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胎息经

 昵称Xx9AaBIU 2021-10-19

对《胎息经》古人已对它作了注解和疏导,作注解的是幻真先生,不知何时何处之人,只留下了道号。作疏的是明朝的王文禄。他们已对《胎息经》作了重要指导,但今人对文言文不通,所以在解译这部经时,对上述二人的注与疏再译,以便今人参考之用。

【原文】胎自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
【幻真先生注文】
脐下三寸为气海,亦为下丹田,亦为玄牝。世人多以口鼻为玄牝,非也。口鼻即玄牝出入之门。盖玄者水也,牝者母也。世人以阴阳气相感结于水母,三月结胎,十月形体具而能生人。修道者常伏其气于脐下;守其神于身内,神炁相合而生玄胎,玄胎既结乃自生身,即为内丹不死之道也。神为炁子,炁为神母,神气相逐如形与影,胎母既结,即神子自息,即元气不散。


【译解】
在人身体内肚脐之下三寸的地方是人的气海,是人体前后腔的中间部位。有人把它叫做下丹田,也有人叫它玄牝。说它是下丹田,是指人修成的丹在那个田地里长,所以叫做丹田。说它是玄牝,玄是指八卦在人体的分布,玄指北方水神玄武,下丹田在人体分布为北属水,北方黑色所以称为玄。说它是气海,是指人体真气的集中点,是气的海洋。所以叫气海。牝指公母的母,或雄雌的雌,在人体属阴,内里有阳是子,所以十二地支的子时放在这里。即在阴气中有阳,是阴里包着阳,阴为母叫做牝,阳为子生在其中,用八卦讲这里叫坎位,卦象是 ,即外阴内阳,这里各有其道理。田比作母,丹叫做子,丹田是指丹在田中生出来;或子在母中生;也可以说是纯阳在纯阴中生;也可以说玄在牝中生。
过去有句话叫做“明师指点,点到为止”,人们虽然都在讲但不知其中的意义,在译解这部经时必须先把“指点”的本意告诉大家。指是指出道路,点是指出修炼道路中的每一个关键的点,点到为止是说只要指出点的一个内容就可以了,不必要全盘详尽。所以古人作著时都以一点提示,不作全面的详述,因为每一个点都有它的原理,后学者只要从一个点找到这个点所含的内容,就能知道整个修炼过程,如果只知一个点,不知点所在的面即全部规律,那就不行了。师只指出点,叫指点,至于这个点所在的内容就看学者自己的努力了。所以后来很多学者看了经文茫然不知所措,原因是不懂得以点找面,不愿下功夫去寻找,懒字当头,所以终生遗憾。其原因只在自己。要学古经必须以点去通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才能理解古经的精髓。当人们懂得了指点的本意后,对古代经典的理解就有下手的方法了。
如“胎自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胎在什么地方结呢?注中指出了部位,在肚脐下三寸的地方,前后腔的中点。为什么在这里结呢?因为这里是人体先天炁和后天气集中的地方,是气的海洋,关元之下关的是人体元炁,是人的先天祖炁,关元之上是人的后天元气。人只产生和使用后天元气,同时只使用先天元炁,气尽人亡,在这里修炼使人的先天炁与后天气合并生长。先天气为炁,后天气为氣。它们合并之后先天、后天合而为一,最后使后天气转化为先天纯阳之炁。下丹田是说,先天炁与后天气合一之后结成一个颗粒,这个颗粒就是丹。田是指四方八极中的内十方,田是在人体内部的十个方位的八卦运动后结成的。所以这个四方八极十方称作田,内结成的先天后天气合成的粒子就是丹。组成先天炁的是先天八卦所指出的内容,组成后天氣的是后天八卦,先、后天合一的方法是利用十方八极运行,使人后天的八卦转变成先天八卦,即完成后天返先天的过程,通过先天炁与后天气的组合运作合一之后,再把后天气转化为先天炁。人就重返先天祖性,返回元性态。即成为真人,或成佛。玄牝是指玄子即真人,或圣胎产生在人体阴气之中,它是以人体后天八卦的坎位表示的,坎的符号是 ,即两个阴在外一个阳在内,在坎这个位置上,在阴气中可产生一个纯阳子,它是指整个八卦运行而言的,这八卦运行一周共是72节,72节阴产生36个阳,即二阴生一阳,这个运动不断进行,就源源不断产生纯阳体,于是人的后天气就逐步转化为先天纯阳之炁,这个纯阳之炁通过八极在十方运行,从下移动到中丹田的离位。离的符号是 ,即二阳之中有一阴。通过十方八极运行,离中的阴下降进入坎中,使坎位变成坤 。坎中阳上升使离位变成乾 。乾为天,坤为地,这样一来后天八卦的乾位、坤位被转变,转变成先天八卦的位置,其它六位也互相转为先天八卦的原形。这就是所谓的扭转乾坤。重立天地再造乾坤,实现后天返先天的过程。后天八卦转化后,先天八卦就回归五行,化作三清,即电磁力互垂体,化为先天无极纯阳一炁。人返回先天,修炼成真。玄指真人,即纯阳子,牝指阴,也指坎的阴生出一阳,所以也称之为母。胎息是在上述修炼过程完成以后达到纯阳子,即丹自动呼吸时所达到的状态。
世界上的人认为口鼻为玄牝,这是不对的。口和鼻实际上是玄牝出入的门户。这里的口鼻指人的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是五贼,它是人的魂、魄、志、精、神、意的丧失的窍,即门户。因为肝藏魂开窍于眼,志精臧于肾开窍于耳,肺藏魄开窍于鼻,心藏神开窍于舌,意藏于脾开窍于身,由于六根有漏,从窍即门户漏出,即丧失真性,这个真性就是玄。即真人成性,六根所漏的就是玄。所以口鼻是出入的门户,因此应进入悟态,即五口归心:眼观于心;耳听于心;鼻嗅于心;舌指向心,身归于心。这样就使五行之精魂魄志意神归还一处而不漏,使玄丹成就于田中。
玄是指水,即人体北方水中之纯阳,牝是指母,是指阴,指母体。世界上的修炼者,让人体的十方相反的阴阳之气互相运动,使相反的阴阳之气互相感应结合、结成纯阳粒子于北方水位的母体之中。经过上、中、下三丹田的结集过程,三个月完成筑基过程,经过十个方位的运作最后结成金丹。而能够产生真人即结丹的修到者,能够常常降伏他自身十方的阴阳二气,使其归于脐下三寸部位的丹田内。降伏其气的原因,是因为人身上丹田周围十方的气呈两极分布常常散掉,阴气和阳气各自没有拘束,任意散发。经过十方八极的运作使阴阳双方的气互相通流,阴到阳,阳运转到阴,水运转到火,火运转到水,金运转到木,木运转到金,上下前后左右及四隅相反的气,互相结合达到相反相成,使五行之气阴阳之气,先、后天之气,合为一体,回归到先天纯阳一炁。这样就降伏了散气归于一炁。进入脐下的丹田中结成纯阳金丹。守其神于身内:是指六根内观于心,或内观于身内,使合一的气与五神合为一体,五神与十方气合在一处,于是真人即玄胎就产生了。当达到结成玄胎即真人产生,或内丹成熟,就在人的体内产生了一个新的身体,这个体就是内丹即不死的真人,整个修炼过程就是不死的道路。
神是气结成的果实,即神是气的儿子,这是在讲,炼精化气,是人的五藏之精华结成人的精气,精气的修炼过程是把人的五神结合成为元神,所以说神是气的子。气是神的母,母是指阴阳运动的八卦,从后天八卦炼到先天八卦,合五神归为一炁,这一炁就是人的元神,气分布为十方,通过八卦后天返到先天,十方气合为一即舍,也就是舍利子,也叫人的元神,气分八方,合为五行,归为一炁,成就元神。所以说气是神的母体。胎是在气中结成就是这个道理。
神炁相逐如形与影,这是指神和气的关系是相互追逐的,气化为神,元神中还在呼吸着气以养神,使神逐步生成长大及活动,气作为母生出了子,使子形成元神,形成之后又以气为食,元神形成以后就会自己呼吸,这时元气被元神所控制,所以元气就不会散。
【王文禄疏文】
太虚氤氲,一气孔神伏始结胎,胎结乃息。胎初如花脐如蒂,蒂带连胞,母呼亦呼,母吸亦吸,呼吸为息。静极纯阳日长,弥月形全,诞生此原始以示人,欲专气致柔如婴儿也。
【译解】
当人修到空如太虚,恍恍惚惚冥冥沓沓之时,五种从户门常漏的神都已降伏,归于一炁,这时就结了胎。结了胎之后,胎自己就会呼吸。人未生之时,从脐到夹脊到玉枕到人脑松果体,从前丹向下到中丹田到下丹田过尾闾这个通道常通,随着母体呼吸而呼吸。当人修炼到胎息即胎自动呼吸时,人的这个通道又复原。初在下丹田时,就象八瓣花朵,脐下生蒂,即原先与母体连接的通道自己形成,古人叫做橐仑。这时胎也在随着人的呼吸而呼吸。感觉是:在人的下丹田中有自动呼吸存在,就象怀孕的感觉一样。一旦有这种感觉说明内丹已结成,圣胎已自动呼吸。修炼者此时应常处于极静的状态中,这样丹这个纯阳之体就会逐步长大,最后与人体相同。长的过程当中,就象月一样有亏圆与圆后再亏的成长过程,这时表明人已在返回原始态,纯阳体产生,以这个现象示现给人们。所成就的婴儿,就象气状柔软体在人体内运动,此时应去降人的执着之性,身心体现出柔弱态,以适应体内生成的婴儿,使胎成长,而不使其被破坏。
【原文】 气入身来为之生,神去离形为之死。
【幻真先生注文】
西升经云:身者神之舍。神者身之主也,主人安静神既居之,主人躁动神即去之。神去气散安可得生。是以人耳目手足皆不能自运,必假神以御之。学道养生之人,常拘其神以为神主,主既不去宅岂崩坏也。
【译解】
身体是神住的房子,元神是身体的主宰,主人如果能做到清静,元神就能住在你的身体里,如果主人总是乱动不能清静,元神就会离开你的身体。元神离去之后,人体的元气失去拘束就会散去,哪里还能长生呢?人的五官及人的四肢是不能自己运动的,必须借助人的元神才能驾驭。所以学道进行养生的人,总是常常拘束自己的元神,作神的主宰,元神不离去,它的房子怎能崩坏呢?所以说,气入人身不使散去人才能长生,气不离身元神不断生长成就,才能长生。否则元神一旦丧失,人的四肢五官即失去运作,人的形就是空架子,必然死亡。
【王文禄疏文】
形身也,神气之灵,觉形之主也。气成形,形神不离即气入身来,神住形固长生也。神去则气散,形败乃死。故曰生之根,死者生之根。
【译解】
形是指身体,神是气的灵,是让身形有所觉的主宰,气成就了人的身形。形和神不分离是指气入身来。神住不离形体就牢固,就能长生。神如果离开了人的身体,气必然散去,气散去之后人的形体败坏,于是死就到来了。所以说神是生的根,死是由于生的根——神去了。
【原文】 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无以养神气。
【幻真先生注文】
道经云:我命在我不在天地,天地所患人不能知至道,能知而不能行。知者但能虚心绝虑,保炁养精,不为外境爱欲所牵,恬淡以养神气,即长生之道毕矣。
【译解】

道家的经文中曾讲过:我的命在于我自己而不在于天地。天与地的变化造成了人不能懂得至高无上的修真之道。即使有人知道之后也不按照去修行。一旦知道了那个至高无上的修行之路,只要能够做到心空、身空如同太虚无物,并断绝一切意动思考,使意定归心,心归于先天一性。并能保住自己的五神真气不漏,保养自己的精气,不要被外界的一切爱和欲望所牵动,在平淡清静的状态中保养自己的元神和元气,这样长生之道就完成了。

所以说懂得了精、气、神的转换关系及修炼方法,懂得了它对生命的重要程度,按照修炼的方法进行修炼就可以做到长生,所以意守于虚无状态去养足自己的元气和元神。
【王文禄疏文】
神气一也。从虚无中来,浑润而无减增。故曰谷神不死。人能无视无听不识不知,即固守以养,若认实有而谜,自促其生也。
【译解】
元神与元气是一样的,都是从虚无清静的状态中产生的,它混混沌沌、圆而不缺,是不能增也不能减的真空实相,所以说谷神是不死的。谷神是指空如虚谷不可见底的元神。人如果能做到不去看不去听,不去认识不去知,就能达到固守虚无,以养元气和元神。到这时已是胎息,是修炼的最后阶段。因为初级阶段是目不斜视;耳不旁听;六根归于心。中级阶段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六根不为外境所动,达到意定。最高层次是,不看而无所不看;不听而无所不听;不想而无所不想;智慧通达无限;六根充满宇宙。不视不听不识不知,实际上,下一步就是无所不视;无所不听;无所不识;无所不知的境界,所以说是修炼中高层次的表现。只有修到这个层次,才能达到彻底的固养元神元气。元神自修,自动呼吸元气而成真人;反之,听、视、识、知,以为世界诸物实有,这样只能使自己的生命短促而快速灭亡。
【原文】 神行即气行,神住即气住。
【幻真先生注文】
所谓意是炁马,行止相随。欲使元气不离玄牝,即先拘守至神,神不离身炁亦不散。自然内实不饥不渴也。
【译解】
所谓意念是炁行时所骑的马,意和炁的运行和停止总是相随的,气在运行十方八极道时,总是先以意行气,后以意跟气。如果要使元气不离开玄牝所在之地,必须以十方八极方法把气拘在此处,在行炁之先拘守至高无上的元神,进行五根归心向内观照法。元神不离身,自修自炼自呼自吸,就会拘住元炁不散,这样灵丹灌体元炁充足,人总觉得腹内充实不觉饥也不觉渴。
【王文禄疏文】
神即志也,气体之充也,志气之帅也。气随神,神帅气。气行住由神,神气宜交养也。
【译解】
神就是志。气是补充身体的,志是气的统帅。当达到元神常住圣胎结就之后,元神或圣胎就开始成为气的统帅,元气随着元神的自动呼吸而进出,受元神控制。这时修炼者已达到了人不修炼法身自炼的程度,圣胎已长成,自动修炼呼吸。神统帅气,气随着神的运行而运行,元气的运行和停止由元神来自动指挥。这时修炼者要不时观照,使五神归一,同时也应进行炼气,但要看圣胎的需要而调节,使神与气互相交养而加固,即人修与胎修交互进行。
【原文】 若欲长生,神气相注。
【幻真先生注文】
相注者即是神气不相离。玄纲云:锱铢阴气不灭不为鬼,纤毫阴炁不尽不为仙。元炁即阳炁也,食气即阴炁也。常减食节欲使元炁内运,元炁若壮即阴气自消,阳壮阴衰则百病不作,神安体悦可觊长生矣。
【译解】
相注是神与气的互相补充。一是人为炼气化神,这是以气注于神。二是神自炼自动呼吸炁气。总之是神和炁不分离互相补充。玄纲经指出:人的锱铢只要不灭就不会变成鬼,丝毫阴炁不尽不能成为仙。人的元炁就是纯阳正气。食物后形成的气是阴气,经常减少食物、节制情欲,让元炁在体内运动,元炁如果能强壮,阴气自然削减。阳炁壮、阴气衰落时,百病不再发作,这样一来人的元神就能安居于体内,身体无病,并感到愉悦轻松,从这里可以看到长生的希望。
【王文禄疏文】
谷神不死,是谓元牝,乃先天祖气中虚也。元牝又名气冗,闭目反观凝神入之则神气相注,守中也,可以长生。
【译解】
虚空若谷的元神之所以不死,是说元神入于牝,这是先天祖气本来虚空的表现。元神入于下丹田之中也叫气沉入丹田。闭目内观,凝目中神进入牝位时就达到神注入气,守住中丹,心不动不变可以长生。
【原文】 心不动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
【幻真先生注文】
神之与气在母腹中本是一体之物,及生下为外境爱欲所牵,未尝一息暂归于本,人知此道常泯。绝情念勿使神之出入去来,能不忘久而习之,神自住矣。
【译解】
神和气在未生之时的母腹中,它们本来是一体之物。当出生以后,人的六根被外在环境的各种喜爱和欲望牵引而漏失。从来没有一次呼吸使神与气暂时归还它的本位。人如知道这个道理,这会让人的元神灭亡。所以要断绝七情六欲和各种意念,不要让自己的元神经常出去进来不定,能守一不忘,经常习炼,久而久之,必然元神归位常住于身。
【王文禄疏文】
心神之合也,动念则出入来去不能常住矣。胎中婴儿神住气住。无念亦无去来出入,今能专气抱神如婴儿,然则一团纯阳返老还童长生也,即固守虚无以养神气,故曰:委志归虚无,无念以为常。
【译解】
心与神合为一处后,只要念一动,元神就出入来去不能常住于心。比如母胎中的婴儿,他表现出了神住气住,由于没有念,所以没有元神的出入来去。今天我们能专于修气抱一守神不漏,就能象婴儿那样。这样一来,一团纯阳正气不断生长,返老还童长生可得。这就必须固守于虚无状态,用来温养元神元气,所以说,把志向归于虚无之中,一心不乱,一念不起,为的是长久不坏。
【原文】 勤而行之是真路。
【幻真先生注文】
修真之道备尽于斯,然圣人之言不可忘乎。凡胎息用功后,关节开通,毛发疏畅,即但鼻中微微引气相从,四肢百毛孔中出往而不返也。后气续到,但引之而不吐也。切切于徐徐。虽云引而不吐,所引亦不入于喉中,微微而散,如此内气亦下流散矣。
【译解】
修行成真的道路全部在这里齐备了。但圣人的语言不要忘记。只要是进行胎息用功之后,身上的关节就开通了,毛发的孔窍都畅通。只要鼻中微微地引气,相随的四肢上的一切毛孔中呼出的气出去不返回,后面的气到之后,只要引导就可以,不吐出去。千万要注意徐徐而引,虽说引而不吐,所引也不入于喉中,让气微微而散,象这样内气也会向下流动。
【王文禄疏文】
此总结勉强常行也,老子曰:用之不勤不助也。此曰勤不忘也。即绵绵若存也。曰真非假是正路,非旁门也。
【译解】
这是总结词,是让人勉强常行的方法,老子讲:功用不能勤行,是没有助的。这是说,要勤行而不忘,也就是说绵绵若存的意思。这个说法是真的不是假的,不是旁门是正道。 (转载请注明出自气功之巅:)
【《胎息铭》原文】
三十六咽,一咽为先。吐唯细细,纳唯绵绵。坐卧亦尔,行亦坦然。戒于喧杂,忌以腥羶。假名胎息,实曰内丹。非只治病,决定延年。久久行之,名列上仙。
【译解】
人一旦修炼到胎息阶段后,即到了灵丹入脑的程度。灵丹入脑之后又向下返,以液状从舌下不断涌出,这是丹从天鹰穴下行所致。所以一日之内要下咽三十六次,津液细细流出,下咽时一定要慢慢体会,如绵入体清凉甘甜,因此也叫甘露。无论坐卧都可以进行,行走时也要坦然而行。在这个阶段,要清静寂灭为好,不要常处于吵杂的环境中,也不要大鱼大肉进食,要以清淡为主。因为此时食量将日渐减少,不觉饥渴,这是借胎息之名,实际上是指内丹的自动呼吸,不只是为了治病,根本上讲是必然延年的,这样运行久而久之必然名列为上仙,了道究竟。
【王文禄疏文】
此胎息铭也,调气咽津以补中宫元气,每时三咽,子时咽之尤养生。
【译解】
这就是胎息铭,咽丹的目的是调整上升的丹气使之下降进入下丹田。以补足下丹田中的元气,每一时辰咽三次,子时咽最利于养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