确的对策是什么呢?很简单啊:

等待下一个正确的时机!

7. “韭菜”不缺耐心缺的是实力

在交易市场里,实力指的究竟是什么?有一个清楚的定义:

长期稳定的低成本现金流。

8. 喜欢冒险的最终都是“韭菜”

优秀的、成功的交易者,最终都是风险厌恶者。

想要摆脱“韭菜的宿命”,你必须学会的一个观念是:

· 能不冒险绝不冒险;

· 即便是必须冒险的时候,也要让傻瓜们冒险,自己在一旁通过观察获得经验。

9. 频次才是决定一切的根本因素

越是短期的预测,越接近于抛硬币;

越是长期的预测,越容易接近真实的逻辑推断……

10. 人是怎样变坏的就会怎样变傻的

人是如何变坏的,那人就是如何变傻的,这两个过程的机理完全相同。

若是不小心做错了事,一定要改正,绝对不尝试去做任何形式的“合理化”。

痛苦+反思=进步

好人千篇一律,坏人千奇百怪;聪明人千篇一律,傻瓜五彩缤纷。

11. 生活之外还必须有工作和学习

“韭菜”们最喜欢挂在嘴边的一个词汇就是“ALL-IN”.

成功交易者的一个基本素质就是:

在任何时候都持有一定比例(或者一定数量)的现金。

交易市场里,无论是现金、时间还是生活,都绝对不可以ALL-IN.

交易之外,要有很好的生活。好生活,不是放在那里就可以的,是要寻找、培养、经营的。除了生活之外,还要有工作,不一定非要是与投资交易相关的工作,无论什么样的工作,只要想做到极致,就很难,然而,只要做到了,就一定有成长,有新的境界。生活工作之外,还要有学习,现代人最幸福的地方就是可以无生活压力地学习,而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更高的工资、更好的社会地位,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为了自己的大脑继续成长……

12. 李笑来从来都不是比特币“首富”

我的寿命本来就比正常人短。“首富”,有啥意思呢?更何况是别人安在我脑袋上的一个虚名……很多人误解我了,以为我很在乎他们以为我在乎的东西——我在乎的肯定是别的什么。

《心法》稻盛和夫

书评:与其说是哲学,不如说是宗教。与其说是一本治理企业之道,不如说是一本修身之道。《心法》这本书更类似一本佛学经典,阐述现世种种,对心性的历练与升华,并最终达致圆满。

1. 关于人的存在和生命的价值

人的价值不仅仅是存在,具备智慧,具备理性,具备心性,因而人被称为“万物之灵”。人是世界上进化程度最高的生物,人应该具备超越存在的伟大价值。

我认为,这种价值就在于人能够为社会、为世人做出贡献。

就是说,从浩瀚的宇宙看来,哪怕无所作为,但只要存在就有价值,但人具备意识,能够思考,可以磨练自己,可以创造比其他存在更为伟大的价值,而这种价值就在于能够为社会、为世人做贡献。

2. 关于意识体和灵魂

人既有这种附属于肉体的意识,人还有原本就具有的意识,即所谓“过去世”(前世)的意识、记忆。

为什么转生?因为在今世塑造的人格还不够圆满,有必要在下一个来世继续磨炼。

重复这样的循环,不断提升人格,慢慢接近神佛,心灵的纯美达到了如来的境界。提升到这么高的水准,就佛教的说法,不需要再轮回转生了。

3. 关于欲望

佛教认为,罪行的根源在于烦恼,其中六大烦恼分别是:贪、嗔、痴、慢、疑、见。……可以说,烦恼本是造物主赐予人类的智慧,为的是让具备肉体的人类能够维持生存。但在这烦恼之上,造物主又给了人类自由。这两者相加,人类就可能作恶。

所谓现世,就是一个修行的道场,修行的目的就是净化具备善恶两性的人心。通过修行提升人性、塑造美好的人格,这就是人生的目的。……为了防止堕落,释迦牟尼提出了“六波罗蜜”这一套修行的方法,帮助人们提升心性,走进菩萨道。“六波罗蜜”分别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4. 关于人生的目的

出人头地、追求成功可以,想过一个潇洒多彩的人生也可以,但是,那都是人生的一个过程,人生的目的在于塑造高尚的人格。

那么,为了磨砺人格,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呢?这个问题实在太重要了,请容我反复强调:第一,为他人尽力。要努力思考如何为社会尽力——就是“布施”;第二,诫勉自己、抑制利己之心——就是“持戒”;第三,忍受诸行无常、波澜万丈的人生——就是“忍辱”;第四,全身心投入工作——就是“精进”。我认为,关键就是通过这四项去提升人们的人格。

5.我走过的人生的道路

我13岁时,面临死亡的威胁,邻居太太借给我一本书《生命的实相》,书中写道:“心中描绘的事物,会作为现象呈现。”书中用了“心相”这个词,意思是一个人的意识状态,会原封不动地在这个人身边出现。自己周围发生的种种现象,不过是心中描绘的景象在现实中的投影而已。

在出家之后,在担雪长老那里得到了这样的教诲:“僧人修行再深,也难以对现实社会做出贡献。你经过修行之后应回归世俗,为社会再做贡献,这才是佛道。”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