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欧洲六千万人死于天花时,康熙大胆种痘避免儿子遭殃

 訫已 2021-10-19
图片

清朝皇帝的爹味儿

图片

完整视频

图片

文 | 毛立平

上一期专题中我们给大家讲了乾隆皇帝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位女性,是他的母亲和原配妻子,我们借此讲了皇帝作为儿子和丈夫与母亲与妻子之间的关系。那么在接下来的专题中,我们再来给大家讲讲作为父亲的皇帝和儿女的关系是怎样的。

清代的皇帝当中,最重视儿子培养和教育的当属康熙皇帝,当然他儿子也多,30多个儿子,个个都用心培养得文韬武略,结果却导致了所谓“九子夺嫡”的家庭、也是朝廷惨剧,让作为父亲的康熙皇帝伤心不已。

而乾隆皇帝则是个女儿控,特别是对长女和幼女,那种关心呵护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那在接下来的专题中,我们就以这两位皇帝为中心,带大家体味一下清朝皇帝的“爹味儿”。

康熙皇帝是一个很重视家庭亲情的人,因为他觉得自己的童年挺不幸,刚出生不久,皇宫中就开始流行天花,大家知道在天花疫苗还没有发明的时代,这种疾病的传染率和死亡率都是非常高的,对宫廷的威胁也是非常大。

当时宫廷里一有皇族成员感染天花或者水痘,可能当时也分不清这两种疾病,不管得了哪个,整个宫廷都要马上进入紧急状态。一方面要让御医对患者小心调治,一方面要让其他人与患者尽快隔离,再供奉起“痘神娘娘”。同时还要下令让全体百姓禁止“炒豆”,就是不许炒豆子吃,以免这个“痘症”爆发起来。

所以呢,当时为了保护皇子女的生命安全,每当宫廷里爆发“痘症”的时候,他们就会被保姆带着搬出宫去,名曰“避痘”。那幼小的康熙皇帝玄烨就因为“避痘”离开了父母,搬到宫外去居住。

据说,这段时间里主要是有两位保母对他尽心侍奉,保护了小玄烨的周全。大家知道,皇家的子女都是由乳保养育,一般乳母是负责用乳汁哺育孩子,而保母则负责照顾饮食起居和教导孩子的行为举止,一些满族的保母还要担负起教皇子女学满语的任务。

我们刚才提到的康熙帝的这两个保母,说起来大家可能也都听说过,一位是苏麻喇姑。苏麻喇姑本是孝庄太后的使女,也是孝庄从蒙古草原上带来的贴身侍女,孝庄就把她派去照顾小玄烨,据说这段时间她经常往来于宫廷和玄烨的住地之间,对小皇子百般呵护。

苏麻喇姑后来也是一直陪着玄烨,直到康熙四十四年才去世,享年九十多岁,在康熙朝的宫廷地位是很高的。有些影视作品中把苏麻喇姑说成和康熙皇帝有情愫,但其实两人并非一代人,就是类似于保母的关系。

康熙帝幼年的另一位保母呢,是汉军正白旗包衣曹玺的妻子孙氏,曹玺就是文学名著《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曾祖父,有一种说法认为,曹家的兴盛就是由孙氏当了皇帝的保母所以家族才备受皇帝的提携所致。

那尽管保母们尽力保护,小玄烨还是患上了天花,这导致他还是不能回宫去和父母团聚,以免再传染了宫里的其他人。虽然最终玄烨幸运地战胜了天花病毒,据说只是在脸上落下了几颗麻子,稍微有点影响他做皇帝的形象,但这个说法我们没法判断是真是假,因为康熙的画像上也不敢往皇帝脸上点麻子啊,皇帝的画像是不能出现任何阴影的,更别说在脸上有麻子了。

图片

好,我们回到主题,小玄烨幼年先是出宫避痘,后来又患上天花,很长时间不能回宫,等到他8岁的时候,这是虚岁,当时的实际年龄其实还不到7岁,也就6岁多,他的父亲顺治皇帝就去世了,按照官方的说法,顺治也是感染了天花而病死的,可见天花病毒在宫中的肆虐程度。

康熙就由此即位成为少年天子。再到他继位后的第二年,也就是他实岁还不到8岁的时候,母亲又因病去世了。所以他一辈子都在慨叹说,哎呀我的童年老悲苦了,“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所以作为一个皇帝,我的人生还是很缺憾啊。

于是呢,他做了一个和很多人一样的决定,就是用一生去治愈童年。等到他自己做了父亲之后,这个之间听起来好像时间跨度很大,就是从康熙少年继位,到他做父亲,听起来似乎中间隔了挺长时间,但是实际上清代早期满洲贵族的成婚年龄都是很早的,康熙是在虚岁十二岁,实岁只有十一周岁时就举行了大婚。

而且,据说他还特别早熟,早在大婚之前,就已经有了让宫女怀孕的记录,这也是当时孝庄太后决定尽早为他举行大婚的原因之一。又扯远了哈,我们再回到亲子关系。就是当康熙自己成为父亲之后,就特别注意培养和儿子们的感情,他要建立浓厚的父子亲情,打造一个充满爱的大家庭,来弥补自己童年的缺憾。

康熙一共生了50多个孩子,35个儿子、20个女儿,是清朝皇帝当中子女数量最多的。当然我们之前曾经讲过,康熙也是清朝皇帝当中后宫妃嫔数量最多的,老婆多,儿女也多,可见这位皇帝是有心要给自己打造一个完美和谐的皇室大家庭。

图片

但是在35个儿子中,活到序齿年龄的只有24个,序齿就是家里的排行,由于传统社会婴儿的夭折率很高,所以新生儿一般都先不给起名字,也不记入家谱,等到一定年龄比如满了周岁,或者三岁,才正式排行算做家里的孩子。康熙是有24个孩子活到序齿的年龄,其他11个儿子都夭折了。

可见,即便皇家的孩子受到百般呵护,存活率并不高。据有学者统计,清代皇室的婴儿夭折率达到千分之300左右,一般百姓家就更高了。儿子的连续夭折对与康熙皇帝的情感来说是一个挺大的打击,比如他的原配皇后赫舍里氏所生的长子承祜,这虽然不是康熙皇帝的第一个儿子,却是他的嫡长子,康熙给儿子起名为承祜,“祜”乃“福”也,就是希望儿子能够承继祖先的福泽,健康长大,其实后来康熙给儿子们起的名字都含有“福佑”或者“吉祥”的意思,寄托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美好祝福。

康熙早期的几个儿子取名还没有特别统一,前三个儿子都叫“承”什么,分别是承瑞、承祜、承庆,第四子却又取了一个蒙古名叫赛因浑察,第五和第六子又叫了保清和保成,第七和第八子又叫了长华和长生,第九子叫了万黼(音fu)。

说明康熙当爹之初,给儿子起名字时还挣扎在满汉文化之间,虽然也有了一点汉人的儿子们用同一个行辈字来起名的思想,但是不太稳定。大概到了康熙二十年前后,才固定用了“胤”字作为行辈的字,胤字本身就是后嗣、后代的意思,代表儿子们承担着延续皇室血脉的重任,胤字之后第二字也都统一使用示字边的字。

图片

在此之前已经起了名的皇子,也一律改名叫胤什么,比如原本的第五、第六个儿子后来序齿是皇长子和皇次子的,因为前面的儿子都夭折了,这两个孩子本来叫保清和保成,就都改名为胤禔(zhi)和胤礽。大家看,示字边的字本来就不太多,又都要选用含义美好的字,所以这二三十个儿子基本把能用的字都用了。

以致于有些儿子的名字难免字形或者发音相近,让后人都很难区分,比如皇长子胤禔(zhi),这个字是个多音字,到底应该念什么,学者们有两种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念“ti”,但是如果念ti的话,就和第十四子胤禵的发音相同了;所以有人认为应该念“zhi”,但这样又和皇三子胤祉很难区分。

而皇十四子胤禵又曾叫过胤祯,这又和皇四子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的名字重音了,真是很难区分啊,不知道当时他们怎么叫的。也有人说,当时皇家内部都不叫名字的,就只称皇几子,只有正式书写时才用名字,所以担心人家因为发音相近而搞不清是在叫谁,也完全是我们今人在这儿瞎操心了。

由于康熙自己童年饱受疾病折磨,做了父亲之后,每逢有儿子生病,康熙都特别重视。比如根据历史记载,康熙十四年和十七年,皇长子胤禔(zhi)和皇太子胤礽都曾感染天花,康熙皇帝立即下令停止“御门听政”(清代皇帝于宫中乾清门听取官员奏报及处理日常政务的制度),专心照顾儿子的病情。

要知道康熙一向勤政,不论寒暑只要他在京城都坚持每天一大早就“御门听政”处理政务,但儿子生病,他就破例中断听政,特别是当时还处于三藩之乱期间,各种军务需要紧急处理,但康熙仍然放下政事而把儿子的健康放在第一位,可见他对儿子的爱。

当然光重视也不行,还是要找到对付天花的办法,经过考察和验证,康熙帝大胆引进了民间的方法,正式在清代宫廷之内确立了皇子种痘防天花的制度。当时的民间方法挺有趣但也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叫“吹鼻种痘法”。

就是把天花患者身上起痘所结的痂取下来,要么是研成细粉再加入樟脑冰片后吹入种痘者的鼻子里,要么加入人乳汁或水然后用棉签蘸上塞入种痘者的鼻子里。其实这个道理和我们现在的打疫苗有一些类似,就是让种痘者感染少许的病毒,在种痘之后也会发点烧、出点痘,然后靠自己的免疫力战胜这一点病毒之后,对天花就有抗体了。

当时宫廷当中很多老一辈觉得这种做法挺危险,不同意采用,但是康熙帝力排众议,用自己的儿子来做实验,这样大家就该信服了吧,他规定皇子在两岁到四岁之间是最佳种痘年龄,种痘的具体时间一般选择在春秋两季,天气清爽,便于护理和回复。

事实证明,康熙帝的种痘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后来他不无得意地说,朕的子女们“皆以种痘得无恙”,看看当初那些反对的人还有什么话可说。至今清宫中还保留了《阿哥种痘档》详细记载了皇子种痘的程序。在宫廷当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之后,康熙皇帝还把这个种痘的方式向外间推广,据一位传教士的统计,清代在康熙帝推广了种痘之后,天花的死亡率下降到1%,而同期的欧洲还在天花大爆发,十八世纪死于天花者高达6000万人。

图片

除了天花之外,儿子们生了其他的病,康熙帝也都着急得不行。康熙二十四年六月,康熙正在出巡塞外途中,得到奏报说八岁的皇四子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得了痢疾,腹泻不止。康熙立即昼夜兼程往北京赶,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赶回京城,并且亲自安排皇四子的治疗事宜,在父亲的关心之下,胤禛的病情一个星期之后就基本痊愈了。

我觉得最能体现康熙对儿子爱的是皇十八子胤祄(音xie)生病的时候。康熙四十七年五月,皇帝像往年一样前往热河行围打猎,当时是皇十八子胤祄与几个兄弟跟随父亲同往。

但是到达热河之后,胤祄开始生病,病情用我们现在的角度来看的话应该是腮腺炎,历史记载就是两腮肿胀,高烧不退。康熙皇帝看着儿子又红又肿的两个大腮帮子和儿子难受的样子,心急如焚,一方面速召宫中的御医前来诊治,另一方面又给留守在京城的几个儿子写了亲笔手谕,让他们除了大夫之外,再送几位满族的嬷嬷妈妈过来照护,其中还包括一位“外科大夫妈妈”。

他交代儿子,要“差遣精明干练之人”,“挑好车良马,日夜兼程,从速赶来”,“不得延误分秒”!同时,康熙帝还让胤祄搬到自己住的院子里来住,方便进行照顾,康熙帝说自己将胤祄“抱在怀中,精心照料”,“不分昼夜,想方设法,竭力救治”。

大家看这跟一个普通家庭的慈爱父亲没有什么区别。在经过及时的医治和精心的护理之后,胤祄的病情有所好转,康熙帝就高兴得不得了,说“朕一年迈之人,也仿佛获得新生一般”,立即把这个好消息写信告诉留在京城的儿子,而且特意没有把信封口给封上,他说这是喜信,希望你们能尽快看到分享喜悦,如果封上口的话,还得拆开,就耽误了时间,不能以最快的速度得到这个喜讯。

那等到胤祄病情稳定之后,康熙帝决定启程回京,考虑到儿子尚未痊愈,他下令一路上要慢慢走,一天的行程不得超过20里,大家看这和之前四阿哥胤禛生病康熙一天之内就赶回京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但可惜得到是,尽管这样体贴照顾,胤祄的病却还是在路上转为危急,有学者指出应该是从腮腺炎引起了并发症,比如脑膜炎这样的疾病,最终导致胤祄在路上夭亡。这让年近六旬的康熙帝伤心不已,破例将胤祄葬在了他生母密妃的墓旁,因为皇子一般是不随母葬的,康熙帝大概是想让受疾病百般折磨的儿子死后不会孤独。

图片

对儿子光疼爱是不够的,如何把儿子们培养成栋梁之才,才是更需要一个父亲操心的地方,康熙皇帝给儿子们指定了丰富而严格的课程表,不仅有文化课,还有体育课,甚至还有西学课,大家想知道清代皇帝是如何鸡娃的吗,我们下一集为大家讲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