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门峡陕州地坑院

 飞龙在天cokvj5 2021-10-20

2017年11月3日下午举行的央视《魅力中国城》城市竞演复赛中,三门峡市与云南省曲靖市、安徽省六安市三城同场比拼。经过精彩角逐,三门峡市脱颖而出,夺得十强席位,进入半决赛。这场比赛我看了,从此三门峡深深留在我的记忆中

市委书记刘南昌带领现场嘉宾和观众体验三门峡的钻石线路:《黄河明珠探寻之旅》。其中民俗特色历史悠久中原味十足的地坑院引人入胜

2018年春节我值了九天班,初九我使尽浑身解数抢了往返火车票,咣当咣当呜……乘绿皮火车来到了豫西三门峡直奔陕州地坑院。

陕州地坑院,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乡北营村,距三门峡市区11公里,规划面积23平方公里。作为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样式,地坑院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是全国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筑,是我国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筑之一。被誉为'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2011年,地坑院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据资料考证,四千多年前的轩辕黄帝时期,陕塬先民们已经掘地为穴而居,《诗经》称为“陶复陶穴”,地坑院有六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庙底沟文化时期就已经有了地坑院的雏形。

1926年,21岁的德国小伙卡斯特尔取得了飞行员证,1930年成为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的一名飞行员,1933年被派往中国参与中国航空建设,在中国工作期间拍下了大量珍贵照片。1936年8月,卡斯特尔返回德国,将这些照片集结出版了《中国飞行》。

这张河南的地坑院照片,就是卡斯特尔《中国飞行》影集中的一幅。美国著名建筑学家鲁道夫斯基就是根据这幅照片,在《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一书中最早向世界介绍了地坑院,书中刊载了4幅航拍的陕州地坑院村落照片。从此世界知道了中国地坑院

当我走近这千年历史的民居建筑时,眼前呈现的已不是那黄土地坑,普通窑洞,而是黄色墙壁、砖瓦装潢讲究的大型建筑群,身临其境如在名家贵府。

春节期间景区张灯结彩,色彩斑斓。据工作人员介绍,初一到初三人山人海,摩肩接踵,而我很幸运,因到的早,景区内人少而显得节日期间难得的一份清静。

大门前“过大年回老家”几个大红字另人感到亲切

在陕塬上,这是一种独特而奇异的民居形式,由地坑院组成的大大小小的村落分布在陕塬上。

建造过程共分为四个步骤,可以简单通俗地概括为“向下挖坑、四壁凿洞、穿靴戴帽、美化装饰”。营造技艺既与传统的阴阳八卦方位密切结合,又和宅主的命相息息相关,反映了古人卓越的智慧

如今,像这样的村庄现存200多个,有地坑院12000余座,保存最完整现存时间最久的地坑院已有300多年。这种神秘、奇特的民居,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2011年陕县人民政府对汴乡北营、窑地、西王、刘寺等八个行政村庄的近千座地坑院进行了旅游开发总体规划,打造了一个21个地坑院相连的民族文化园。这些地坑院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向游客展示天井庭院文化的魅力。

在这节日气氛浓厚的村庄,我兴奋的在地面上跑了一圈又一圈

大型的彩灯从地下坑院中竖起并伸出地面

村里面只闻人言笑语,鸡鸣犬吠,却不见村舍房屋。“进村不见人,见树不见村”就是对地坑院的真实写照。

陕州民俗文化园主要由22座相互打通的地坑院组成,内设不同主题,全方位展示地坑院的历史演变及陕州地区百姓的生活风貌与民俗技艺。景区还保留了一些未经开发的地坑院供游客参观,沿着陕塬的黄土寻找失落的地下古村落,让地坑院传统文化能够保留下来。2011年,地坑院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2方地坑院各具特色,

1号院 陕州历史院;2号院 营造技艺院;3号院 民俗院;4号院 婚俗展示院;5号院 农耕院;6号院 茶艺院;7号院 纺织刺绣院;8号院 全国剪纸院;9号院 陕州剪纸院;10号院 动漫文化院;11号院 石砚院;12号院 人民公社院;13号院 老电影放映院;14号院 书画院;15号院 澄泥砚院;16号院 文苑院;17号院 制砚院;18号院 曲艺院;19号院 灯具灯谜院;20号院 剪纸销售院;21号院 摄影院;还有一个 周易预测院。坑与坑之间相连。我由于方向感太差,没头没脑的瞎转,一会走出来,再进去,所以22个坑并没有全走到。

灯具灯谜院(张灯结彩)

张灯结彩院布展了很多具有代表意义的灯笼。灯笼是一种文化元素,也是一种传统民俗,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每当节日或喜庆时,都要张灯结彩。灯笼,不仅用以照明,而且也是吉祥的象征。“灯”与“丁”读音相谐,寓意人丁兴旺。元宵节是灯笼的盛会,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源于汉朝初年。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就扎起花灯,用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彩龙兆祥,民阜国强”,赏花灯风气至此广为流行。张灯结彩也是地坑院表达吉祥、喜庆寓意的民俗文化。

最古朴的农耕院却树立着最先进的航天科技彩灯,历史的传统与历史的变迁发展令人感叹。

农耕院

农耕是衣食之源、人类文明之根。中国的农耕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农耕院展示了春耕、夏实、秋收、冬藏等农耕环节的农具和量具,以及古老的石磨。通过这些实物,地坑院居民播种收获、作物加工、储藏生产的生活场景便映然眼前。这些农耕文化的印记,展示了豫西农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动场面,充满了 “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情趣,播种、耕耘、生长、收获的乡土情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戏曲院

我国戏曲种类繁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戏曲,陕州的特色剧种主要是蒲剧、扬高戏和锣鼓书。扬高戏本名秧歌戏,又名弦子戏,俗称羊羔戏,因其行腔尾音高扬而得名扬高戏。它的曲调起伏大,注重故事(剧情)的表述,旦角男扮,沿袭至今。扬高戏的表演、音乐、舞美具有古朴的气息,很受百姓欢迎。在陕州,如果没有扬高戏,那么集会或节日就会变得索然无味。因此,扬高戏在当地曾一度被奉为“神戏”。扬高戏已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陕州得到了有效保护,保留剧目有《花柳林》、《反西唐》、《回龙阁》等折子戏。

民居院

民居院主要展示地坑院的日常生活佈局。根據功能劃分,有主窯、廚房窯、門洞窯、偏窯、客窯、儲物窯、糧食窯、牲口窯、茅廁窯等,其中主窯、門洞窯、廚房窯的位置十分重要。主窯比其他窯洞都寬大,規制高九尺五寸,寬九尺,俗稱「九五窯」,為長輩居住,裝一門三窗。偏窯為晚輩居住,裝一門兩窗或一門一窗。院子功能齊全,有水井,有排水的「滲井」,屋內有火炕,炕灶相通,既可以做飯又可以取暖。院子里栽樹種花,樹冠高出地面,形成了「見樹不見村,進村不見房,闻声不见人”的奇特景观。

剪纸院

陕州剪纸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夏、周朝,剪纸作品取材广泛、构图饱满、造型生动、乡土气息浓郁,其中的染色剪纸和黑色剪纸风格独特,是黄河文化的一个缩影,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实用价值和欣赏收藏价值。陕州剪纸形式独特新奇,刀法独树一帜,剪纸技艺传男不传女,以男性艺人居多,自成一派,独具魅力。剪纸时,边剪边唱,纸随剪动,剪落曲终,惟妙惟肖。陕州剪纸被誉为“民俗奇葩,中原一绝”,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动漫文化院

婚俗展示院 

婚俗展示院是地坑院景区22个院子中最大、最有代表性的院子,展示了豫西地区传统的婚庆习俗。在这里,您可以观赏富有特色的唢呐迎亲、新郎骑马、新娘坐轿、亲朋贺喜、拜堂成亲等婚礼仪式;婚俗是地坑院的重要民俗活动,按传统规矩,要经过定亲、相亲、走媒、许口、行礼、结婚等程序。结婚这一天要做好十件事:一发十碗席;二娶亲;三待贺客;四迎新娘;五迎娘家人;六吃上头饭;七认亲;八拜天地;九入洞房;十拜客。浓浓的喜庆氛围,天作之合的美好寓意,让人心情愉悦,流连忘返。这里最热闹,也是我呆的时间最长的一个坑院。

介绍一下穿灶,这是陕州老百姓发明的炉灶,灶呈斜坡状依次向上,灶心相通,根据热气往上走的原理,依次开九个灶孔,可以同时放置九个锅,往上炉温逐减,可根据火候烹饪地坑院的特色美食“十碗席”。“七紧、八慢、九消停”意思是说,宴请宾客做流水席的时候,七个锅有些紧张,八个锅有些慢,九个锅不紧不慢正好。

穿灶的顺序:蒸、煮、炖、焖、保温。
第一个火最旺,适合蒸煮;随着火力的逐步减弱,依次为炖、闷、保温的功能。穿灶充分利用了热能,几个锅同时操作,高效节能。穿灶虽然外观粗朴,但结构巧妙,适用性强,充满了陕州民间的生活智慧。

人民公社院

保留了人们更多的回忆。红色的标语、工农兵画报、黑白老照片、手握钢枪的民兵......相信五零、六零后的朋友们,看到这样的场景是否勾起对那个曾经年代的回忆。

书画院

在高房价的今天,地坑院绝对是一个独特的存在。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都脸朝黄土背朝天,在艰苦生存环境中,他们学会了因地制宜,在干旱少雨的黄土地上,依靠自己的勤劳的双手,使用最简陋的建筑材料和最小的工程费用,建造出方方正正地坑院。

其实,建造一个地坑院,远非我们常人想象的那么简单。陕州有这么多地下院落群聚,得益于当地特殊的地质条件,土质结构从断层看是竖着的,又硬又粘,即便是地震也不会倒塔,既牢固可靠,又冬暖夏凉。

中国人建房子讲究风水,地坑院也不例外。“有去脉,水有流向,土有层纹”,地坑院要与脉、水势、地气相融合,要以五行八卦和主人命相来定方位,是风水学、建筑学、人文学的绝妙结合,是传统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的现实体现。相院、方院、下院、打窑、绿化……都有严格的方位、尺寸、数量要求和禁忌。

陕州地坑院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在陕北高原上可以诞生这样的奇特民俗文化,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果然是博大精深,处处有智慧,处处有惊奇

天色渐黑,五光十色的彩灯闪烁起来,最美最别致的乡村景象展现在眼前,22个坑院不同的画面令人赞叹不已,三门峡陕州地坑院名不虚传。

伴着渐行渐远的中国乡村记忆,我在地坑院中一次次地感受到强烈的心灵震撼。4000多年历史风云,可以使海洋变成陆地,农田变成大海,却没有忍心摧毁黄土地上的一个个地坑院,千百年来,鸡黍桑麻,绵延不断,也难怪学界将地坑院作为生土建筑的最高成就,誉之为“人类民居史上活化石”。此行让我长“姿势了”不虚此行!

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艺术有时就是留白的艺术。给自己一些时间去远方,给自己一个理由去感受,给自己一个空白去发呆……

再见陕州地坑院!

再见三门峡!

更新于 2019-01-31
打开美篇查看全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