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被称作“神经病”的男人30多年前做了一件至今无人超越的事情

 木山远行 2021-10-20

一句耳熟能详的“不到长城非好汉”,

一个千古流传的孟姜女哭长城传说,

让长城,成为几乎所有国人在学会

叫爸爸妈妈之后掌握的第三个生词。

小时候,老师常说:

长城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是唯一可以在外太空看到的人工建筑,

她像一条巨龙蜿蜒在崇山峻岭之间,

她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随着年岁增长,

我们对“在外太空看到长城”有了自己的看法。

但我相信很多人都幻想过登临长城,

从山海关一路走到嘉峪关,

从澹澹苍海走到茫茫戈壁。

长城,真的可以从一头走到另一头吗?

答案是:可以!

34年前,有三位年轻人从山海关出发,

风餐露宿、历经艰辛,

历时508天徒步7000多公里到达了嘉峪关,

完成了首次徒步考察长城这一英雄壮举。

这三位年轻人中,

有一位自此与长城结下不解之缘,

开始了致力于保护长城的“徒步”。

长城上下,关内关外,

一万多个日夜的奔波,

用双脚丈量土地的广度,

用汗水勘测土地的厚度。

他让我们明白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因,

保护她与每一个国人息息相关。

当后人再次唱起

“看那一条长城万里,在云中穿梭呀”,

脑中浮现的不仅是长城,

更是描绘中华民族屹立千年不倒的雄浑画卷!

小时候几乎每家的墙上都有一幅关于长城的画

他叫董耀会,

1957年出生于秦皇岛抚宁县驻操营镇城子峪村。

看到这个地名你联想到什么?

这里一定和长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没错,400年前戚继光主持修建的

城子峪长城就在这里。

他和长城的故事似乎冥冥之中早有安排。

这里虽然只是明长城的一座小关隘,

但它备受岁月风霜侵蚀而产生的残破美

深深吸引住了18岁初到城子峪的董耀会。

城子峪长城(作者:诺儿爸)

当年因这里实在荒蛮

朝廷允许守卫将士携带家眷

后来就形成了城子峪这座小村庄

董耀会参加工作后,

成为秦皇岛电业局工程队的一名外线工,

因工作需要经常在长城脚下施工。

朝夕相处,这位热爱文学的青年

和长城之间产生了情愫,

萌生了认识她、了解她的冲动,

为此他开始查阅研究有关长城的文献书籍,

经常利用休息日到北京图书馆查阅资料。

70年代末正值改革开放初期,

社会上涌动着要开创一番事业的激情与梦想。

1981年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毕业的杨联康

用315天徒步考察黄河,

给了董耀会很大启发。

他不甘于平凡生活,

想做一件在心中萌动了很久的事情。

当他把徒步长城的想法告诉两位小伙伴

吴德玉和张宝忠,

三位年轻人一拍即合。

他们开始爬山锻炼体能,

补习和查阅长城的历史文献,

多次到北京求教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

本来计划至少准备三年,

但一个意外情况出现了。

黄河徒步旅行考察路线图

杨联康后来又徒步考察了长江

有消息称,

几位外国人士也要行走长城。

三位热血青年当即决定,

我们一定要走到他们前面去,

在长城上留下第一行完整足迹的,

必须是中国人。

三人还给这次行动取了一个名字

“华夏子”。

当董耀会踌躇满志做最后准备时,

更多情况接踵而至。

张宝忠因为家庭原因退出,

董耀会的新婚妻子怀孕了,

因为反对他走长城回了娘家,

和他开始“冷战”。

当时的董耀会压力山大,

单位也不支持他放弃铁饭碗,

勉强同意了停薪留职,

但对过程中发生的任何意外不会承担责任。

董耀会和妻子

没想到家庭的牵绊还不是最大困难,

难的是时代的桎梏。

80年代初期,

个人到外地出差,

必须要拿单位开具的介绍信,

否则寸步难行。

他的单位拒绝开介绍信,

董耀会找了多个单位也是四处碰壁。

那个时候很多人都认为董耀会疯了,

是个神经病。

最后还是市文联的一位领导,

理解文学青年的情怀,

为他开出了一封珍贵的介绍信。

1984年5月4日,

秦皇岛市山海关老龙头,

浩渺无垠的渤海水如往常一样

冲刷着伸入海里的明长城。

董耀会和吴德玉在海边喝下壮行酒,

带着部队提供的高精准地图出发了。

一个多小时后他们到达了天下第一关

山海关。

董耀会动员小伙伴时曾说:

只要我们迈出第一步,

就是成功。

如今,他们的第一步深深烙印在了明长城的起点,

成为长城历史的一部分。

秦皇岛山海关老龙头

长城中唯一兼具关、山、海景之处

见证了关内关外、海外海内百年兴衰起伏

山海关

与千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

因“天下第一关”的称号闻名天下

出发后不久,

“华夏子”收获了一名新成员。

爱好摄影的东北工人张元华

从报纸上看到了这则激动人心的消息,

主动要求加入团队。

左至右依次是张元华、董耀会、吴德玉

接下里的路程就是一部现实版的《黑暗侵袭》。

比体力透支更可怕的是精神濒临崩溃。

长期与世隔绝,

加上三人各有分工、想法各异,

之间的矛盾摩擦愈演愈烈。

董耀会的精神压力无处宣泄,

有次拿着棍子进了村,

看见一头老母猪,

狠狠给了一棍子,

村民闻声举着铁锹追着他们满村跑。

甚至有时董耀会站在悬崖边

看见轱辘下去的石头,

就想掉下去的怎么不是他们?

这种不正常的氛围终于在一个清早爆发了,

张元华不辞而别,

董耀会继续前行,

吴德玉掉队不知所踪。

三人到达山西雁门关

与宁武关、偏关合称“外三关”

金庸《天龙八部》中萧峰父母被杀

萧峰自杀的地方

三天后,董耀会追上了张元华,

其实两人彼此都在等待对方,

一笑泯恩仇。

两人又往回走打听吴德玉的下落,

原来吴德玉在长城脚下的村落

发现一大批古代陶罐,

就带着一些回到秦皇岛想找老师请教。

董耀会又折回秦皇岛寻找吴德玉。

当三人再聚首,

笑容融释了所有嫌隙与隔阂。

三人到达甘肃嘉峪关第一墩

明长城西端第一个台墩起点

若遇敌情

日间举烟,夜间燃火

我有这双脚,

我有这双腿,

我有这千山和万水。

整整508天艰苦卓绝的西行跋涉,

三人克服了身体精神上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

终于战胜了自己,

完成了这次壮举。

当巨大的荣耀袭来,

当英雄的桂冠加冕,

董耀会却急流勇退,

宣布不在任何场合作报告,

不要任何荣誉称号,

不再接受记者采访。

董耀会结束了徒步考察长城,

开始了永远在长城路上的跋涉。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

我回答:“没有两者。路,就是书。”

三人利用考察收集到的一手资料

写成了《明长城考实》一书,

被历史学家周谷城赞誉为:

用脚走出来的历史著作。

这本书包含了大量令人动容的历史细节。

一块镶嵌在山西大同得胜堡门洞墙壁上的石碑,

记录了修建某段长城的经济账,

预算要花多少钱,

实际节省多少钱一目了然;

通过对碑刻内容整理,

修筑长城的烧灰匠、泥瓦匠等

数以千万计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生命个体,

都被记录了下来。

董耀会要将这些平凡身影投射出一个巨大的光亮。

《明长城考实》,档案出版社,1988年7月出版

修缮前的得胜堡

明长城大同镇的重要关隘

匾额阴刻楷书“保障”二字

但《明长城考实》中还提到:

一路上所见长城的破坏,

很多来自人为的原因。

长城脚下的小山村随处可见城砖砌的围墙。

可是又能对这些朴实的村民责备些什么呢?

对他们来说长城不是文物,

也不是历史,

只是司空见惯的一道老墙。

是啊!长城对于如今的我们来说又是什么呢?

是民族象征?

是梦里幻境?

是电影里的文化符号?

还只是一道墙?

山西忻州偏关县明长城平胡墩昔非今比

之后董耀会参与创建了中国长城学会,

这个机构最大使命就是保护长城。

性子耿直的董耀会说话从不拐外抹角,

尤其是遇到保护工作不力的情况,

连政府也敢批评。

但每一次批评别人对他来说

也是一次长时间的精神折磨,

因为再严厉的处罚,

也换不回已被破坏的长城了。

山东某市境内的齐长城是春秋战国时期的,

有2600多年历史,

当地政府竟然把这段长城拆了,

按照八达岭明长城的样子修了一段长城。

被誉为“最美野长城”的辽宁绥中小河口长城,

经过修缮,被抹成了“水泥路”。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长城并不全是像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

八达岭、慕田峪、司马台、金山岭那样雄伟壮阔,

长城正在渐渐消失。

小河口长城,下图为修缮后的“水泥路”

董耀会徒步的明长城墙体长度6200多公里,

几乎相当于赤道半径,

但保存较好的只有513公里,

不到十分之一,

有较好墙体的不足20%,

有明显可见遗址的不到30%,

剩下的基本上都消失了。

而且这个数字像烈日下的一洼水

还在不断蒸发。

我们对长城的了解与关注远远不够,

我们认同长城是我们最引以为豪的代表,

但我们不觉得保护长城和自己有什么关系。

山西广武“月亮门”,2016年坍塌

董耀会当年走过的许多地方如今都看不到了

虽然长城破坏严重,

但董耀会并不赞同将长城束之高阁,

不得亲近。

他主张长城要为现代的社会经济生活服务,

要保护好还能看到遗迹的长城,

修补小毛病预防大毛病。

董耀会在长城修缮过程中

一直强调最小干预原则,

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呈现和保留

长城的沧桑古朴风貌。

这和梁思成先生等一批前人的

“整旧如旧”原则不谋而合。

北京古北口长城的一座敌楼

外面套上了“金箍”,里面支起了架子

内外力一起固定了酥裂的墙体

这种三层敌楼存量非常少

设计样式和戚继光《练兵实纪》《纪效新书》

中所载一致

如果说董耀会是中国最热爱、最了解长城的人,

一点也不夸张。

他就是活的长城百科全书。

1998年克林顿访华要去逛长城,

外交部要选一名对长城了如指掌的人做陪同。

最后董耀会入选。

克林顿和许多人一样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为什么要耗费这么大的人力和物力修长城?

董耀会回答道:

长城是作为防御工程存在的。

中国人修长城,说明中国人爱好和平。

左至右依次为李肇星、董耀会、克林顿

2002年布什在董耀会陪同下登上长城

布什问30年前克林顿登到哪里

表示一定要比他登得高

2017年是长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30周年,

董耀会参与编纂的《中国长城志》也在这年付梓,

他奔走长城半生的愿望,

终于实现了。

董耀会通过实地考察与文化研究传播,

践行着保护长城的诺言。

他用足球运动员的“跑位”

形容自己在长城沿线的奔波。

“跑位”不一定能进球,

但可以服务全局。

如今60多岁,

和长城打了30多年交道的董耀会,

进入了人生的第3个30年。

虽然已是花甲之年,

但他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他接触最新科技,

与小学生一起玩长城题材的虚拟现实游戏;

他拍摄《董耀会说长城》视频,

让更多人了解长城;

他走入高校,

在河北地质大学成立了长城研究院

……

他做这一切只是要让更多人明白

长城和每一个人息息相关。

董耀会和小学生一起玩VR

一次7000多公里的徒步,

奠定了董耀会和长城一辈子的缘分。

他不断走近被自己称作“老父亲”的长城,

却发现这份割舍不掉的感情也会带来痛苦。

就如同自己14岁时,

用推车推着瘫痪的父亲去扎针灸时的感受,

一方面看到父亲的衰老,

内心的痛苦无法诉说,

而另一方面,

推车很沉重,

面对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只能埋头坚持。

长城非常伟大,

但是长城的每一块砖、每一块石头,

都是非常普通的,

我们每一个人就是一块砖,

就是一块石头,

我们都很普通,

但是我们一起形成这样一个合力,

构建起一道保护长城的长城,

一定是伟大而有力量的!

——董耀会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发请联系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