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YSCN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四川】地名来历
2021-10-20 | 阅:  转:  |  分享 
  
其中,原成都“西川路”转运使马亮任成都“益州路”转运使,原成都“西川路”转运副使张志言改
任广元“利州路”转运使;原奉节“峡路”转运使丁谓任奉节“夔州路”转运使,原奉节“峡路”转
运副使李防改任三台“梓州路”转运使。尤以“夔州路”转运使丁谓“才高八斗”,擅长经管,后官
至宰相,封晋国公,是北宋早期重臣之一。

川峡四路中,“成都益州路、奉节夔州路”为原有的两大旧路,其行政治所地也较固定。嘉祐四年(1059),
益州路先更名“成都府路”;其后,嘉祐六年(1061)益州重新改成都府,治司不变。

后分置的“利州路、梓州路”两路,行政治司则变换繁杂。尤其宋蒙战事之后,利州路辖区和军政中
心的变迁更是频繁。北宋初,之所以得名“利州路”而非“兴元府路”,就是因该路行政治所转运司
(漕司)一直设在广元利州,而非汉中兴元府。《舆地纪胜》卷183:“皇佑三年(1051),提、转不许同
在一州,故宪居兴元,而漕居利州”。可知此时利州路漕司还在广元利州,汉中兴元府仍隶属广元利
州路。北宋后期,只因西北战事紧迫,利州路军政合制,行政治所才迁移汉中兴元府。建炎南渡后,
“利州路”开始东、西分治。终南宋一世,利州东、西路时分时合,达九次之多,“绍兴十四年分,
乾道三年四月合;乾道三年六月分,乾道四年合;淳熙二年分,淳熙三年合;淳熙五年分,绍熙五年
合;庆元二年又分,嘉定二年复合;嘉定十一年短暂分合,又于次年五月再分,同年八月又合;嘉定
十六年再合;战乱中实又分矣”。

梓州路行政治司初治三台梓州,因“去戎、泸地远,或戎人缓急寇边,难于应接”,大中祥符年间遂
迁治资州(今资中),但不久还治梓州;“皇祐中,田况请复置司遂州”,于是又迁治遂州(今遂宁),
之后再次复还旧址梓州。徽宗重和元年(1118),北宋已是风雨飘摇,梓州因改潼川府,梓州路随之更
名“潼川府路”。“徽宗一朝,侈大其制,凡建府二十又四。南渡诸帝,踵迹前王,又建府二十又二。
故至南宋末,有宋一代,凡有府六十”。然徽宗之后,凡建府者多非节镇大藩,有尊号已无尊位之实。
如夔州路之恭州改重庆府、忠州改咸淳府,广南路之英州改英德府,均为最末等军事州、下州奢府名,
仍标旧制,各府之属县也并未因改府而升其地望为次赤、次畿。

两宋时期,地方行政实行三级管理制:一级行政区为“路”;二级行政区为“州、府、统县的军和监”;
三级行政区为“县、不统县的军和监”。州府是统县政区的主体,分为六等。《宋会要·职官》:“凡州
之别有六,曰都督,曰节度,曰观察,曰防御,曰团练,日军事(刺史)”,地方州府以置设都督府者
为尊。据《元丰九域志》载,元丰时有都督府二十:兖州、徐州、陕州、潞州、扬州、杭州、越州、
福州、庆州、延州、广州、洪州、遂州、利州、夔州、秦州、渭州、桂州、容州、邕州。徽宗大观年
间又增京兆府、太原府、西宁州、郓州、融州为都督府。“川峡四路”中,仅夔州(今奉节)、利州(今
广元)、遂州(今遂宁)曾为都督州。
献花(0)
+1
(本文系YSCN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