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歧路竞品——二战苏联PTR-82反坦克火箭筒

 不沉俾斯麦 2021-10-20

二战苏德两国的单兵火箭筒研究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局面:苏联通过租借法案收到过美制巴祖卡火箭筒但使用评价不高;德国人虽然早就开始了火箭筒的研究但因为旧有观念的局限性导致设计并不适用;德国缴获了美制巴祖卡后改进了自己的火箭筒得到了名声在外的“坦克噩梦”;苏联人又缴获了坦克噩梦再次改进了自己的火箭筒。听起来很乱是不是?总而言之,苏德双方在巴祖卡之前或多或少都开始过相关的研究,但拿到巴祖卡后(直接或间接)启发了他们的项目思路,得到了类似的产品,不过...有时候也没那么像。

图片

传奇巴祖卡,指导了火箭筒的发展(图中是M1A1)

1942年3月根据红军炮兵总局(GAU)的指示,苏联人民石油委员会(NKNP)的一群工程师在奥斯特罗夫斯基(A.P. Ostrovsky)的领导下,开始了火箭式反坦克步枪(火箭筒)和配套破甲弹的研究。第一批火箭筒是口径96mm,筒身长度分别为929mm和1330mm的两种样品。值得注意的是,这批样品包含有配套的两脚架。破甲火箭弹弹体有6片稳定用的尾翼和一个510克装药的战斗部,战斗部引信也选用了当时时髦的电击发引信。然而实验结果却非常糟糕:由于火箭弹初速只有82.4米/秒,设计不太成功的尾翼无法稳定弹体,导致射程连100米都不到。火箭筒开火时还会产生相当狂暴的后射暴风并伴随有巨大的声光焰特征,甚至必须在发射位置后方挖掘射击壕沟才能避免伤害射手,这是用测试员舒米洛夫(P.P. Shumilov)用生命换来的教训:第一次试射时向后喷涌的高热燃气撞在挡焰板(设计局一开始觉得放块挡焰板就够了)上迅速回流,造成舒米洛夫严重烧伤,随后不治。可想而知这样的武器是无法通过测试的。

图片

德国人的坦克噩梦,它的出现也非常有趣,可以看看我之前的文章

1943年3月,在小型武器研究试验场(NIPSVO)测试了大幅修改过的火箭武器。火箭弹由金属弹体改为了塑料,取消了尾翼,利用弹体自旋来进行稳定。不过这次设计组仍然栽了个大跟头,不理想的结果甚至导致了设计人员大换血:先是专业研究机构(SRI)在当年6月陆续派人前来指导,到9月时,火箭弹的设计则直接由人民委员会(SNK)的NII-3武器研究所接手(战斗部来自于NII-6研究所)。火箭弹的口径重新修改为82mm(原因是设计借鉴了空军使用的RS-82火箭弹),弹体结构重新改为金属制品,火箭弹初速提升至200米/秒,射程也增加到300米。在这个阶段,红军才开始测试穿甲能力,测试场数据达到了90-100mm。这是个喜人的数据,这代表着新型火箭弹能够对付所有常见的德军坦克,甚至可以挑战一下虎式坦克的正面装甲。火箭筒的电击发装置改为了传统的机械式,并且安装了一个类似坦克噩梦的护盾来保护射手。注意红军缴获德军火箭弹要到44年初,这种相似的设计只是大家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即火箭弹会产生相当危险的高热废气。

图片

PTR-82火箭筒和RPM-82火箭弹

新火箭筒在1944年初获得了PTR-82的正式编号,这个称呼还保留着原初的“反坦克步枪”的影子,火箭弹则被称之为RPM-82。莫斯科虽然对这种武器不是很感兴趣,但是在坦克噩梦的刺激下也决定预先生产一批进行研究。首批生产预定为250支PTR-82筒身和10000枚RPM-82火箭弹。为了完成生产,特别命令奥斯特罗夫斯基组建一个14人的特别设计局(SKB),以便进行后续的改进与测试。然而奥斯特罗夫斯基自己心里时十分忐忑的,虽然自己的上级人民石油委员会(NKNP)为了在新的领域上挣得一些政绩大肆吹嘘新武器的“高效”,但本质上的问题仍然得不到解决。事情很快走向令人不舒服的节点:

图片

可以感受一下PTR-82的尺寸

1944年春天,在小型武器研究试验场的实弹射击表明火箭筒自身过于笨重,难以装填导致射速低下。至于火箭弹,也无法解决尾焰过大伤害射手以及穿透能力不稳定的问题。在42年拿到巴祖卡火箭弹样品的时候,苏联人就发现M1系列火箭弹在东线的寒冬有时无法正常击发,在RPM-82身上这个问题不仅复现,甚至更加严重——击发时会炸膛。更糟的是,炸膛的时候有不少委员会的高级官员在场...这下就不好看了。奥斯特罗夫斯基只能硬着头皮说自己能解决这些问题,让领导们再信任自己一次。然而此时他手上有更严重的问题:火箭弹的靶场测试穿深忽高忽低,一时找不到症结所在。不过也不是没有机会,在仔细研究过坦克噩梦之后,设计人员发现是弹体自旋导致破甲能力下降。

图片

45年10月进行试验的PTR-82,防盾很明显变得更大

在这里我简单介绍一下破甲弹的杀伤原理。破甲弹的战斗部内有一个锥形药罩,在弹头撞击装甲后锥形药罩后部的装药起爆,在弹体内形成高温高压的空间。由于锥形药罩的形状特性(尖薄底厚),所以会形成一道超塑性金属射流,向战斗部前方射出并击穿装甲。本质上是门罗效应的应用。药罩可以是钢制也可以是铜质,不过铜质药罩效果会好很多。弹体自旋会严重干扰金属射流的向前传播,所以穿甲性能也会跟着下降许多。

图片

德国人的75mm Gr.38 HL系列破甲弹,注意白色的药罩结构以及一旁填充的装药

苏联设计人员为了解决弹体自旋问题想了许多办法。没错,发射药的问题奥斯特洛夫斯基已经放弃了,手册里建议在“温暖季节使用”。好吧,开个玩笑,实际上是发射药的问题被丢回给了NII-3研究所,后者在整个战争期间都没有研究出什么好的解决方案(火箭弹用速燃发射药是个大课题,我们有空再讨论)。奥斯特罗夫斯基同样无法解决自旋的问题,他甚至尝试了设计反向自旋的战斗部(法国人就走的这个路子)和反向自旋的动力部分来相对缓解其对穿深的影响,但都因为技术限制而失败了。折腾到45年5月的时候,连委员会自己都烦了,让SKB特别设计局抓紧时间拿出个成品,否则就取消项目。设计人员只能重启原本的方案并且加大战斗部装药,以期在自旋干扰下还能维持较高的穿深。没曾想这次实验却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赶来观看测试的官员并没有时间观摩复杂的准备和装填过程,而是直接看了实弹射击。因为在50米的距离上RPM-82能够穿透虎式坦克正面,被评价为“优于同类外国产品”,让委员会出尽了风头。

图片

机枪装个轮子也就算了,这也得拖个轮子才能走?

但随之到来的并不是大批量装备的命令,而是无限期的冷藏:炮兵总局对已经更名为PRP-82的新型火箭筒的评价如下:

发射药在冬季使用时极不可靠,火箭弹初速下降严重,有较小概率发生发射事故;火箭筒本身太长太重(2090mm长,空发射筒重达37kg!),无法在战壕间移动。

图片

1947年SPG-82的简要说明,此时它被称之为“LNG-82”

即使是完全外行的人也能看出给步兵发近40公斤的筒子去打坦克实在是太强人所难了,委员会也是见好就收,不再争取装备部队,而是在1947年给项目负责人奥斯托洛夫斯基和牺牲的测试员舒米洛夫(追授)发了个“斯大林二级杰出发明和生产方法基本改进奖”就草草了事。1947年3月命途多舛的PRP-82再次改名为SPG-82,不过这也是它最后一次在苏军文件中亮相。1949年及以后的文件中所提到的“SPG-82”和原本SKB特别设计局所推出的已经不是一个产品了,最早的PTR-82在这里就终结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