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间故事:一个汉子去县衙告别人欠钱不还,自己却挨了二十大板

 数字人生6688 2021-10-20
张三拿着30年前的借据,来县衙告邱大诚欠父亲200两银子不还。郭县令一时难以决断,他在后堂,拿着借据反复观看琢磨。次日,郭县令升堂,竟然打了张三20大板,放了邱大诚。
乾隆16年,山东某县衙。一天,一个30几岁的汉子到县衙击鼓鸣冤。郭县令升堂坐下,汉子一进门,双膝跪下,递上状子。
汉子叫张三,状告东街包子店店主邱大诚,赖账不还。邱大诚在康熙59年欠父亲200两银子。现在,张三拿他当年亲手写的借据向他讨还,他不但翻脸不认账,还辱骂张三。
县令就问,都借30年了,怎么现在才想起追还?
张三说,父亲是个商人,当年邱大诚向父亲借钱经商,那时候自己还小,不知道此事,雍正10年,父亲不幸因病去世,他就继承家业,继续经商,只是这几年生意难做,走投无路之际,母亲才记起当年借银的事,于是在箱底翻出借据,让他去讨要。

说着,张三递上了借据。郭县令看过借据,命人将邱大诚带来。邱大诚很快带到,他已经50多岁,到了大堂赶紧跪下。
郭县令大喝:“大胆邱大诚,借人银子,你为何不还?从实招来,免得受皮肉之苦。”
邱大诚听完原告的状词,大呼冤枉。他当年确实和张三父亲有过交往,但却从未借过一文银子。前不久,张三向他借200两银子,他小本经营,手里没有钱,就没有借给张三。张三骂骂咧咧气愤而去。现在张三诬告他,欠张三父亲的银子。
张三骂他狡辩。两人在大堂上就吵了起来。郭县令也一时难以决断,让他们先回去,择日再审。
郭县令退到后堂,看着借据,反复观看琢磨。他忽然想到了什么,他翻开康熙字典查阅,然后又找到雍正的年历书,仔细翻阅。他一拍大腿,哈哈大笑。
次日,郭县令升堂,传唤来张三和邱大诚。郭县令对着张三就喝道:“大胆刁民,竟然敢伪造借据,诬告他人!快快招来!”
张三直喊冤,“小人有证据,怎么能说诬告呢?”
郭县令却说,借据是伪造的。借据上的“邱大诚”的“邱”在康熙年间,是没有“耳”旁的,只因雍正帝尊孔夫子,避孔夫子之讳,才开始在“丘”旁加上“耳”字旁,成为现在的“邱”。当年的历书上记录了这一事。

如果说借据是写于康熙59年,那么丘字就应该没有耳旁,可见这借据根本不是康熙年间写的,而是后来伪造的。
张三无言以对。郭县令继续追问,这借据是何人所造?张三还想抵赖,郭县令但命人上刑,张三只好招供。
原来,张三从小好吃懒做,长大后吃喝玩乐,不善经营,于是挺大的家业,传到他手里,这几年下来,就折腾空了。
张三便向父亲老友邱大诚借200两银子,说要重振家业。邱大诚知道张三的品行,怒其不争,另外拿不出这么多银子,把他教训一顿,张三没借到银子,反受到训斥,非常生气。
张三有个朋友叫李四,此人非常擅长临摹,于是张三从家里找到邱大诚的笔迹,串通李四伪造了这张借据,并许诺事成之后,两人平分200两银子。
郭县令传唤李四,李四到了大堂,痛快地招供。郭县令便将二人,每人打了20大板,收押到牢里。邱大诚拜谢而去。

这是民间故事《郭县令断案》。张三败光了父亲留给他的家业,借不到钱,就想诬告邱大诚。可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郭县令凭着一张借据,看出了一个字的端倪,还了邱大诚的清白,惩罚了张三。
人还是要正直做人,踏实做事,不要动歪心思,否则害人不成反害己,到头来追悔莫及。世人谨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