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说《阿兰寻夫记》下集 许照煦

 作家文坛 2021-10-19

     造水库的日子漫长而沉闷,清早睁开眼就看见门口一双脏兮兮畚箕,一根硬邦邦的扁担,腿肚子这里就转筋。无聊、透顶的盼望下大雨、飘大雪,出现可休息的新鲜事。一天早上,一对兄弟俩在洪口外面的山下挖土挑土,由于只顾挖下面的新鲜土;不一会下面挖空了,轰的一声塌方了,老哥当场被压成两段,老弟因挑土走了才免遭这一大难。为此整个工地停工半天,开追悼会,追认死者为革命烈士;为了安慰死者家属,各排选派代表为烈士送葬。那浩浩荡荡的送葬队伍,使死者的家属看了自己的亲人这样气派也死得其所啊!给为水库建设献身死者的亡灵一个安慰。夜里还放了电影,荧幕上先出现“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宣传标语,并向死者表示哀悼,然后放映“安全教育。遇险时的急救措施”幻灯片。最后为了鼓舞民工士气还放映了故事片《上甘岭》。

  造水库是艰苦的,特别在上世纪中期,机械相当落后,完全靠肩挑人抬建起的大坝,这不是一般的累,而是拆骨头的累。大坝越筑越高,台阶越来越多,挑土越来越远,出土越来越难;那累,就一天天的望,望着水库的早日完工。可总是“天苍苍,夜茫茫,何时才能回家园。”不过当你累得快要倒下时。你该瞅空挑起空畚箕,站在出泥的高处望一望大坝。这时整个山河全都变了,巍峨的大坝拦截于两山之间。夹在三面环山库底的房屋、田园、泥土不见了,成了一个平坦的人工湖底……兴许就是这一望,眼前一亮,一口气深深吸入丹田,就会使你振作起精神来……

  在农村(四大)不过是伴随着全国形势的发展凑凑热闹、走走过场,一哄而起,说散就散。运动在工作组的指导下贴了大字报,像阿才这种出身好的贫下中农又不敢着重批判,工作组只得指桑骂槐,轻描淡写地的批判一阵子就结束了;有的相互有意见,你贴我,我贴你,胡闹了一阵子也无影无踪地消失了。

  现在根据全国各地的形势,右派定局了。工作组也随后撤走了,可工作组培养起来的农村妇联主任——阿兰,却成了村里的响当当的妇女干部。

  转眼间又过了一年多——一场反右倾,鼓干劲,插红旗,抜白旗的局势又出现了。

  阿古赌气出走后,阿兰虽然从未收到过他的来信,但她从平安张一个亲戚那里得到消息,他已在江西安福一个林场当了伐木工人,不仅有饭吃,而且还有丰厚的工资。过起了逍遥自在的生活,一字不识的阿兰得知后特地赶到亲戚哪里,请人写了阿古的具体地址。

  回来后她想:现在名也出了,场也上了,自立门户,公婆也惧她三分了,人家看起来可以说威风凛凛了。可她自己感到心里十分空虚,夜里连个老公都没有,这有意思吗?名不务实的老公应该找回来。所以她左思右想下决心:嫁鸡随鸡跟着他,千里寻夫去他那。将心比心软化他,同甘共苦过生活。主意已定,人们也不知她从哪儿听来的办法,知道自己既不识字,又不懂外地话,就请人将地址清清楚楚写在纸上,并向出门过的人们打听外出怎样买票,候车、上车,转车的一系列有关出门知识。然后,准备好出门番薯、芋艿等干粮,千方百计地集足路费……

  三月初二,阿兰特地请来了邻居大嫂给自己剪头发,还一再嘱咐大嫂头发要留长点,一定要盖住歪嘴的半边脸,大嫂边剪头发边开玩笑地说:“阿兰啊!你这样一打扮,要是阿古见了,准抱住你不放了!……”

  阿兰笑眯眯,心直口快地说:“女人嘛!总愿意有人喜欢吧!要是没有一个人喜欢你,你活在这个世上还有意思吗?……”

  大嫂连忙帮衬说:“是的,是的!三角石头三角洞,凑起来同样过上好日子。我们村里这样的例子可多着呢?……”

  大嫂对阿兰的一番鼓励,阿兰的心里已有几分乐意,她也不向大嫂透露自己的外出行动。当晚,她把家里仅有的番薯、芋艿全部煮起来,坏的就把它吃掉,好的包起来做冷饭,并对家里的东西收拾了一番,一切准备就绪,他才安心入睡。

  第二天(农历三月初三)一早,她穿上结婚那天穿的那一身新衣服,把几件旧衣服以及昨晚煮的番薯,芋艿打成一个包袱,乘人家没有起床开门之际,她就悄悄地动身出发了。

  当时的公交车很少,她跑了4公里多路才到岳塘汽车站,化了六角钱乘坐汽车到义乌汽车站。然后跟随同乡人又走了里把路到了义乌火车站,并排队买到江西南昌的火车票。这时她将票像宝贝似的紧紧地捏在手里,生怕它会突然飞走似的。心想:终于找老公的车票到手了!

  下午一点,在车站工作人员的指挥下,进行排队检票,进站等一系列程序。当他站在月台上,眼看着从未看到过的火车像牛叫似的“呜……”徐徐向她驶来,她两眼紧盯着火车,心几乎激动得要跳出来,她看到长长的火车,有一节节数不完的车厢……

  她极力安慰自己:“别心慌,女人外出不要出洋相,一切跟着人家,人家怎么样你也这么样……”

  火车终于在她面前停下来了,她跟着陌生的旅客上了车,啊!车厢里真大啊!有那么多位置,她拿起车票问了早就坐着的人,在他人的指点下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座位。此时,她看到了车厢里有两排座位,一边坐两人,一边坐三人,旅客们都规规矩矩按自己的车票上的座位号坐下来,而且不分男女老小都互敬互爱,亲如一家。看了这一切,阿兰深深地感到:有钱人真幸福。可我是又苦又难去找老公,但总算也乘上了今生从未坐过的火车。车上乘客叽叽喳喳说的话她似懂非懂,乘客们花花绿绿的衣衫她从未见过,更无心理会他们,一路上车外的风光虽好她也无心欣赏,只想自己下了火车后怎么办。列车过了上饶天色已经暗下来了,列车上喷香的客饭送来了,人们都以一元钱一盒买下吃了,可她摸摸自己兜里钱虽还有,但不敢用,出门在外到了关键时刻没钱了咋办?她摸出冷得硬邦邦的番薯,芋艿吃了几个,就闭目休息了。列车到了南昌已经是深夜十二点了。她拎着冷饭与几件破衣服的包裹下了车,在车站门前站了一会,心想:今晚上哪去呢?如果住旅馆,起码就得2元钱,现在钱虽然有,如果钱花光了找不着他可咋办?还是辛苦一点为好,她仍然回到候车室,坐在角落里的一把木靠椅上,双手抱着自己所带的一点行李闭目养神。她正昏昏欲睡,突然被一名乘警推醒了:“喂!同志,你怎么在这里睡啊?”

  阿兰睁开眼一看,是位乘警,她用手揉揉眼睛,乘警又问她:“你是干什么的?为什么坐在这里睡觉?”

  阿兰睁开眼睛看看是车站的乘警,于是就壮着胆子,使出了在家当妇联主任的架势:“我是找老公的,他在江西做事,晚上不好找,又没有钱住旅馆,只好坐在这里了……”边说边从兜里取出了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递给乘警看。

  乘警根本听不懂她的土话,接过纸条正看时,忽然听到候车室门口传来噪杂声,正抬头转身看时,阿兰生怕纸条被乘警带走,立即站起来去夺,乘警没有放,阿兰又去夺,两头不照应,咝的一下将纸片撕开了,这下可惹怒了阿兰,她立马冲向前去一把扭住乘警的衣袖,大声的喊叫起来:“你赔,你赔,这是我要找丈夫的地址,是我的命根子,没有它,我永远也找不到我的男人了……”

  夜深人静,突如其来的叫喊把乘警吓呆了,原来乘警站着的位置,看到的是歪嘴的半边脸,本来这半边脸皱起很难看,如今经过家里的年把磨炼,这天路上奔波,晚上睡不上觉,脸上黝黑更难看,一闹后头一晃披头散发,简直成了丑八怪。乘警被阿兰扭住衫袖走也走不开,话也听不懂,搞得乘警懵里懵懂,丈二和尚莫不着头脑,只得呆呆地站着,不知如何是好……

  深更半夜的喊叫声把整个候车室的人都惊醒招引过来了,人们里三层,外三层看着阿兰拉着乘警的衣袖,听着阿兰叽叽喳喳喊叫,可谁也听不懂她在说什么?人们窃窃私语,还以为乘警深更半夜侵犯了她……

  乘警被阿兰闹得十分尴尬,眼看着这么多人围着他,不知如何是好之时,突然人丛中站起了一位浦江老乡,他大声地说:“乘警同志,你别害怕,此女人是我的家乡人,我翻译给你听,你刚才不小心,把这位女同胞写有地址的纸条撕掉了,这张纸条可是这女同胞的救命佛,没有这张地址,她是找不到丈夫的,所以她扭住你的衫袖要你赔写一张,你是非赔不可的……”

  乘警像得了救星似的,立即将两半张纸条并起来,并说:“别慌别慌,我给你想办法。”说着走进车站,阿兰在老乡陪同下,紧跟乘警不放。眼看着乘警从车站办公室里拿了一张车站用纸,正正楷楷地将地址写在一张纸上,然后交给了阿兰并说:“女同胞,给你写好了,你满意了吗?”

  阿兰接过纸条,深深地叹了口气,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一场虚惊总算过去了……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阿兰就犹如在天外遇到了救星,立即拉起老乡的手亲热的拉起家常来。原来老乡是平安乡人,离阿兰家不过六七里路,于是阿兰将自己的苦境叹给老乡听,老乡十分同情阿兰的不幸遭遇,他热情的告诉她,你出门在外不识字是痛苦的,明天我送你从火车站可以坐一路公交车直达南昌汽车站,你先到南昌汽车站买好到安福汽车站的票,然后到安福后再问问安福汽车站的同志,到安福伐木场有没有车,有车的话更好,倘若没有车,那就得走路到伐木场了……

  阿兰爽快地说:“没有车,走路我都不怕,反正我的脚板也大得很……”

  老乡还告诉她:“你既不识字,更不会说普通话,那就只得依靠这张地址了,你不管到哪里,看见插着钢笔的人,你把地址递过去,让他们告诉你。你只要勤问,天下总是好人多,你一定会找到的……”

  老乡的指点使阿兰茅塞顿开,感激不尽,她伸手从自己的行李中摸出仅有的几个番薯,把其中最大的一个恭恭敬敬的递给老乡:“同年哥(本地的土话,对男人的一种称呼),我没有什么好东西,这个番薯我自己种的,你就吃了吧?”

  老乡看着这位可怜的乡村女人,热情地说:“你到安福还有很多路,留着自己吃吧!我不但带有干粮,而且就在南昌近郊工作,天亮后很快就到,谢谢你的好意……”说完,就从自己的旅行袋里取出来一包饼干,递给阿兰,并说:“小妹,这包饼干你拿去吃吧?”

  阿兰立即双手退让,连忙说:“老乡啊!你为我做了那么多事,连个番薯都不吃,反倒还叫我吃你的东西,不不,不好……”

  老乡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更何况我们还是老乡呢!你就吃了吧!”并拍拍旅行袋接着说:“别客气我这里还多着呢……”

  此时天色微明,公交车开始启动,阿兰在老乡的热情指导下登上了一路公交车,直奔南昌汽车站,在那买了8.30到安福汽车站的车票。当她登上汽车,朝窗外一看,一路上高山峻岭,雾海茫茫,东南西北也辨不清了。她只得闭目养神任由汽车颠簸,下午一点半她终于到达安福汽车站。她立即走向售票处,拿出南昌火车站乘警写的那张地址递给售票员看。售票员接过一看,这是南昌铁路局用笺,在当时对于上级的纸条是十分看重的,再看看这个人,好像很不相称。先用普通话说“到安福伐木场,一天两班车。上午八点开出,下午一点开出,现在两班车都已开出,你要坐车就得到明天了。”售票员见阿兰站着不动,她以为对方听不懂,就好心的又指手画脚的比划了一番。最后售票员还说,这里离伐木场仅有20里路,一条宽广的公路,一直往南走就是,你现在走快点还来得及……

  也许阿兰听懂了一直往南走,20里这两个词吧!寻夫心切的阿兰立即掉头就走,一路上凭着南昌火车站那乘警写的地址,见到穿着中山装,插着钢笔的人就问,饿了从袋子里摸个番薯,边吃边走,她所见的公路那算得上是公路啊!简直是凹凸不平的溪滩浜。路上她除了拼命的赶路外,随时手拿那张写有地址的纸片,见人就问伐木场,东张西望木头堆,也多次见到满载木头的拖拉机,由于心里急着赶路,不知不觉的太阳偷偷的滚下来山岗,此时阿兰更加心慌意乱,心急如焚,心想:如果再找不到伐木场,这荒山野郊一个单身女人如何过得了夜……

  此时,前面正好驶来一辆装满木头的大货车,她不顾一切地站在公路中间,双手伸开拦住了汽车,机司见有人拦车,一个急刹车,把头探出车窗大声地说:“找死了,天都快黑了,拦车有什么事吗?”

  阿兰立即把那张纸头递了过去,并说:“老师傅,这个地方快到了吗?”

  机司接过纸条一看,大声的说:“到了,到了!就在前面。我的树就是从他们伐木场那儿运来的!”

  阿兰心里一喜,脚步也轻松多了,不一会果真出现了扎着篱笆,堆满木头的伐木场。周围是密密麻麻住房,此时挨家挨户都亮起了灯光。阿兰来到亮着灯光的人家,轻轻推开门,这家正在吃饭,喷香的饭菜味扑鼻而来,阿兰哪顾得聊这些,她轻轻地说:“老哥,这个人有吗?”边说边将纸条递过去。

  主人接过纸条,抬头看看她,也不知什么原因,立即嘴里说:“不知道、不知道……”把她推出了来。

  阿兰吃了个闭门羹,心想:这样问不好,要找人多、热闹的地方问,也许能找到,于是她就找灯火辉煌,人生噪杂的地方走……

  阿兰顺着弄堂寻找最热闹的人家,突然眼前出现一个大明堂,右边一家灯火辉煌,口声繁杂,热闹非凡,她加快脚步走到那里先从门缝往里瞧,里面一屋大呼小叫打扑克的人,于是她轻轻地推开门,正想将纸条递过去,突然她发现阿古正捧着扑克牌与一伙男女人在打扑克呢!阿兰竟不顾众多的场合,直声地喊叫“阿古,我找你找得好苦啊!你倒是好逍遥啊!”说完呜……大声哭起来了。

  也许千里寻夫感动了阿古,使他觉醒到:千里纵横,总得有个家……没有女人也真不像话。

  阿兰找到阿古以后,夫妻俩的自由自在的生活总算开始了,白天夫妻俩上山砍伐、背树。晚上,同床共枕,进进出出,成双成对的日子也还过得下去。可临近村里有个寡妇,无论山上、家里经常嬉皮笑脸地借故前来与阿古搭讪,阿兰也不理会,男女间说上几句话,逗个乐趣也是平常之事,阿兰也不当回事。

  三月廿一,伐木场民警突然来到家里,对阿古说:“当地乡政府有事要你去一趟。”阿古不知所措地低着头一言不发。也许他自知之明了。民警就把阿古带走了。

  中午时分,民警回来就对阿兰说:“你的丈夫与在押劳改犯的妻子狼狈为奸,致使女方怀孕,乡政府接到举报后,立即将女方押到乡政府,据女方交代;致使她怀孕的男人是阿古,现在乡政府正在对阿古进行审查,阿古是好人坏人凭口说不清楚,如果你们当地政府能证明一下那也许能提前出来!”

  阿兰听后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这从天而降的祸块叫我一个女人怎么办?但左思右想还是托人写信请家里的兄弟,上村,乡两级政府打好证明,并立即用挂号信寄过来。

  阿兰担惊受怕了一场,但过不了几天,这件事总算解决了,但阿兰的心理久久不能平静,心想:阿古这样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家庭也不稳固,必须有一种思想作为精神支柱将他控制起来。

  此时的阿兰也许是当了这么多年的干部,大会小会也参加了不少,见识多了,智商有些提高了,她认为作为女人,对待自己的男人不能硬碰硬,这样往往会把事情弄僵;男人是钢,女人是水,温柔体贴才是对。每到晚上,吃完晚饭,她就黏住阿古使他自动放弃外出打扑克的念头。并且她采用民间的一些神话传说来开导自己的男人。阿兰首先用家里天天接触,时时离不开的灶王爷的传说来告诫男人:

  在咱们乡村,至今户户人家还设有镬头,你看看我们家也一样,镬头的最高处设有“灶王爷”的神位,以利他能关注到全家人言谈举止。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车厨司命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灶火,监管全家人的言行。被作为一家保护神而受到人们的崇拜。神像的下端设有灶王龛,大都朝向北面或东面。上面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有的还供有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范人间成双成对,图个吉利。灶王爷是“车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的作用。灶王爷左右随侍两神,一捧善罐,一捧恶罐,他会随时将一家人的言行记录保存在罐中,等到年终向玉帝报告。这样以表明灶王爷的权威。两旁贴着人们的愿望“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示灶王爷是全家老小平安的保护神。

  在中国历史传统中,祭灶作为一种习俗一直得到重视和延续。民间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拜灶“的说法,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是状如美女的“小白脸”,如果女人祭灶恐有“男女之嫌”。所以说祭灶时很隆重的。腊月二十三晚上,祭桌上摆着祭灶的供品。一般都用又黏又甜的食品,如甜瓜、汤圆、麦芽糖、猪血糕、糖元宝、炒米糖、花生糖、芝麻糖、糯米糖等,用这些又黏又甜的甜品祭灶,目的是要塞灶王爷的嘴巴,让他回到天庭时和玉帝多说些好话。即“吃甜甜,说好话。”“好话传上天,坏话丢一边。”祭灶的另一种重要供品是酒。唐代《辇下岁时记》中有“以酒糟涂在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人们用酒糟涂灶王爷的嘴巴,称为“醉司命”,意思是把灶王爷弄醉,让他醉眼昏花,头脑不清,少向玉帝打几个小报告。祭灶时还要准备三牲祭品,即鸡、猪、鱼三种肉食。三牲祭礼是传统社会最高级的礼仪形式,以三牲祭灶是对灶王爷的极大恭敬,在祭灶之时,首先是摆齐供品,将三牲祭品摆放中间,猪居中,左鱼右鸡,然后是各色甜品,两侧摆放酒水。

  一切准备好后,祭灶人跪在灶王爷像前,怀抱公鸡,据说公鸡是灶王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白马”。焚烧香纸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嘴里念念有词:

  灶君爷爷你上天,嘴里吃了糖餳板。

  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

  有米有面有衣穿,……

  接着第一次进酒,此时要想灶王爷诚心祷告;完毕后在进行第二次进酒;第三次进酒之后,将旧的灶王爷像撕下,连同甲马及财帛一起烧掉,代表送灶王爷上天。烧完后,祭灶人高喊:“领!”然后执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王爷领情,若鸡纹丝不动,还需再浇,并宣读《祭灶词》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盆丰典祀。

  猪头烂熟双鲜鱼,豆沙甘松米饵圆。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

  乞取里市归来分,……

  送灶王爷后,别忘了除夕夜把灶王爷接回来。谓之“接灶”或“接神”。接灶王爷的仪式较为简单,只需在灶王爷的灵位上贴一张新的灶王爷纸马或点燃一盏新灶灯即可。

  祭灶仪式不仅有家人参与,每逢祭灶时节,一些街头流浪的乞人也会借机矫饰伪行,挨家挨户唱送灶王爷歌,跳送灶王爷舞,名为“送灶王爷”,以此换取食物,共度佳节。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灶神已上天,除夕方旋驾,诸凶煞俱不用事,百无禁忌的娶媳妇,聘闺女的男婚女嫁不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到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人们特别多,民谣为证:

  岁晏乡村嫁娶多,宜春帖子逗春光。

  灯前姐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

  古时祭灶不分身份的贵贱高低,上至皇帝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对灶王爷都是必恭必敬。据资料记载,每年腊月二十三,清朝皇帝例行在坤宁宫大祭灶王爷,同时安设天、地神威,皇帝在神位前行九拜礼,以迎新年福运。祭灶这天,坤宁宫摆供案,供品、安放神牌,设燎炉,拜褥。祭灶时,皇帝要亲自到坤宁宫的佛像、神佛前拈香行礼。礼毕后,皇后依次向灶王爷等神位行礼。

  灶王爷对家户的重要性决定了人们不仅要在岁末年终举行祭祀仪式,而且每逢灶王爷的生日也要举行相应的祭祀仪式。根据道教典籍《玉匣记》的记载,灶王爷的生日是农历八月初三,北方一些地区在这天举行祭祀仪式。并奉诵《灶王经》。民间俗云:“家有灶王经,水火不能浸。”清代顾禄在《清嘉录》中说:“八月初三日,为灶王爷生日,家户具香蜡素馐,以祀天王堂及福济观之灶王爷殿,进香者络绎整日。”更有的每逢喜事节庆,田园尝新,最先的是想到给灶王爷尝新……可见人们对灶王爷的敬重。

  民俗社会对灶王爷的虔诚、信仰不仅体现在一年一度的“辞灶”、“接灶”、“过灶王爷生日”的仪式中,更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如果要祈福禳灾,便要对灶王爷恭恭敬敬,不能用灶火烧香,不能击打灶台,不能将刀斧置于灶上,不能在灶前说脏话、讲怪话、发牢骚、吵架、哭泣、呼唤、不得将污秽之物送入灶内燃烧禁忌颇多,充分显示了劳动人民对灶王爷的敬重……

  所以咱们的为人不能误作非为,待人太过,必须三思而行之;不然的话,灶王爷天天在看,时时记着的。接着阿兰又用浙江家乡农村的过年的传说来诱导阿古思乡:

  第二年,阿兰第一个女儿诞生了,这对阿兰一家子来说不仅稳定了夫妻子的感情,更圆满了家庭的完美。所以阿兰提议:“阿古啊!孩子也有了,家也成了,我们不妨回家过个年吧,让乡亲们看看咱们也有今天……”

  阿古本来绝口不提家乡事,好像对家乡忘记了似的,但上次被乡政府叫去,没有当地乡政府证明出不来。后来乡政府证明一到,一句话也没有就出来了。阿古想:还是家乡好。于是当阿兰提起回家过年的事他就随口答应了。他俩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准备工作后,就在腊月20全家三人买了车票回家了。

  离别了多年的兄弟见兄弟回家了,好不高兴都来请他们过年,可他们都一一拒绝,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房子,要组成一个家,当年不能如愿,如今已经有了好的条件,于是他们就自己动手,移凳打扫,张贴布置,不到半天一个家基本就造成了。

  阿古阿兰的童年、少年时期都在浙中乡村度过的。如今回乡过年了,他们都按照那些老规矩办:

  这年腊月二十三头天晚上,他以长者的身份与众兄弟商议过年的事,第二天一早,他就上香点烛,祭拜灶神,然后把太公太娘的画像从神龛上请下来,拂去画像上的尘埃。恭恭敬敬的挂在堂屋的墙壁上。这些画像都是画工精描细画的,画像上的祖宗高大威武,使人敬佩不已;他们看到了祖宗男性穿戴着清朝的官服、红缨帽、马蹄袖;女性则穿戴着凤冠霞披。这使我们晚辈感到先辈好光彩啊!促使我们恭恭敬敬的向祖宗三跪九叩头。从这天起就必须每天清早傍晚上香点烛、从不间断,一直到元宵才把这些画像收起来重新放进神龛里。

  大年三十谢年只放三个两响,所以要选最大最响最好的。第一个点着后“噼叭”响了,心里想:第一炮响了——开门大吉;然后点第二个,第二炮响了,今年全家会平平安安了;接着再点第三个,第三炮响了,心里才落下了一块大石头,今年一定会吉祥如意万事凑头。所以这三个鞭炮一定要个个响,如果有一个不响,心里就产生尴尬,特别是第一个鞭炮如果不响,那就要愁一年,生怕这年中出现什么事情。所以人们在放大鞭炮时跟一串小鞭炮同时点起来,以此鱼目混珠避免产生第一炮不响。

  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餐。宴桌上有年糕,人们吃了年糕生活、学识都会一年更比一年高;大红的杨梅馃,象征全家红红火火、团团圆圆、欢聚一堂。宴桌上必定有一条大鲤鱼,它含着生活美好,连年有余的祈愿……

  除夕夜大人的兜里都放着草纸,那是专门对付那些调皮捣蛋小孩的,如果那个孩子骂人,讲难听不道德的脏话,大人随手摸出兜里的草纸揩你的嘴,说明你的嘴巴像屁股一样乱说脏话,说出的话人家听了很不干净、舒服的。所以长辈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教养孩子健康成长起来的。

  在阿古记忆中最难忘的一次过年是上世纪四十年代,那时只有四岁。战事纷飞世道乱,鬼子国军青红帮。到处都是草头王,害得百姓苦连天。家穷人多负担重,父辈兄弟打长工。糠菜成了半年粮,哪有荤腥嘴上粘。日盼夜盼想过年,吃肉新衣都能上。除夕的下午母亲早已架起柴爿煮猪头,肉、公鸡了……到了傍晚,那肉诱人的香味促使全家四、五个孩子围着锅台馋涎欲滴、再也不愿离开了。此时好心的爷爷见这帮子孙的馋相,边说边揭开锅盖:“让爷爷选一块给孩孙们尝尝。”于是他一只手用筷子拨,另一只手用两个指头揪肉,锅里热气喷腾,锅里的猪头既烫又油滑、七摸八拉,终于从猪头上揪下一块,放到砧板上切时一看,“哎呀!”原来拉下的是一只猪耳朵,这下可坏了,猪头怎么可以少耳朵呢?但既然揪下来了又粘不上去,看着这帮子孙盯着他手上的肉,爷爷下了决心,很快的切了起来。还未切好垂涎三尺的四、五只手伸了过去,一人一块就抢光了。谢年的时候到了,挨家挨户都把自家的猪头,鸡、馒头……放到托盆上捧到厅堂上去了,特别那猪头,嘴巴上咬着根长长的猪尾巴,额上贴着一缕红纸,上面还插着刀和筷子,是谢年的主要供品。可我家把猪头捞到托盆上时,猪头上少了一只耳朵,多难看啊!如果放到厅堂上,一户一张桌子上谢年的,人家还要评价的。爷爷左看右看实在没办法,爷爷又拿起刀子把另一只耳朵又割了,切起来又被我们这帮馋嘴巴子孙吃了。爸爸过来一看更难看了。厅上的谢年嘭叭!嘭叭!……的鞭炮声已经响开了。全村人都集中在厅堂上欢天喜地,谢天谢地、共庆佳节!可我们全家人都集中在家里,看着拿不出手的猪头,嘴上虽然不说心里都在埋怨着爷爷……就这样今年不能到厅上谢年了,只得朝着厅堂拜拜算了。而厅上我家空着的那张桌子,人人都知道是谁家的。第二天村里就流传开了,说我家的一个猪头被爷爷尝尝味道,給尝掉了。实际上爷爷也挺冤枉的,可至今村里还流传着这件事。每当想起了这件事时,一种无名遗憾顿时袭来,那年过年离今已经半个多世纪了,但阿古至今记忆犹新……

  这年的大年三十,阿古全家三口刚吃完年夜饭,村里的土广播就响了:社员们:“好消息,为了过好革命化的年,今晚回乡过年的干部、教职员工,学生都自觉要求参加义务劳动,希望广大社员也积极参加,届时还有精彩的文艺演出……”

  阿古心想:自己回乡一趟,也跟大家凑凑热闹,于是就背着锄头随着参加水库劳动的人流,高高兴兴的出发了。一路上说说笑笑,远远看到水库大坝、工地上灯火辉煌,胜似白昼。回乡过年的干部,教职员工,学生与社员一起立即投入紧张的劳动。挑着畚箕的挑土,背着锄头的挖土。大家挖的挖,挑的挑,人人干劲冲天,个个不甘落后,决心为家乡水利建设出一份力。那夜里天寒地冻,一锄头掘下去“嘭”的一声还弹上来。但大家发扬了“天大寒、人大干”的精神,人人挑着装得满满的一担担土,一步一喘气地往大坝上送。10点钟,长声哨子一响,工地休息了。过好革命化的年“特别节目”就开始了。先有一对回乡结婚的青年夫妇,乘着工地休息的机会,新媳妇代表他们夫妻俩讲的话从大喇叭里播出了美妙动听的声音:“乡亲们、回乡上工地参加义务劳动的革命同志们!新年好!我是回乡结婚的新媳妇,我现在代表我们俩向工地上所有的劳动者拜年了!”顿时工地上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我是外地人,虽然嫁到这里还不到一星期。但我深深地知道,我已是这里人了,我应该为家乡的水库建设添一担土,为改变家乡面貌出一份力,使家乡'山清水秀牛羊壮,五谷丰登粮满仓。革命形势日益好,一年更比一年强。’让更多的姑娘向往这里……”嗲声嗲气的一席话激起了整个工地上一阵又一阵雷鸣般的掌声……接着是乡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文艺演出,他们手捧红彤彤的毛主席语录本。首先队长作了开场白:“贫下中农社员们,回乡的干部,教职员工同志们,新年好!我首先代表乡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向奋斗在水库工地建设的革命同志拜年来了!”在热烈的掌声中“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乐曲声中文艺演出开始了。其中节目有毛主席语录歌曲大合唱;相声《斗私批修》;快板《夫妻除夕夜上工地》;婺剧《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节目在“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的大合唱的歌声中结束。此时水库工地又开始活跃起来了,人们继续你追我赶的干开了。更使人难忘的是水库工地领导对回乡参加义务劳动人员的照顾,畚箕装浅一点就作一担;如果装满了就作一担半。她们也明明知道分给我们挑担的标志——签是没有用的,但为了鼓励我们还是一次一次与社员一样分给我们……我们一直劳动到深夜12点才结束。

  此时水库工地指挥部又组织这些回乡参加义务劳动的人员进行短暂的座谈会,会上指挥部领导鼓励表扬了许多义务劳动积极的回乡工作人员。结束时我们每人还领到了两个芝麻饼作为奖励品呢!这个革命化的年虽然没有如今过年大吃大喝,但也过得高高兴兴,而且别有一番风味的亲切体验……

  一方水土酿就一方习俗,家乡人过年的习俗反映了家乡人的随缘、道观、仗义、机敏幽默以及热爱生活,知书识礼、乐趣自取的一方民风。但在这些美好、风味的记忆中,也会夹杂着一些难堪、贫穷、凄惨的情景。我四岁时过年的难堪情景永远挥之不去,而且会在梦中再现。如果百把岁的爷爷现在还活着,他应该是百岁寿星了吧!他看到子孙们过年,如此丰盛的美味佳肴;如此美满、幸福的生活,一定会高兴得合不拢嘴……

  回家过了个革命化的年,使阿古对家乡热乎起来了,在过了元宵返回伐木场的路上,他还经常不断地唠叨着家乡人的趣事呢?

  此后,阿古在阿兰的感化下,终于服服帖帖地与妻子一起生活在这里,生儿育女,养家糊口了许多年,并生育了两女两儿,期间也曾传说过阿古的一些花心事,但在家里没有闹出过多大风波,作为阿兰年纪也大了,见得也多了,开一只眼,闭一只眼,作为女人吧,肚量放大些;男人吧!逢场作戏,有些事阿兰当做看不见,和为贵,各领风骚吧!

  直到上世纪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江西省委下达了清理外来人口的文件。阿古一家在安福呆不下去了,才带着老婆孩子一大帮落叶归根,回乡过着平民百姓的生活。如今儿女大了,各自成家立业了,作为做父母的有时说话在语气上稍微强硬点,儿女媳妇有反感,生定的性,钉定的秤有什么办法的,那只得随他们去吧!

  如今阿兰几个小时就爽快地走了,这是她的福份,免得欠下人情债;留下了阿古跛着脚,拄着拐杖,孤苦伶仃地、过着跛脚跛脚行动不便的日子,这也许是老天对他一生花心的征罚吧!

作者简介许照煦,笔名,许照宇,汉族,浙江省浦江县人。大专学历,高级教师,从事教育工作2000年开始创作,《我的散文》第一卷、中、短篇小说《毛囡》、《逃亡地主的生还》、《选对了夫家嫁错了郎》、《府奶奶》、《阿福让妻》等已出版,在县级。省级,国家级获奖作品上百篇,并在各种杂志、报刊上发表。现在是中国国际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小说学会会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