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新想象我们自己

 吴主任 2021-10-20

人类进化史,这是多大的命题,每一部分都写不完。

无论内容多优秀,多么通俗易懂,除语言和故事极为顺滑的小说,社科类的非常挑人,越来越挑了,以至于很多大部头可以说真正实现了无人问津。

当然,家里有个大书架,上面摆上几本厚重的图书是一种赏心悦目。

说不定什么时候心血来潮,就扔掉了。

今天这个时代,信息和知识的碎片化已经是既定事实,也不缺“二道贩子”了,知识和观念的中间商。公众号文章算是中间商的一个层级,篇幅和读者耐心现实所限,价值含量比较低。

但也比顽冥不化的大部头书籍更有前瞻性一些。虽然我本人一直都热爱读一些大部头,但我知道这早已是落后的形态了。

出版界其实也在慢慢演化,只是非常慢,但趋势是挡不住的。就是说表达的形式和篇幅不与时俱进的都会逐步被大众市场淘汰。

《人类进化史》在我眼里是一种不错的尝试。

这本书抓住一些重点,尤其是火、语言、美这三个角度简单讲述进化历史。书不厚,内容上的体验也照顾到了趣味和流畅。中学生也可以看懂。其实我是想说,中学生该学习点这方面的知识。

基因-环境-文化,大致上构成了人类的进化史。

进化的特点是,无目的,全是偶然。人类在偶然的自然选择中胜出之后,却又必然地走到今天。这背后看不见的手就是普遍的人性。

进化还有个特点,积累。我在这里喝着咖啡打字,你在拿着手机看我敲下的这些文字。我们都不需要知道电脑和手机是怎么被制造出来的,它们就是无数行业知识和技能的分工和积累一点点被创造出来。手机屏幕厂的工人也不需要知道这些屏幕要送去哪里。

学习人类进化史就很难不联想到创新和进步的本质。有意识的创新几乎是一种幻觉,什么“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都是非常可笑的说法。人类取得今天的成就基本上都是不停试错试出来的。如果创新有哪怕模糊的操作步骤,那创新也就不值钱了。我们通常所谓的“研发”,就是试错。创新不神秘,就是给与宽容的环境,让人多试试。没了。

这些共通的道理与人类的进化是一模一样的。

本书序言里王笛教授的两段话值得摘出来:

重要的观点需要不厌其烦地重复:“人类智慧更多地来源于集体智慧,而非个体智慧。”当有人以为他的智慧要高于集体智慧的时候,当一个人认为他的大脑能做出比其他所有人更好、更明智的决策时,那么他做出错误的决策就几乎是毫无悬念的,无非是时间早晚而已。因为从根本上来说,一个人的大脑强于集体,特别是庞大集体的可能性,几乎是不存在的。

但是在人类历史上,我们却不断地看到那些利令智昏的人,自认为他的大脑可以代替所有人的大脑,他的智慧优于其他所有人的智慧,于是利用他手里的权力,阻止人们的独立思考,强迫别人接受他自认为正确的思想和行为,结果给他同时代、同民族,或者同一个国家的人,甚至整个世界,带来无穷的灾难。

也难免联想到自发秩序。说到这个,过去我一直猜测“自发秩序”这个提法多少应该是受到达尔文的影响。实则反过来。通过《致命的自负》这本书知道,当初达尔文提出进化论是很明显受到亚当·斯密著作的影响。斯密的传记作者也说过“我们有切实的理由可以推断,斯密的著作对达尔文产生了强烈的间接影响。 ”

不过这里的重点不在于谁先谁后,只是说演化在自然界和经济文化之中的一些共同特点。牛顿早就谦虚过了,自己不过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读的东西越多,就会发现还真是这样,无数巨人的肩膀撑住了今天的人类文明。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什么意思?就是学习和模仿,就需要无数的知识和观念的中间商穿插其中,这都是创新的必要条件。不可能有一个人离开了现有的“文化成就”独自牛逼。没有,都不一定能活下来。也没有谁可以自以为是,违背一些发展的基本规律,想一出是一出瞎折腾。

故事。

故事在最开始就是实用的。“河边很危险”这是观点,不仅可信度不高,人们也记不住。观点就是这样,很无力,如同我这个公众号每天嘚吧嘚那些,效用很低。“那天隔壁部落的胖子在河边撒尿,被一头大怪物给咬掉了小鸡鸡,把河水都给染红了”这是故事,可以更生动,如同脱口秀,人们更爱看。

故事自然而然地,就成了意义。个体的意义,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都需要故事。哪怕是日常的一点一滴都是在编一个故事。“我今晚打算去做什么”“我未来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等等,都是故事。

人类失去了故事能力,或者假设大脑里丧失了用故事认识世界的能力,那么一个人看到的世界就是人类和物体的移动——生,动,死。故事,让人类时刻想象自己,憧憬未来。

这些也不新鲜。《人类简史》这本书畅销全球之后,这类内容简直到处都是。畅销书是驱动,竞争、泛滥是过程,结果谁能胜出未知。这就是文化产品领域的进化。

自信的文化,那个氛围,理应是宽容的,是多元的。

上篇:动机识人
推荐:竟然想用咖啡毒死人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