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约翰·汤姆逊:用照相机穿越中国

 宜昌石头书屋 2021-10-19


19世纪下半叶,有一位英国人携带照相机来到了中国。他深入到中国各地,在街头拍摄中国人的生活实况。在他的镜头里,有封疆大吏、有死刑犯、有少女,也有年轻苦力,还有展示三寸金莲的女性和吞云吐雾的鸦片鬼……

图片

约翰·汤姆逊 摄


英国人约翰·汤姆逊(John Thomson),1837年生于苏格兰的爱丁堡。他在爱丁堡大学攻读完化学专业后开始了摄影生涯。在24岁的时候,他第一次出发来亚洲,但由于疾病,他此行只到了新加坡和柬埔寨。此次东方之行的结果是一本名为《柬埔寨的古迹》的书。该书以明快的手法介绍了柬埔寨灿烂的古代文明。自那次东方之行以来,汤姆逊对东方文明的兴趣日益加深。终于,在1864年他开始了其第二次东方之旅。

图片
约翰·汤姆逊 摄


汤姆逊先到马来西亚落脚,一年后在新加坡开设了照相馆。据推测,汤姆逊是在1868年来到了香港并在香港结了婚。在此后的5年里,他来到晚清中国,在中国作了长达五千英里的旅行摄影,深入到中国各地,拍摄了大量记录中国人民生活实态与中国自然景色的照片。汤姆逊足迹西至四川湖北,南到福建沿海,还沿长江流域作了摄影考察并最终来到古都北京。据他说,当时他所到达的中国各地,大多数西方人尚未涉足。

图片
约翰·汤姆逊 摄

图片
约翰·汤姆逊 摄

图片
约翰·汤姆逊 摄


由于当时的摄影术还只是处于湿版阶段,因此汤姆逊必须雇用8个人才能解决摄影器材的搬运问题。对于带着笨重的摄影器材旅行的洋人汤姆逊一行,当时尚不知摄影为何物的中国人难免会注意他们的一举一动。据他自己后来回忆,在拍摄中,他不止一次地被人扔石子甚至被夺走照相机。而在拍摄汉水上的一座大桥时,当地人甚至认为他可能是要用大炮轰击这座桥。

图片

约翰·汤姆逊 摄



与许多走向世界各地,特别是到埃及、印度这样的东方文明古国拍摄壮丽的风景与名胜的西方旅行摄影者不同的是,身为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的汤姆逊,在中国拍摄的照片更多地集中于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也就是说,他对人与人的生活状态的观察与记录的兴趣,远远要比拍摄自然风景的兴趣为大,尽管他并不缺乏拍摄风景的才能。为了记录中国人的真实的生活,他打破了一般摄影师将人请到照相馆来拍摄的做法,毅然走出照相馆,努力克服器材操作、搬运与语言沟通等的诸多不便,来到街头拍摄中国人的生活实景。他确信,真实只能存在于实际的生活中。对汤姆逊来说,街头才是真正的摄影棚。汤姆逊从他的照相馆迈出的这一决定性的一步,也奠定了他作为“街头摄影的先驱者”的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

图片

约翰·汤姆逊 摄

汤姆逊的拍摄方法是先在街头与他认定的拍摄对象作比较深入的谈话,详细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社会地位与周围情况并作笔记。在他确信自己已经较为准确地把握了要拍摄的整个局面之后,方才架起三脚架,开始请人们摆出他拍摄照片所需要的姿势。在汤姆逊的时代,拍摄一张照片的曝光时间大约是在10秒到20秒之间,这就决定了他必须得到被摄对象的充分合作才能完成照片的拍摄。因此,汤姆逊的照片是在与他的拍摄对象建立了较为充分的沟通的基础上的产物,与当时有些西方旅行摄影者只拿东方的拍摄对象作为一种“异类他者”这样的人种标本进行猎奇拍摄相比,汤姆逊的拍摄方法就少了些强势殖民文化的咄咄逼人,显得较为尊重拍摄对象。尽管在他拍摄的有些照片中,他的对象也会表现得不怎么自然,但总体而言,汤姆逊的摄影能够使对象有机会在较为放松的状态下展示自己。同时,他也注意在照片中交代人物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尽可能多地在照片中记录他眼中的“异域文化”的各种细节与信息,努力达成旅行摄影家作为异文化的见证人与传播者的文化使命。

图片

约翰·汤姆逊 摄


汤姆逊在中国期间,通过摄影与中国社会各阶层作了较为广泛的接触并作了大量的影像记录。在汤姆逊的照片中登场的,既有表情拘谨身姿僵硬的满清王朝的封疆大吏,也有站在死囚笼里动弹不得却仍英气逼人的死刑犯;既有稚气未脱却又让人感到某种老成的少女,也有赤裸着上身表情冷峻的年轻“苦力”。他既能以富于诗意的长卷构图形式款款展示中国山川的秀美壮阔,也决不会错过以精准的视线居高临下地细细镂刻古都北京一角的良机。在汤姆逊与他的随行者们一起乘船沿长江西行时,他不失时机地在一张照片中拍下了拥挤在船中的人们面对他的相机时的种种表情,而在一个杨姓乡绅的深宅里,他以好奇的视线将那乡绅的成群妻妾的同样好奇的视线照单全收于自己的镜头。当然,他也无法抑制自己的猎奇心理,在厦门说服一位妇女撩起自己的裤脚露出她那“三寸金莲”,同样的猎奇心理也驱使他潜入鸦片馆里拍摄了烟客正在吞云吐雾的情景。

图片

约翰·汤姆逊 摄



汤姆逊在处理所有这种种题材的时候,充分展示了他作为一个摄影师把握对象与题材的游刃有余的卓越才能。无怪乎,英国摄影史学家伊恩·杰弗里在其《摄影简史》中将汤姆逊誉为摄影史上“第一个以整个社会为主题”的摄影家。他的摄影实践,开了以摄影为工具进行社会研究、促进社会改革的先河。汤姆逊虽然以一种来者不拒的贪婪,截留、猎取了处于王朝末期的中国社会的原生态,却也能在他的照片中以一种与中国这个大国相称的恢宏气势把他所见的一切安排得妥贴稳当。

图片

约翰·汤姆逊 摄

图片

约翰·汤姆逊 摄



汤姆逊的中国之旅结出的丰硕成果是他回国出版的六册有关中国的书籍,其中又以于1873-1874年间出版的四卷本大作《中国与中国人图片集》最为著名,在这本也许可称是世界摄影史上第一本纪实摄影图片集的书中,共收入了两百张照片并附有汤姆逊所写的大量文字说明。在这本图文并茂的摄影集中,汤姆逊向他的英国同胞们提交了有关中国这个古老帝国现况的最新的影像报告。对于自己的这一具有开创性的摄影报道手法,汤姆逊说:“尝试用照片这一在几年前还是容易损坏、难以再造的事物来为一本有关旅行的书作插图是一个新实验……而且我希望我的这一做法也能为其他旅行者采用。因为这些图片忠实地提供了最接近真实的途径,它可以使读者真实地感受图中的场面。”

图片

约翰·汤姆逊 摄

摄影术发明后,其一大用途就是成为一种观察外部世界的手段。在交通还不发达的时代,旅行者拍摄回来的照片就成为了解未知世界的有效证明,同时也成为一种变相的视觉征服与占有的物证。尤其是在殖民主义时代,西方人还通过这些照片,记录了相对于西方人而言属于“非我族类”的“他者”的文化信息,并且通过这种对于异文化的视觉确认,来确认自己文化的身份与性质,增强自己的文化优越感与自信。

图片

约翰·汤姆逊 摄



对异文化的影像窥视及猎取的动机从来就是复杂且用心叵测的。这在19世纪这个大规模殖民的时代尤其如此。汤姆逊等西方旅行摄影家活跃的19世纪是一个西方世界向外殖民扩张的时代,汤姆逊的中国照片在今天的中国人看来也许能撩拨某种历史乡愁,但这些照片在它们问世的同时,在客观上起过为西方人提供一种殖民指南的作用也是一个无须回避的事实。汤姆逊在其书中的许多叙述与其说是对一种异文化的介绍,倒不如说是给西方商人与殖民者做出的殖民开发新事业的建议。因此,有人称汤姆逊的书为殖民“新事业说明书”也是不足为奇。当我们今天借助汤姆逊的照片再度审视我们的祖先们在当时的种种作为时,应该不会忽视汤姆逊透过相机观察他们时的视线的复杂性。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照片其实就是这么一种始终容纳了人的种种梦想、野心、欲望与好奇的神奇的容器。

图片

约翰·汤姆逊 摄



晚年的汤姆逊在伦敦西区的贵族住宅区开了一家照相馆,以肖像摄影安度余生。在他回到英国后的第26年,他出版了一本名为《用照相机穿越中国》的回忆录。1921年,汤姆逊长逝人间。

图片
图片

约翰·汤姆逊 《中国与中国人影像》(影印版)

https://k./qfyAyg1U

图片

图片



编辑:徐晓刚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