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难当头,为什么赵王还要杀掉李牧?因为人性最爱反噬没格局的人

 维为书屋 2021-10-19
文章图片1

有道是:李牧死、赵国亡;赵国亡、六国灭。这句话虽然是后人总结出来的,但所谓“无风不起浪”,如果不是赵国和李牧在当时的抗秦时局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后人也不可能凭空臆测地说出这么一句话。

从春秋的“争霸”到战国的“兼并”,曾经的“秦晋之好”也变成了“秦晋之战”了。恢弘复杂的战国史其实有一个暗藏的历史主线就是:三秦大地对抗三晋大地,只不过秦国通过历代君主的开拓进取,逐渐统一和拓展了三秦大地,而晋国却盛极而衰,一分为三,走向了分裂和消亡。谁胜谁负的趋势其实已经很明显了。

战国几百年的历史,其实是关中平原、山西高原和华北平原这几个中华文明最古老的版块之间的相生相杀,也就是三秦对三晋的你死我活。但是三晋之中韩魏两国逐渐没落(尤以魏国更可惜),地处三晋边缘的赵国将燕赵壮士骨子里的热血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了战国中后期当之无愧的抗秦旗帜。

文章图片2

但战争终究是靠实力说话,长平一战,实力不够的赵国元气大伤,天下暗自神伤。这一战基本上奠定了秦国一统天下的基调,可是,此后的40余年,秦国不光不能突破赵国的防线,反而在赵国手上吃了好几次大败仗。为何气势如虹的秦国对生命垂危的赵国如此无可奈何呢?这都是因为赵国出了另一个天才军事家——李牧。

“起翦颇牧”被后人誉为战国四大名将,如雷贯耳。尽管大多数人都把这四个人并列看待,或者公认白起为四大名将之首,但是对我来说,其实我一直更偏爱李牧。因为我喜欢李牧在战场上那种举重若轻的淡然,喜欢他那种进退有度的释然,喜欢他那种来去如风的超然……也正因为如此,李牧最后被赵王和郭开这样的小人迫害致死时,我的内心久久不能释怀。

尽管不能释怀,但是存在即是合理,我终究还是要接受现实,并反思它存在的原因。走出这种情绪困境之后,我想其实李牧的死并不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且听我慢慢道来。

李牧埋下的几个“雷”

文章图片3

我之所以在雷字上加了一个引号,只是想告诉大家一个道理,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对错好坏,所谓的雷,其实是因人而异的。李牧的所作所为,站在一个军事家的角度,是没有问题的,甚至可以说是思虑缜密的。但是对于一个政治家来说,他的心思如果不能被正确理解和接受,那么必然会漏洞百出、危机四伏。

这里引申出一个概念,我们时常说,凡事我们先做好自己,再去考虑外界的声音。其实这种概念是错误的。难道我们反思自己、挑战自我也是错的?不是,而是做好自己并不能完全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去努力。比如一个学生,他想做一个好学生,难道他埋头苦读、安守本分就能成为老师或家长心目中的好学生吗?我们玩一个游戏,如果在乎输赢,首先就得明白输赢的标准是什么!纯粹无所谓的玩家例外。

文章图片4

回到李牧身上来吧,李牧最后被赵王歪曲成杀人理由的事情,主要有一下几点:

1、恃才傲物、自行其是

赵国的代郡因为地处边陲,所以屡次受到北边的匈奴冒犯。此时的匈奴虽然战斗力不强,但是赵国分身乏术,而且匈奴人骑着战马跑得快,想打打不着,所以一直深受其害。在赵国眼中,匈奴人就和我们现在生活中的苍蝇一样,并不是因为我们干不死它,而是准备干它的时候它飞了,不把它当回事的时候它又飞到耳朵边来嗡嗡叫了。

匈奴人频繁地骚扰赵国北部的代郡一带,而此时的赵国朝局动荡,那些只关注着朝堂利益的王公贵族根本就没时间也没心情关心和在乎边关百姓的死活。“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透露着血与泪的名言在历史上一直都是有道理的。

百姓不堪其苦,纷纷内逃;将士疲于奔命,自甘堕落。赵国的边关之祸,愈演愈烈。这个时候,允文允武的李牧临危受命,被任命为雁门关一带的守将。李牧上任后据守不攻,甚至下令“有敢捕虏者斩”。而且他还把防区的财政大权给揽过来了,把边关贸易税全部用来改善军队的伙食了。不见硝烟起,但见炊烟生。李牧每天带着他的将士们喝酒吃肉,好不快活。

文章图片5

作为后来人,我们自然知道,这是李牧的疑兵之计、是在放长线钓大鱼。但是我们从人性的角度去思考,赵国的君王和朝堂之上的贵族绝对不会这么想。这一点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一个领导对你临危受命的潜台词一般会是什么?大概率都是希望从你身上能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是希望看到大刀阔斧的场面。李牧按照自己的思路走,本没有错,却无形之中错得很很离谱。

李牧的“消极怠工”果然引起了赵王的强烈不满,在多次催战未果的情况下,直接把李牧给撸掉了。继任者虽然明白赵王想要要什么,但是他没有解决赵王问题的能力。次次出战次次败,送人头、送物资,送得匈奴人心花怒放。

不得已的情况下,赵王又重新启用了李牧。注意,这是不得已的情况下。因为如果我们把人走投无路时的请求、认输和低头当作是他们发自内心的忏悔、觉醒和信任时,一般都要吃大亏的。

文章图片6

李牧这次没有欣然应命,而是百般推脱。李牧又和白起犯了同一个错误,在国王低头表示需要你的时候,你推辞得过头了,是很容易给人一种威胁的感觉的。威胁人的后果是什么,大家心里都明白。除非你威胁的是一个十分大度的君子,他不会真正和你计较;另外,除非你强大到别人永远不敢把你怎么样。否则,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要去威胁别人。

在赵王应允以后再不干涉李牧的决定后,李牧愉快地上任了。没有人掣肘的李牧终于龙归大海,充分地发挥出了他的军事天赋,循序渐进地把匈奴的十万骑兵包了饺子,成就了中国军事上第一次多兵种配合作战,步兵围歼骑兵的经典案例。

但李牧的成功是用他的政治风险换来的,这也是李牧日后死于非命的第一个雷。

2、战无不胜、功高震主

文章图片7

很多人都曾疑惑过,为什么长平之战,赵国已经被打残了,却依然能让秦国几十年无能为力?这个问题其实牵扯很宽,比如当时的山东六国要抱团取暖的问题;又比如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气神以及基因底蕴的问题;但最直接的原因还是因为赵国的李牧太牛了。

李牧虽然在历史上的着墨并不多,甚至关于他的生平都是很不清晰。但是说是他以一己之力保护着风浊残年的赵国,这一点都不过分的。我们先来看看李牧究竟为赵国做了什么?(前面赶跑匈奴的靖边功劳就不说了)

公元前243年,李牧先后攻下燕国的武遂(现在河北省徐水县西北的遂城镇)、方城(现在河北省固安县南)等地。这为赵国续上了一点生气,就像一个快要破产的人,终于有了一笔进账。

文章图片8

公元前233年,秦国大举进攻赵国,兵分两路。南路的赵将扈辄为秦将桓齮(后来改名叫樊於期,这个名字可能更广为人知)所败,丧师十万。在北路,秦国企图深入赵国大后方,来个内外开花。如此危急存亡之际,又是李牧临危受命,率其雁门关守军南下抗秦救国。在宜安(今河北蒿城县西南二十里)李牧又导演了一次精彩绝伦的围歼战,10万余秦军几乎被全歼,主将桓齮仅率少量亲兵冲出重围。公元前232年,李牧又在番吾(现在河北省平山县南)再一次顽强阻截了秦嬴政亲率的数十万大军,并在出其不意的反击中打败秦军,让嬴政徒唤奈何。

公元前229年,秦国要和赵国梭哈了,发兵东进围攻赵都邯郸,摆明就是要给赵国来一场灭国之战。赵王任命李牧为大将军,负责一切抵抗秦军作战事宜。在李牧大军严防死守面前,秦军寸土未得,占不到丝毫便宜。

可以说,当时风雨飘摇的赵国正是靠着李牧的惊才艳艳才得以幸存。李牧傲世独立的才华和功劳也让他在赵国独树一帜,并格格不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才高于世众必毁之,李牧的第二个雷恰恰是来自于自身太优秀,功劳太突出。

3、过刚易折、过柔无形

文章图片9

在历史上有一个不成文的定律:搞军事的几乎都玩不过搞政治的。一来是因为军事本身只是政治的一小部分;二来军事往往是突出了刚硬的一面,而政治更讲究刚柔并济。

在李牧使得秦国上下措手无措的时候,秦国著名的“军事政治双流氓”王翦登台了。人老成精的王翦是灭赵的主帅,他知道李牧不好硬碰,只能智取。于是他建议秦王嬴政使用反间计,让赵国自掘坟墓,除掉李牧。

秦王嬴政王派奸细混入赵国都城邯郸,到处散布流言蜚语,说李牧和副将司马尚勾结秦军,准备背叛赵国。并重金收买了赵王迁的近臣郭开,让郭开在赵王面前使劲地煽风点火。这种事实际上已经踩中了赵王迁的痛点了,点火基本上是一点一个准。于是,赵王派人要夺了李牧和司马尚的兵权,让他们回来给个说法。

文章图片10

一心为国的李牧一来不放心把国家安危交给他人,二来觉得自己问心无愧,所以拒不执行命令。这已经不是李牧第一次表现出他刚硬的一面了,虽然他并没有错,但过刚易折的规律还是要在他身上产生作用的。

当然,如果李牧如果一直怎么刚硬下去,就是手握兵权做到“有国无君”,也许事情还有一丝转机。然而,李牧并没有这么果决,他在赵王和郭开等人的反复施压下,放弃了自己的坚持,最后被赵王赐死。

当然,关于李牧之死的原因还有一些民间传说,比如说赵王迁的母亲原本是一个歌女,李牧在政治站队的时候没有选择支持她们母子,所以得罪了他们,为自己埋下了祸根。其实仔细想一想,这样的逻辑是经不起推敲的。我不是说赵王迁不会因此杀了李牧,而是不会在因为这个原因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杀李牧。

总之,李牧最后被冤杀,大致的原因就是上面这些。下面我将从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人性逻辑来分析赵王为什么要杀掉正在守护国门的李牧?

赵王迁杀李牧的逻辑分析

文章图片11

李牧死,赵国亡,赵王迁也成了亡国奴。他被秦王囚禁在“活死人墓”一般的房陵之中,在无数个凄风苦雨的夜晚,他也曾垂头顿足地叹息过。他恨,恨自己的昏庸无能,恨郭开的小人乱事,恨赵国的国运不济……但这种恨又能挽回什么呢?关键他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人性的丑陋,为什么丑陋的人性会吞噬自己的理智和良知?

不管是历史还是生活,都归根到底是人性的浓缩和折射。赵王迁自毁长城地杀掉李牧的逻辑其实也并不复杂,在我们的生活、周围也是屡见不鲜的。我把它稍作提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逻辑误区和人性污点。

1、领导喜欢有才华的下属吗?

文章图片12

李牧无疑是一个有才华的人,这一点我想赵国上下、内外都是达成共识的。但是,很多时候,有才华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它用得好会产生积极作用,用不好就会伤到自己。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所以,一个下属有才或者无才其实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并不是决定性的条件,领导其实更喜欢有用有趣的人。比如项羽对韩信,项羽难道不知道韩信有才华?他要觉得韩信没才华,为什么会给韩信官职,并且,项梁、项羽、范增这些人都十分看重韩信?但是,韩信的才华对项羽真的就是必要的吗?并不见得,项羽本身就是一个不出世的军事天才,有没有韩信他都能打胜仗。同理,李牧确实有才,但是他并没有被赵王当成一个必要项。(这说明赵王的见识和格局有问题)

很多时候,一个没有格局的领导都是不喜欢太优秀的属下的。一是怕他抢了自己的风头;二是怕他恃才傲物,难以指挥。从管理心理学来说,领导者都是希望下属成为自己的背景,他们都是严重的“以自我为中心”心理患者。李牧接二连三地表现出了“恃才傲物、居功自傲”的举动。这对于赵王的心理伤害是无法忽视的。

2、有才华的人真的更受同事欢迎吗?

文章图片13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喝到这样的毒鸡汤,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欢迎,首先得证明自己更优秀!然而,残酷的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才高于世众必毁之”。因为人性之中,不管怎么掩盖,怎么修饰,嫉妒的心理永远是无法消除的。

李牧确实在赵国独树一帜、鹤立鸡群。但是他只能收获到底下的人对他的崇拜,并不能收获到上面的人对他的信任。往往只有追求、信仰和见识对等的人才能相互识别,井蛙不足语天,夏虫不足语冰,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也是人性的盲区。李牧的才能在那些真正爱国、有热血的人心目中,自然是赵国的救命稻草,他们会把李牧看做英雄。但是,在那些蝇营狗苟的人眼里,他们只会觉得李牧优异表现是在抢自己的光芒与利益。所以郭开这样的小人会不惜一切代价地抹黑他、打压他。

所以,我们也要明白一点逻辑,一个人,有多少人爱他就必然会有多少人恨他,没有人是真正人见人爱的。李牧没有害人之心,却不代表他可以没有防人之心。

3、安全感对谁来说最有杀伤力?

文章图片14

赵王为什么会杀掉李牧这个国之柱石?很多人并不理解!表面上看,他和秦昭襄王杀害白起的逻辑差不多,其实根本就不是一回事。秦昭襄王杀害白起,至少人家家大业大,少了一个白起并不妨碍人家继续当老大,过好日子。而赵王明明知道杀掉李牧,自己那仅存的一点家当都可能不保了,他为什么还要这么干?

说穿了,还是赵王迁太小家子气了。在他的心目中,他对赵国的未来已经没有信心了,觉得赵国迟早要灭了,这种悲观主义的情绪让他不敢也不愿把事情往好的方面想。人在这种悲观情绪中,是很容易只看到他人的缺点和威胁,而看不到他人的优点和功劳的。他觉得全世界都是自己的敌人,就算在前线为自己拼命的将士可能都是在想着分自己的家产。赵王迁此时就像一个快要破产了的暴发户。

文章图片15

一个内心越脆弱的人是越难相信别人的。一个快要破产的老板最容易感觉自己的员工都要离自己而去了的。这个时候,郭开扇阴风、点鬼火,说李牧拥兵自重、通敌叛逃,简直就是在赵王迁的伤口上撒盐。那种“撕心裂肺”的愤怒是可想而知的,偏偏李牧还拒不交权,这不是逼着赵王迁更加自以为是地坚信自己的猜测和判断吗?一个走向极端的人是恐怖的,因为他不会去考虑任何后果了,毫无理智可言,所以赵王迁会不惜任何代价把李牧杀掉。这在人性的丑陋中叫“我要死了,你也别想活了”,叫玉石俱焚。

赵王迁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越没有安全感就会越想把所有的东西都抓得死死的,他的掌控欲就会越强。所以这样的人是没有理智的,是经不起任何挑拨的。

综上所述,赵王迁杀害李牧的逻辑其实是简单而又丑陋的。嫉妒、不信任、不自信、看不到希望这些常见的负面情绪构成了最后的必然逻辑。

李牧的悲剧反思

文章图片16

李牧和后世的岳飞其实是惊人的相似的,都是凭着热血和才华勇往直前的人,这样的人很可敬,但也很可叹,因为他们注定会是悲剧收场。

传说中,李牧是一个先天性残疾,不能持剑自刎,最后只能把剑固定柱子上,吞剑而亡。这就更增加了李牧身上的悲剧色彩。李牧身上的悲剧来源其实总结起来也有这么几点:

1、生不逢时。李牧其实没有生在一个更好的时代,此时的赵国已经不是一个健康的赵国了,它是一个畸形的躯壳,没有了灵魂。自然也不会允许李牧这样有灵魂的人存在。假设李牧生在赵武灵王时期,或者李牧崛起在长平之战时的赵国,以其灵活多变、善于调动、稳中求胜、出其不意的作战风格和运筹帷幄的军事才华,一定能够大放异彩,并迎接一个不一样的结局。

2、不合时宜。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但是性格本身是没有好坏的。能够和周围的环境达到和谐和平的状态就是好性格,不能被大的环境所接受或者容忍,就必然要进行反思或者改良。李牧的性格在政治中注定就是一个悲剧。李牧确实有超越常人的见识和才能,但这些超越常人的思维恰恰是他的悲剧来源,自作主张、不听调令、坚持己见、步步为营,这些其实都是优秀的人身上优秀的品质。但是,曲高和寡,失去认同的好东西往往会变成坏结果。类比的人就有岳飞,类比的事就有王安石变法。

文章图片17

3、所遇非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当同怀以视之。古人为什么会把知己看得这么重?这是有道理的,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得不到他人认可的才华只能变成孤芳自赏的孤独,甚至悲剧。假设李牧遇到的秦始皇那样的明君,李牧不会是这样的结局。假设李牧碰到是赵国廉颇和蔺相如那样的贤臣良将,李牧也不会黯淡收场。人最怕的是,生活在一群小人之中,还时时刻刻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君子。当身为国之柱石的李牧受到诬陷时,赵国朝堂之上几乎都添油加醋的小人,少有仗义执言的忠臣。李牧的悲哀又何尝不是当时整个赵国的悲哀?同时,郭开这个小人之前已经逼走了廉颇,还能身居高位,继续逼死李牧,这说明当时的赵王是多么不堪的一个君主。

文章图片18

从人性的角度来说,好人命不长,祸害遗千年,这句话在当时的赵国是被演绎得淋漓尽致的。在整个历史上也此起彼伏、屡见不鲜的。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不要做一个好人,而是要做一个清醒的好人,一个谨慎的好人。

同时,我们更要弄清楚如何在不同的状态下做好人。生活很残酷的是,小人物悲剧不悲剧,其实也没人在乎,犯点小错误也没有人一定要追究。但是一个人风头越盛、功劳越大、威望越高,就越要谨慎、清醒,因为等待公众人物的,永远都是更多的放大镜和找茬的眼镜,任何一个小失误都有可能变成一个大问题。

最后,我把李牧的悲剧反思总结成一个生活例子:我们的生活就是一个登高看风景的过程,在山底下开始的时候,我们可以自由惬意一点,绝不会太危险,也不会妨碍别人,影响自己。但是,我们越是爬得快,登得高,我们看到的风景越漂亮,我们就要小心。因为地势会越来越险,不可控的因素会越来越多,别人看你的眼光也会越来越复杂,有可能是佩服,有可能是嫉妒,也有可能是想偷偷摸摸一脚踹你下去……

尾声:感言

文章图片19

我相信很多人对于赵王为什么要杀李牧,其实还是模棱两可的。再最后帮助大家梳理一下:1、出门办事的领导往往喜欢会干事的下属,在家喝茶的领导一般会喜欢会说话的人。赵王迁就是一个爱喝茶的领导。2、有格局的领导才喜欢下属干出成绩,没格局的领导往往是不指望下属干出成绩的。你只要围着他转,每天给他问好就够了。没有任何一个朝代是真正按成绩说话的。3、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不要把自己等同于别人,也不以为别人都和自己想法一样,尤其是同事之间。职场之中,捅你刀子最多的往往就是你的同事,而不是你的对手。因为很多同事格局不高,他不在乎公司跨不跨,他只在乎他公司的位置比你高不高。

赵王迁大敌当前杀了李牧,蠢不蠢?当然蠢,蠢得无以复加。至少你也可以等到李牧保住赵国再说嘛!但是,奇怪不奇怪?真不奇怪!因为这个世界多的是这种没有格局的领导。比如,有一种领导,你告诉他公司快顶不住了,他会觉得天还没塌。但是你要告诉他,有人要抢你的位置了,他绝对会暴跳如雷——赶快搞死他!

怀着比较低沉的心情,写了这七千多字。其实,我并不是旨在写历史,我更希望所有读者朋友能够透过文中的历史窗口,结合生活经历或者更多历史,去思考人性的演变和生命的出路。李牧已经死了,但关于他的思考却永远不会结束。赵王也遭到了报应,但对于他的谴责和反思应该继续。

多读历史,读到人性通透时,芬芳自来,历史的画面也就更鲜活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