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锲而不舍”之“而”用法考辩

 东方风来1 2021-10-20

江苏省东台中学 胥照方 224200

荀子《劝学》中“锲而不舍”之“而”的用法,历来有不少争议。苏教必修一二《高中古诗诗文学习指导》(江苏教育出版社)解释为“连词,表顺承,可译为就。”《高中文言文全解一点通》(内蒙人民出版社 主编陈卫东)则解释为回避这一难题,只对前文“锲而舍之”中的而作释:“连词,表转折”。

笔者认为,这两种说法皆不对。

所谓顺承,是指前后两个动作行为是顺次发生的,换句话说,这样的“而”前后连接的是动词,而且在时间上有前后(先后)关系。从逻辑关系上来看,前后两个词语没有主次之别,是在一个层次上的。而这里的“锲(意为'刻’)”与“不舍(意为'不停止’)”很显然没有时间上的先后之分。

解释为“转折”关系。这对前文“锲而舍之”,从字面上讲说得通,但对“锲而不舍”又不行了。

也有资料阐释为“修饰关系,译为就。”从字面上来看,好像是对的。“锲而不舍”翻译出来就是“不停地刻”;但后文“锲而舍之”呢?

表示修饰关系是指前面的词语是修饰后面的词语的,换句话说,这样的“而”前后连接的是不同的词语,简单说,修饰关系就是“状中”关系,也就是说,“而”前后连接的两个词语之间是“状语”和“中心语”的关系。从逻辑关系上来看,前后两个词语有主次之别,不是在一个层次上的,前面的附加成分,后面的是中心成分。而“锲而不舍”中“锲”和“舍”两个动作之间很显然不是“状中”关系,没有主次之别,因此,解释为“修饰关系”表面对,实际不对。

那么,究竟该怎么解呢?

我们还是先来看而的用法,“而”在文言文中常用作连词 ,但连词的关系却有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表并列,如“多~杂”。②表承接,如“取~代之”。③表递进,如“~且”。④表转折,如“似是~非”。⑤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可以归入并列),如“浓~不烈”。⑥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谈”。⑦表假设,如“人~无信,不知其可”。

再结合相关语境来分析就明了了。“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很显然,从整体来看是假设了两种不同的情况——“舍之”和“不舍”,得出两种不同的结果——“朽木不折”和“金石可镂”,然后通过对比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学习须持之以恒。 因此,此处的“而”应为表假设的连词。

探讨的过程中也有同志提出,第一个“锲而舍之”的“而”表转折,第二个“锲而不舍”的“而”表并列。显然也是不妥的,因为它解释某一个词语的时候,脱离了整个语境,这在阅读理解中是犯的一个常识性的错误。

胥照方,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首批名教师。全国中语会研究员,全国作文大赛组委会专家评审委员,江苏省青少年写作研究中心理事,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盐城市名教师、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盐城师范学院兼职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