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甫《秋兴八首》第五首赏析

 飓风居主人 2021-10-20

杜甫《秋兴八首》第五首评析

 

    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伟大诗人,其诗歌创作的质量和数量在历代诗人中都是首屈一指的,所以他被历代文人称为“集大成者”,如元稹的《杜甫墓志铭》,宋祁的《新唐书·杜甫传赞》,秦观的《进论》等书。叶嘉莹先生在《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中称杜甫是“集大成之时代的集大成之诗人”[1]。杜甫擅长绝句、律诗、歌行等各种诗体,而其中最能代表杜甫成就的是他的七律,尤其是后期的七律,在押韵、对仗、平仄、用典等方面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叶嘉莹在《杜甫与杜甫以前之七言律诗》这篇文章中说:“杜甫(后期的)的七言律诗,自然当推其《诸将》、《秋兴》、《咏怀古迹》等诗为代表作,而其中尤以《秋兴八首》之成就最为可注意。在这八首诗中,无论以内容言,以技巧言,都显示出来,杜甫的七律,已经进入了一种更为精醇的艺术境界。”[2]下面我们就着重分析杜甫的《秋兴》八首。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年)杜甫五十五岁旅居夔州时的作品。杜甫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国家的命运也未见好转,心境是非常寂寞、抑郁的,见到秋风萧飒,难免触景伤情,于是创作了《秋兴》。从思想内容上说,《秋兴》描写了夔州萧条的秋色,并由此联想到长安的现状,寄托了暮年多病的苦况和关心国家命运的深情,格调悲壮苍凉,意境深远宏大。正如萧涤非先生说:“《秋兴八首》的中心思想是'故国之思’,是对祖国的无限关怀,个人的哀怨牢骚也是从此出发的。”[3]从结构上看,这八首诗的前三首主要写夔州,以第四首“闻道长安似弈棋”为转折,后五首主要写长安,各首之间,首尾相衔,章法缜密严整,脉络分明,具有一定的次序,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八首诗如同一首。《秋兴八首》为杜甫惨淡经营之作,或即景含情,或借古为喻,或直斥无隐,或欲说还休,必须细心体会。

 

    笔者着重分析了其中的第五首: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照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首联: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蓬莱宫阙:即大明宫,唐高宗龙朔三年改为蓬莱宫。据北宋王溥的《唐会要》记载:“蓬莱宫北据高原,南望爽垲,每天晴日朗,南望终南山如指掌,京城坊市街陌如在槛内。”

    南山:即终南山。山上有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三殿南北相沓,皆在山上,与蓬莱宫相对,所以说“蓬莱宫阙对南山”。

    承露金茎:即通天台。汉武帝在建章宫西边作承露盘,高二十丈,上有仙人掌,用于承接露水,和玉屑饮用,以求成仙。卢照邻《长安古意》中 “汉帝金茎云外直”,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都是在写这件事。

    本诗承接第四首“故国平居有所思”而来,整首诗写所思的内容,以蓬莱宫阙为所思的开头。蓬莱宫阙、南山、承露金茎都与道教有关。蓬莱是道教传说中神仙所居住的地方,在东南海外,与瀛洲、方丈共称为“三神山”,凡人到达山上,求取仙药,就可以长生不死。终南山也与道教有关,往往是一些道教人物隐居的地方,宋代成为全真教的基地。承露金茎是汉武帝为追求长生不死而立的铜柱,铜柱在曹魏时期为魏明帝曹睿所拆,唐代宫中并没有承露盘,这是借用汉代武帝故事来影射唐玄宗求道好神仙的。这两句看似描写长安宫殿,其实暗含讽刺之意,讽刺唐玄宗一味地求仙问道,不理朝政,最终导致国家的混乱。《资治通鉴》卷215记载唐玄宗在宫中筑坛炼仙药的事,可为本诗提供佐证。此诗写作时间距离唐玄宗驾崩不久,所以不可能把讽刺写得比较露骨,像李商隐的“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惟寿王”和杜牧的“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等,只能采用影射的方式。而唐人诗词多喜欢用汉代皇帝尤其是汉武帝来影射唐玄宗,如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等,杜甫用的也是这种手法,所以用的是汉武帝“承露金茎”的典故。钱谦益《杜诗笺注》说:“(蓬莱宫)在龙首冈,前对南山,西眺瑶池,东瞰函关,极言气象之巍峨轩敞。而当时崇奉神仙之意,见于言外。”对本诗的解释还是比较准确的。

 

颔联: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瑶池、王母:王母即西王母,瑶池为西王母居住之所。西王母是中国古代神话里掌管瘟疫和寿命的神,在《山海经》、《列子》、《汉武内传》、《穆天子传》等书中都有记载。《列子》记载:“周穆王肆意远游,升昆仑之丘,遂宾于西王母,触于瑶池之上。”李商隐有诗说:“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讲的就是这件事。小说《汉武内传》记载汉武帝在元丰元年闲居承华殿,与董仲舒、东方朔见西王母,并相互酬答,西王母送汉武帝仙桃七枚事。

    紫气、函关:本句讲的是老子从洛阳西出函关事。老子在周朝为柱下史,见周道日衰,于是坐青牛西出函谷关,不知所终。《史记》就保留了这一记载。另外,据《列仙传》、《关尹内传》记:关令尹喜常登楼望,见东极有紫气西迈,曰:“应有圣人经过京邑。”乃斋戒,其日果见老君乘青牛车来过。

    这两句诗是承接上面两句,都是写唐玄宗尊奉道教、好神仙的事情。前代注家曾就这四句诗的创作意图争论过,认为前四句是写长安城宫殿的景色,引用多种典故,没有讽刺唐玄宗求神仙之意。此说未必正确。古人用典绝对不会滥用,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牵强附会,而是典故与时事有一定的关联性,取典故的本意或与本意相近的意思。唐玄宗晚年好道教,曾称老子李耳是其祖先,又封老子为“玄元皇帝”,建立太清宫,召集生徒学习道家典籍,致使道教在玄宗朝十分兴盛。(事见《旧唐书》卷九《玄宗本纪》下)王溥《唐会要》又记载:陈王府参军田同秀自称见老子于尹喜故居,于是玄宗建玄元皇帝庙。杜甫是一生的最高志向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帮助皇帝成为尧舜一样的好皇帝,让国家海晏河清,人民安居乐业。他见唐玄宗一味地求道好神仙,不理朝政,导致国家混乱,显然是不满的。唐玄宗崇奉道教,尊崇老子,所以杜甫用“东来紫气满函关”加以讽刺;道教主张求长生不死,玄宗追求长生,而传说中西王母有不死之药,掌管生死大限,于是用“西望瑶池降王母”暗刺玄宗的求长生。前代注家中有人认为“西望瑶池降王母”是暗讽唐玄宗宠幸杨贵妃、好女色等事,这是错误的。因为历代有关西王母的典故大多与长生不死有一定联系,如“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汉武帝为西王母赐寿桃等。李商隐也写过有关西王母的诗:“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周穆王的八骏日行三万里,但他为什么不重见西王母呢?原因就是周穆王已经死了,可见西王母并不能保证长生,本诗中的西王母还是和长生不死联系在一起的。再说古人一般很少用神灵来影射女色,以免亵渎神灵,尤其是西王母这样比较尊贵的神。可见,把西王母的典故和女色扯到一起,这是不确切的。叶嘉莹比较各家注解之后也说:“此以通首为瞻望长安、兴不得归之叹,而又以前四句有指玄宗好神仙而暗讽其荒淫失政之意。”

 

颈联: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雉尾、宫扇:崔豹《古今注》记:“雉尾扇,起于殷世。高宗时,有雉雊之样,服章多用翟羽,缉雉羽以为扇,以障翳风尘。”王溥《唐会要》:“开元中萧嵩奏,每月朔望,皇帝受朝于宣政殿,宸仪肃穆,升降俯仰,众人不合得而见之。请各羽扇,上将出,扇合,坐定,乃去扇。唯宸仪不欲令人见,故必俟扇开日绕,始得望见圣颜。”“云移”是形容宫扇移开。

    日绕、龙鳞:“日绕”是说唐朝上朝很早,所以必须等到日出才能辨识皇帝的容貌。“龙鳞”谓衮衣之龙章,即皇帝龙袍上的花纹。

    前四句杜甫想到玄宗因为求道好神仙而误国,联系到自己,则是遗憾自己没有能够“致君尧舜上”,进而想起自己在朝中为官的情景:大臣按次序上朝,雉尾做的宫扇一层层打开,像云彩的移动,直到太阳出来,照到皇帝的衮龙袍上,才看清楚皇帝的容颜。这样的情景已经成为往事,只能保留在记忆中,自己时当暮年,又远在夔州,再想看到这番上朝的景象是不可能的了,字里行间充满了无限的遗憾。然而杜甫一生的追求就是辅佐皇帝治理国家,想到当年在朝廷上为国家尽力,入朝为官“一洗苍生忧”的想法又跳了出来,所以下文说:“几回青琐点朝班。”本诗在内容上可从此联分为两部分,前两联讲唐玄宗事,暗讽其执政后期昏庸误国,本联与尾联则转到诗人自身,写诗人在朝为官的情景和平居夔州的现状。诗句寄托了诗人的故国之思和壮志难酬的悲伤,期望中又充满了无限的遗憾。苏轼说杜甫:“一饭未尝忘君。”这是很正确的。

 

尾联: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沧江、岁晚:沧江即夔州,一卧沧江是说诗人居住夔州,远离朝廷,仿佛谢安未出仕时高卧东山一样。“岁晚”是说诗人已经五十五岁了,到了人生的暮年。

青琐、朝班:“青琐”指宫门。“朝班”是古代大臣上朝时,依照官职的大小排列班次先后,所以叫朝班。

    这两句与颈联紧密连接,颈联写诗人想到当年在朝廷为官,不禁跃跃欲试,恨不“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然而转念一想,现实与理想却又巨大的落差。一是杜甫远在夔州,距离长安很远,所以说“一卧沧江”;二是杜甫时年已经五十五岁,虽然志在千里,却是老骥伏枥,正当人生暮年,很难再有什么作为了。杜甫身在夔州,远离长安,又加上年老多病,基本上没有机会再到朝廷朝见皇帝了,所以说“几回青琐点朝班”。仇兆鳌评论说:“卧沧江,病夔州,惊岁晚,感秋深,几回青琐,言立朝止几度也。”这仅有的几次上朝成为杜甫一生念念不忘的得意之事,然而杜甫自己也知道,自己这一辈子也只有这几次上朝的经历了,以后将不会再有,正道出了杜甫 “当年万里觅封侯……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感叹和哀伤。本诗在结构上还存在时间的对比,前六句写往事,最后两句写现状,通过今昔对比,衬托出往日的豪华,今日的落魄。叶嘉莹评价说:“以'一卧沧江’概朝班之不再,无限家国身世之慨,尽在言外。”这是极为恰当的评价。

 

    总起来看这首诗,诗歌的首联描写长安宫殿的景色,既是景物的描写,也是采用比兴的手法,隐晦地提出唐玄宗好道教求神仙的荒唐。颔联则用西王母和老子出函谷关的典故进一步指出,唐玄宗因为崇奉道教、追求长生而导致国家混乱。颈联由唐玄宗的荒唐而联系到自身,感慨自己没有能尽力劝止玄宗,于是想到自己在朝为官时的景象,“忠君爱国”的思想又充斥着诗人的胸怀。尾联写诗人虽然豪情万丈,但身居夔州,远离朝廷,加上年老多病,这一辈子是没有希望再去朝廷替皇上分忧解难了,寄托了年华老去,壮志难酬的感叹和哀伤。整首诗交织着深秋的冷落荒凉、心情的寂寞凄楚和国家的衰败残破,杜甫值此沧江病卧,岁晚秋深,更加触动他的忧国之情。钱谦益《杜诗笺注》说:“此诗追思长安全盛,叙述其宫阙崇丽,朝省庄严,而感伤则见于末句。”周紫芝说杜甫:“少陵有句皆忧国。”这都是中肯之言。《杜工部诗通》评论说:“其有感于长安者,但极言其盛,而所感自寓于中。徐而味之,则凡怀乡恋阙之情,慨往伤今之意。”“慨往伤今”四字的评价尤为准确。

 

参考书目:

 

叶嘉莹:《杜甫秋兴八首集说》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

浦起龙:《读杜心解》

仇兆鳌:《杜诗详注》

钱谦益:《杜诗笺注》

王溥:《唐会要》

刘昫:《旧唐书》

崔豹:《古今注》



[1] 叶嘉莹:《杜甫秋兴八首集说》序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版,1页。

[2] 叶嘉莹:《杜甫秋兴八首集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版,52页。

[3]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6月第1版,251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