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为一个女孩儿,她其实挺成功了”——这种肯定不如不要

 昭德心理官方 2021-10-20

一进门就看到室友坐在那里发愣。

——“怎么了,今天项目汇报进展不顺利吗?”

——“还好了,客户也比较满意,不过他最后竟然说,作为一个女项目经理,竟然做的这么好,真不错,我总觉得好像哪里不对的样子。”

我知道,在这样的夸奖声中,那个引起怪怪感觉的原因:在这样明目张胆的夸奖背后,隐藏着对方的偏见——作为女性,你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只有男性才可以完成这样的工作,你竟然完成了。

我的女性朋友,因为她的出色工作表现,遭遇到了一场微歧视——就像披着羊皮的狼一样,微歧视披着善良、赞美、夸奖的外衣,悄没声儿地在人际互动中滋长了起来。

Microaggression,我们通常翻译成微歧视,因歧视的微,所以经常被我们所忽略,但是研究者们却并没有忽略对它的研究。

《疯狂动物城》中,不同国家的不同主播形象

微歧视是什么?

心理学教授洛德苏(Derald Wing Sue)是微歧视研究领域的专家,他给出了微歧视的定义:在语言上、行为上和环境上的日常的、简单的、司空见惯的侮辱,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向目标群体或个人传递了侮辱、轻蔑、有损人格的信息。

农民工带孩子逛耐克买衣服被抢走选中的衣服,这属于赤裸裸的歧视,而微歧视的发出者可能完全没有意识到自身怀有的偏见。

这得益于心理学家们对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的区分。

外显态度指得是我们意识范围内的东西,即承认的信仰和感情;内隐态度指的是我们潜意识里,不被意识捕捉的东西,即我们行为显示出来的信仰和感情。

人人都可以说自己不是性别歧视者,甚至可以说自己是一个反性别歧视者,这是外显态度。

但是当你在会议上打断女性发言的次数多于男性,这个时候就表现出了性别歧视的内隐态度。显然,言语的外显态度,和行为的内隐态度之间的信息是不一致的。

来源:网络

微歧视的危害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卡尔·沃德(Carl Word)曾做过这样一项实验:招募一批白人学生,他们被告知实验的目的是评估求职者所需的素质。

而实际上,这项实验的目的是关于招募者如何对待假定求职者,会不会因为求职者的肤色而区别对待。

实验中,黑人求职者的待遇不如白人求职者,不仅是面试官发出的非语言信号这种非量化指标,还包括可量化的面试时间:两者平均面试时间相差25%。

后来,研究者招募了新的志愿者,并且分别培训他们做出与最初实验对象相同的反应:像对待白人求职者一样:眼神有交流、微笑、坐得更近、允许他们表达更多;像对待黑人求职者一样:较少眼神交流、更少笑容等。

当然,所有的候选人都会得到礼貌和公平的待遇,差别只在于非言语的暗示。

求职者由在校本科生扮演,他们被随机分配到是接受白人求职者的对待还是黑人求职者的对待。

《疯狂动物城》被咬了一口的胡萝卜手机,你想到了什么?

在公布结果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金·莫顿提出的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自我实现的预言,即人们先入为主的判断,无论这个判断正确与否,都将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人们的行为,以至于这个判断最后真的实现。

还记得弑父娶母的俄狄浦斯吗?当神谕说出这个弑父娶母的预言时,并无从考证其真假,但这个预言被说出来,并且被大众所相信,然后真的朝向这个预言的方向发展,这就是自我实现的预言。

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希腊神话 来源:网络

实验中,得到黑人非语言信号的面试者表现真的会比较逊色:犹豫、结巴、句子不完整甚至会出现错误,并且,当面试被打断需要重新调整椅子时,他们均会不自主地选择坐得离面试官更远一些。

身在世界如此著名的大学中,都能受到微歧视这么显著的影响,那么对于没有此等优势的芸芸众生来说,影响将会更大。

如何识别微歧视?

因为歧视的微,真的很难识别,也常常被我们忽略。

当我们在互动中受到细微的不同对待、闲言碎语、轻微的嘲讽,以及我们对他人模棱两可的差别对待时,我们可以试着放弃受害者文化,不再一味地思考到底我哪里做的不够好,而是试着思考:此刻,我正在遭遇微歧视。

——人流如织的大街上遇到坐轮椅的年轻人,路人总是忍不住地多看几眼,然后还会无不惋惜地说:“这么年轻就坐了轮椅,可惜了!”

在这些路人的偏见里,年轻人就应该活奔乱跳,生龙活虎的,你年纪轻轻坐轮椅就是有问题的。

——无论是生活还是综艺中,恭维上点年纪的女性总是少不了这句:虽然你年纪有这么大,但是你看起来一点都不显老哎!

在这些夸人年轻拍马屁拍到马蹄子上的人的偏见里,年纪大就是要有年纪大的样子,你这个样子明显是不符合你年纪的。

——当你兴高采烈地加入一场谈话,还没搞明白大家讨论的是什么,猝不及防地被回应了一句:天啊,你连这都不知道?

还记得自己最近一次被质问:“你连这都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吗?在发问者的偏见里,我们似乎应该知道这些,如果不知道,那就是不对的。

……

如果应对微歧视?

微歧视无处不在,面对这种微小却真实的冒犯,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

可以想办法终止这种微歧视的经历,不妨参考一下正能量教练拉特尔班德的尝试。

拉特尔班德是一位正能量教练,他的工作是鼓励人们保持积极乐观,虽然他已年过花甲,生理年龄却只有四十几岁。

来源:网络

在69岁那一年,他发起了一场轰动的法律诉讼,要求把自己的年龄改成49岁,为此他甚至愿意放弃自己每月1200欧元的退休金。

他认为,在现在的时代,可以改名字,改性别,那为什么不能改年龄呢?

在采访中,他也透露出自己被微歧视的经历:“(在世俗的眼光里)现在我是一个老人了,我必须把钱省下来给孩子,让他们更好的生活。但如果我回到49岁,我又有希望了,我将重获新生,未来又是属于我的了。”

同时他也表示就此微歧视经历会被终止:“我69岁的话,会有很多限制。如果我是49岁,我就能买个新房子,换辆车。我可以干更多工作。我在Tinder上的年龄显示为69岁时,没有人会理我。如果我49岁,以我现在这张脸,我将会非常抢手。”

其次

当然,如果你觉得成年人的世界,没有简单二字,不妨试试Yoon在《纽约时报》上给出的建议——通过对几个问题的自问自答,从而权衡利弊,再决定如何回应。

(1)如果我回应了,我的人身安全是否有保障?

(2)如果我回应了,这是否会激怒对方并引发冲突?

(3)如果我回应了,这是否会影响我与对方的关系?

(4)如果没有回应,我会后悔没有表达自己的情绪吗?

(5)如果没有回应,这是否意味着我接受了这样的言行?

这种欲拒还迎的超复杂关系,在《绿皮书》白人司机托尼和黑人钢琴演奏家唐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

托尼本来是一家夜总会的保镖,因为夜总会要装修,他急需另谋生路。有个黑人古典乐钢琴家唐需要一个司机,负责南方巡演时的接送工作。

托尼混迹于美国最底层人群,说话粗鲁、行为暴力,并且是个不折不扣的种族歧视者。

而唐有天赋、名气、财富,住在城堡里,是个受人追捧的钢琴演奏家。

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个人——但托尼需要钱,而唐需要一个能照顾他的专业司机,两个人的生命就此产生了交集。

一开始两人对彼此都不接纳,托尼有着严重的种族歧视,而唐对于托尼粗俗的生活习惯亦不能接受。

但两个人进行了为期八周的旅程,经历过无数次的权衡和回应后,也让彼此接纳了对方。

最后

把目光,从微歧视的发出者,收回到微歧视的承受者——自己,身上。

我就是我,人间不一样的烟火,并不会随着任何人任何时候的偏见而改变。

而我们对自己的主观感受,也不应认同或接受别人的偏见。

在米歇尔·奥巴马的自传《成为》中,我们就能看到一个闪闪发光的米歇尔——出生于社会底层、来自普通黑人工薪家庭的女性,在偏好白人、男性、中产的美国社会中完美逆袭。

来源:网络

1.万事提前准备

小时候的米歇尔,生活在逐步衰落的社区,经历着种种因种族歧视带来的困难,同时还要面对爸爸身体的不便——家庭唯一劳动力的爸爸因多发性硬化症,走路总一瘸一拐的,并且也无法走快。

为了能在参加活动时少走路,他们总是早早出门,以便找到更近的停车位;为了爸爸能在紧急情况中逃脱出来,他们无数次地在家里进行逃生演练。

那时米歇尔的想法是:“虽然准备不一定有用,但一定要做好准备。”

小时候的米歇尔 来源:网络

2.只向自己证明

从上幼儿园练习写字起,米歇尔就固执地一遍一遍练习昨天忘记了的单词,希望可以获得老师的小红花;

高中时代,她的一位老师告诉她:“你上不了普林斯顿”。这句话不仅没有打击到米歇尔,甚至更加激发她的奋发图强,最终被普林斯顿录取。

她亲自感谢了每一位曾给予她帮助的人,但她并没有刻意去告诉曾经质疑过她的老师。她表示:“我并不需要向她证明什么,我只是在向自己证明。”

读书时的米歇尔 来源:网络

3.从打勾的人,到做自己

普林斯顿本科毕业后,米歇尔又申请了哈佛法学院,毕业后在一家大律所做了一名律师。努力成为精英,尽心尽力成为社会认可的样子,是当时容易遭受歧视的米歇尔向世界证明自己的方式。

她也在多年后无不感慨:“那时我是一个打勾的人。我孜孜不倦地在自己人生列表上打着勾,做着我告诉自己我想做的事情(虽然那些未必是我真正想要的)。”

后来,米歇尔的律所来了一个实习生,他的名字是贝拉克·奥巴马。

米歇尔被奥巴马身上强烈的希望感而吸引:“我有两个常青藤学校的文凭;我有一个很好的工作;我使我的爸爸妈妈、祖父祖母都感到自豪。

但当我听奥巴马讲话的时候,我开始明白他的希望感比我的要宏大很多——使你自己离开一个闭塞困顿的地方是一回事;把这个地方变得不再闭塞困顿是另一回事。”

几年后,米歇尔辞去了律所的工作,但她并不愿意成为奥巴马的附属品。

最终,她选择了一家公益机构,薪水虽然只有之前的一半,但她从此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在人生中第一次,我觉得我做着触手可及的有意义的事情。”

某公益活动上的米歇尔 来源:网络

4.主动掌握命运

换工作后,米歇尔当了妈妈,同时,奥巴马也决定开始竞选议员。

虽然她不喜欢政治,并且这意味着从政后丈夫更少时间待在家里。最终,她还是选择支持丈夫,放手让奥巴马追求自己的理想。

从此,她开启了全职工作+独自育儿的双重重担生活。

当然,她并没有忘记自己的人生,也在发挥着自己最大的价值。她还利用帮助奥巴马宣传的机会,宣讲自己的价值观和理想。

来源:网络

米歇尔完全凭借个人的努力,实现了对自身命运的掌控,那些微不足道的微歧视,又算得了什么呢?

测一测:前世的你曾经是哪位神明?

测一测你要多久能赚够人生的第一个一百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