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哥闲话|走在人生的四分之一处

 二哥闲话 2021-10-20

好像很奇怪,走在人生四分之一处,我大概是把人生当成了至少100岁的限制吧,或许用三分之一会更合适,但为了看起来还有很多年的时间,把它当做四分之一也相当于是一种自我安慰。就像截止到现在,2020年已经过去了四分之一一样,就是在悄无声息的过程中时间就慢慢地往前拨动。当然了,以后不管在什么年纪,保持一颗青春的心,坚持你所认为是正确的,帮助你认为应该帮助的,用心地去善待每一个和你产生过交往的人。人生或长或短,谁都不清楚,正确看待死亡,积极面对生活。

想到昨天上午去买菜回来的时候,在一个转角处,我走到转角那里莫名的就想停下来。在停下来后的大概三秒钟,听见前面有一个东西似乎掉下来砸到了地上,我转过角走过去,发现躺着的是一把水果刀,如果按照正常的速度转过去,可能就恰好扎在头上了。心里默默地感叹。顺手捡起来,前面有一个垃圾桶,想把它送到里面去,但还是控制住了自己,走在梯阶上往旁边一看,有一户人家的女主人也看见了我,见到了我收拾的水果刀,说你把它捡起来了啊?我刚刚好担心把人砸到了。我问这是你家的刀吗?她家住在二楼。她说是,我说我把它放在这里,你待会自己下来拿。其实不敢想象如果这把刀恰好扎到自己又会是什么样的情景?不过人生其实从来是没有假设的,我们所面对的一切都是真真实实地在发生的,不要用假设和想象去对待这个世界,积极的心态总归是重要的,坏事情没有发生或者坏事情发生了,都应该是要调整好心态的。当然,在人性面前,很多东西依然是值得考量的。尽管我不并不信命,但我依然相信保持“善、行、生活”这三个关键词,这是对于自己看人生的最好诠释。

上午八点多,写完了前面这一小段就没有写了,现在是4月6日晚上十点半。我开始在想,现在要到25岁了,我又是怎么看待这个世界和个人的呢?想来想去觉得刻意的去说自己对于世界和个人的看法反而是没有必要的。我之前有提到过,疫情既是一面人心的照妖镜,也是人生的梳洗台。恰好有一个这么长的时间,陪陪父母,看看书,憧憬一下疫情结束后的日子,多么的美好。将自己的人生趁着疫情有了空闲的时间,做好梳理,哪里做的不好,哪里做的还不够,反思,然后继续大步前进。

我想这个时间段,是我们这辈子陪伴父母最长的时间了。以我作为例子,可能从出生以来,和父母在一起的日子从来没有超过4个月的,最长的期限一般是2个月左右,那也是快10年前了。通过4个月在一起的生活,似乎你真正地会明白自己身上有些东西,不管好的坏的,其实都能从父母身上找到影子。之前有很多人常说,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是一辈子的,童年的不幸可能要用一辈子去解救。在我看来,我是自由的,12岁之前,蓝天、田野、大地、河流,那都是童年中最值得怀念的日子。到了后期,不管学习成绩如何,在逐步形成自己思考和思索的过程中,实践和阅读的一些书籍给予了很大的帮助。我们怎么去看待这个世界,早期可能是由父母给予的,但进入人生发展的下一个阶段,父母所能感受到和看到的世界,其实已经和你没有太大的关系了。你总归是要去向远方的,追逐远方或许是遥不可及的梦想。有时候一想到这,常常感叹于陪伴父母的时间太少了。24岁之前,梦里的世界从来没有出现过父母的影子,24岁之后,截止到今年4月,一共梦见了三次。一次是在绵阳,大致的梦境还能记住;一次是在北京,现在已经很难记住了,或许在某个小本本上会有对于这个梦境的记录;最近的一次是3月25日晚,非常清晰地记得梦里的场景,这也是唯一一次父母在身边的时候梦见他们。很多东西我们可能无法去解释是为什么?但在父母和爱的人身上,我也感受到过思念的滋味。曾经我以为自己是缺失这样的感受的,即不知道思念和想是什么意思。后来发现这样的滋味自己其实内心还是有的。我还记得2016年8月,上班的时候突然很想念2005年第一次到重庆时妈妈给我做的土豆烘饭,内心一想到就想吃,其实那个时候因为婆婆去世回家处理丧事与他们一起待到了7月1日,但有了这样的念头,就马上请假回了家,就想吃一口妈妈做的土豆烘饭。回到家就让妈妈做了土豆烘饭,尽管已经没有了当年的味道,却就是在那一刻让我非常的想念。或许对于时年22岁的我来讲,对于思念的理解越发的浓厚了。

这一段时间,其实也见了好几个人,听了好一些故事。他们补充了我人生经历当中可能欠缺的一些东西,故事的曲折性并不代表着现在是曲折的,似乎从一个遥远的未来来看,任何曲折的经历都是为了到达了一个光明的前景,尽管这种前景不是我们常常理解的“腰缠万贯”,但至少在故事的主人公看来,已经是尽自己最大努力和限度能够做到的东西,并且日后遇到任何事情都是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或许他们的经历就是在告诉我们,也是我一直强调的,任何事情都会过去的,积极的心态,不抱怨的情绪,积极地工作,好运自然来。

2020年,其实对于25岁的我来讲,应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了,我把今年的基调定为了求真务实。因为在这一年里,我要搞定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开题和后续工作,要仔细考虑自己未来想从事的工作具体是什么,要努力地去思考自己现在还欠缺什么样的能力和经历。这三个东西堆在一起,倒不是说他们让我感到忙碌,而是说对于人生的规划或许要开始进入下一个阶段了。2016年3月,我曾经写到以后要从北向南,一路南下,用两年的时间去经历,进一步地去认识和感受这个世界,到27岁的时候,基本固定下来。现在来看,时间似乎是提前了两年,尽管要用两年时间去经历的从北到南还并未得到践行,但在25岁的时候或许值得思考,下一步该往什么样的方向走?当然,心中总是有一些长远的和短期的目标,希望通过这些短期的目标获得长远目标所需要的技能和能力。现在,年龄其实对于我来讲已经不具有任何意义,他只是一个简单的代名词。18岁时,26岁的大哥哥还会把你的手放在手心里仔细地端详,感叹到18岁的手真是和26岁的手不太一样啊。现在,也是即将到达26岁的那个年龄,还真是发现和18岁的手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了。2019年以前,两个手掌上的掌纹都是清晰的且能够无缝闭合,极其一致。2019年的一天,突然发现左手上最上边的那条线开始出现了分叉,右手边上也有一个小小的分叉,左手上的分叉显得更为突出。你看,手也是对一个人生命状态的反应。就像我妈妈一样,去年回来的时候她的手都还是很平展,很光滑的那种,但在她即将年满50岁的时候,手上也开始起了褶子。所以,对于我们自己身体的一些反应,我们总归是要为它记录下什么的,毕竟它一直在为你的生存不断地工作,感谢它们,善待它们。  

从2013年到现在,所有的思考和经历,都来自漫步途中。或许,到了25岁的时候,也应该再找一个时间去漫步,往大山深处走。前几年关注到陈坤的《行走的力量》,很是喜欢,今年是第十届,估计今年5-6月又会招一批志愿者跟随前行,希望有机会能够加入其中。还有之前反复说到的“五岳”,研究生还有近一年就结束了,依然没有完成,甚至是一座山峰都没有完成,所以总该要找个机会的。这一年还给自己设下了要去的几个城市,希望疫情结束后还能有时间去安排、去体会。人生亦是一段旅程,哪里走,哪里停,都要追随自己的内心。

最近这段日子读了一些书,大多数其实都是人物自己写的日记或者随笔。大概是24岁时想看的张艺兴的《而立·24》,康辉出版的《平均分》,胡歌的《幸福的拾荒者》,麦家的小说《人生海海》。看别人写的东西,像是进入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他在哪里说道他好喜欢,好欣赏的一个东西,还有他好想念的人,就像是自己融入进了里面一样,跟着主人公的视觉去他的人生中经历了一圈,那种感觉还真的是只能通过书籍带给自己,而他们身上所带着的那种努力、前进的精神又总是让人心头一酸,原来一件事情还可以做到这个样子,通过他们的随笔我感觉对他们的了解又多了一分。而小说《人生海海》中,上校的故事使人动容,作者铺了一个好大的舞台,上面的各色人,他们的人物性格、状态,似乎就是现实世界的真实写照、如果有一天可能被排成话剧或者拍成电影,也要找时间去捧个场。以前看话剧或者音乐剧的时候,感觉自己欣赏能力确实是非常低下,后面陆续看了一些较为经典的话剧,感受了一下,有时候竟然能够用到一些词来描述自己的感受,这可能也是一种进步吧。那些之前从来没有想到的事情,有时候总是要自己主动去培养兴趣,逐渐的融入,慢慢地感受。就像2007年以后,我基本上不看小说,之前买了阎连科的《坚硬如水》放在柜子里呆了五年,今年终于拿出来看了。《人生海海》是罗力月买来的,也并着一起看了,总归是会有一些收获的,作者的笔力确实非常棒。而在这里还要提到的可能就是《平凡的世界》作者路遥,真是一个让人惋惜的人。以前经常听到这个人的名字和这部小说,但一直没有看,也一直想看。趁着疫情,把2015年拍摄的电视剧看了,无意中又翻到了《路遥》的纪录片,便对他充满了无限的敬意,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啊,真是让人佩服,有机会一定要好好读读《平凡的世界》原著小说。

我13岁的时候,爸爸问我以后想什么时候结婚?我没有经过思考,就说30岁之前,如果30岁没有结婚就不再结婚了。当时不知道是不是戏言,但这句话却记到了今天,或许已经成为一种对于婚姻观念的思考。当然,直到现在我也没有产生强烈的想要谈婚论嫁的念头,尽管以前说着要是有一个爱人和幸福的家庭多好,但我们都知道这一点确实是太难了。所以,希望有一天这句话就当它是一个戏言吧,别再记在脑海里了。就算是以后一个人继续往下过,也不要觉得有任何的遗憾。人生最美好的地方,就在于它的不确定性,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刻面临的是什么?所以,唯有让自己拥有健全的人格,独立的思想,自由的灵魂。

前段时间,趁着在家,就想逐步地调整一下自己的生物钟。这好多年来,基本上都是凌晨才睡,黑眼圈和眼袋已经非常严重了。3月,基本上保持了晚上十一点上床,十二点睡觉。但进入四月,各种事情一堆积或者说等待完成某个事情的时候,时间一下子就会跳过十二点,而等到入睡时,又是凌晨一两点了。希望真的有一个时间,一定要改变这个不好的习惯,但我知道这绝对是难上加难,再也没有比这段时间更好的时间了。

最近这段时间,总是会听广播剧《让青春继续》,这是一个70后的大学青春和人生经历。2012年的时候,我们好多人都是听着这部广播剧憧憬着大学校园。这一次复听的时候,随机听,似乎三部当中的情节还是那么的令人熟悉。前几天晚上开始准备按照顺序听,听起来又是一种别样的滋味。故事的主人公都是真实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百脑是四川成都人,估计现在也是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了。对于这个中年人的故事,以及那一个时代的故事,总是让人心生崇敬。当然,从某种程度上,我和百脑已经有了很多的交集,但仅仅是说在将近20年后的今天,去了他当年想报考的提前批院校、去了北京他以前走过的一些地方。对于这个熟悉的陌生人,希望他一切都好。尽管直到现在,在贴吧上依然有人在问百脑的生活过得怎么样?和冰山又怎么样了?但我们都知道,人生从来没有往回走的路,有时候错过了就是错过了,便再也没有机会,只能成为青春的一道靓丽的风景,但青春依然在继续。就像广播剧中开始播的预告词一样:

青春的土壤中,只有记忆是潮湿的。

我们不是植物,能在这块土地上生生不息。

当我们回眸青春,仿佛有一种说不出的痛。

很多人问我:青春的诀别是否意味着年迈的将近?

其实,青春,她一直都在继续...

我们的一生中,会遇到好多选择,或者好多条路,但我还是希望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坚定的理想和目标,试错不可怕,放弃才是最可怕的。

总有一条路,你自己要慢慢走。

                                            二零二零年四月六日

                                              于重庆市渝中区

图文 / 罗勇

排版 / 小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