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方红》谁创作的?是个庄稼汉

 古稀老人赵 2021-10-20

文章图片1

用最朴实的生命之呐喊,吼出了陕北大地的心声

“东方红,太阳升,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嗨哟

他是人民大救星……”


《东方红》,中国人最熟悉的旋律之一。

这首中国人家喻户晓、激昂雄浑的经典革命老歌曾激励了几代人。对于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的陕西省政协委员、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张小兵而言,这是沁入血液的记忆。在那个大多数人捧着广播听世界的年代,晨间一曲《东方红》、暮色下《国际歌》奏罢后再关上那个方匣子,这颇具仪式感的一天才算完整,“对我们那代人来说,《东方红》是最熟悉的旋律。”张小兵说。

关于《东方红》的创作起源,说法众多。有说法认为它的最初原型是一首叫做《你叫妹妹不放心》的陕北民歌,有人则认为,它其实起源于另一首流传于陕北和晋西北的民歌《芝麻油》。然而,对比这两首歌曲不难发现,歌词虽然大不相同,曲调却相差无几。

没有人说得清,这曲调诞生于何时、创作者是谁、它的第一版歌词是什么。这首曲子已经在黄土高原的山坳坳里,在黄河两岸,流传了几个世纪。晋、陕大地上的一代代后生,在贫瘠的土地上,在黄土高原的梁梁峁峁上,吊起嗓子唱着那一句句亲昵的歌词,抒发着心中的情爱喜乐。

1935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共产党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穷苦人翻身做了主人,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黄土地上的老百姓开始过上了好日子。而以信天游为代表的陕北民歌开始融入革命色彩,讴歌火热的边区生活,纷纷用歌声表达对共产党和毛主席的拥护。

1938年,音乐家安波等人为这曲小调重新填词创作了一首反映抗日内容的《骑白马》:“骑白马,挎洋枪,三哥哥吃了八路军的粮,有心回家看姑娘呼儿黑哟,打日本就顾不上”。几年之后,以《骑白马》为范本,日后唱响全中国的那首《东方红》在延安以北200多公里外的一个小县城里开始萌芽。

半个多世纪以来,佳县农民李有源、李增正两叔侄的创作故事流传已广。七八十年后,李有源的孙子李锦鹏在采访中这样描述这首歌的诞生:“1942年的一天早晨,我爷爷起身掏粪,当他走到一个山峁上时,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照到他身上,照亮了佳县古城,照亮了黄土高原,照得他身上暖洋洋的。他突然停住脚步,自言自语的说,'把毛主席比作太阳,不是最恰当吗?’因此他就即兴唱到:'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李有源是个苦水里泡大的庄稼汉,直到家乡“闹红”,他和其他穷苦人才真正翻了身做主人。因此他打心眼里感激中国共产党,感激党的领袖毛泽东。不断充实后,李有源将歌曲唱给了侄子李增正,后者在春节闹秧歌时,把这首歌唱响了整个佳县县城。翻身做主人的劳苦大众,用最朴实的生命之呐喊,吼出了陕北大地的心声:“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哪里有了共产党,哪里人民得解放……”

文章图片2

“他和人民之间有一种亲切的感情上的交流,

他好像永远生活在群众之中”

1943年冬天,边区政府在佳县县城附近组织起一支移民队,到延安一带垦荒,陕北人把这叫“走南路”,作为移民大队的副队长李增正领着乡亲们一路唱着“东方红,太阳升”南下,将这首歌传唱开来。

歌者唱得起劲,听者听得入神,文艺工作者听到后更是如获至宝。鲁艺民歌研究会收集到的《东方红》,在1945年被鲁艺组织的“挺进东北干部团”带到了沈阳,在刘炽、王大化、高阳、田方、公木的修改完善下在沈阳正式演出,一曲《东方红》天下尽知。

在张小兵看来,《东方红》以朴实的语言,唱出了人民群众对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深情。“为什么陕北群众会如此拥护共产党?这是因为共产党心中同样装着群众。”

共产党治理下的延安,与当时的中国有着太多的不同。一位作家写道:“那是一个奋发的时代,一个朝气蓬勃的年代。一个党和人民、领袖和群众同甘共苦,相濡以沫,共同创造英雄史诗的年代……”

“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张小兵认为,在半个多世纪的流传中,这首歌之所以能成为刻在国人细胞中的红色基因,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将人民的利益视作党的最高利益。

“我们党中央在陕甘宁边区局部执政的十多年的时间里,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始终为老百姓谋福利。老百姓得了实惠、得了好处,自然觉得共产党好,自然心甘情愿听党的话、跟党走。”张小兵说,“真正赢得老百姓的,就是中国共产党恪守了自己的群众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了群众,才可能一切依靠群众。”

张小兵经常给来延安学习培训的学员讲述了一个故事:1944年,毛泽东得知侯家沟有两个村庄的妇女不能生育孩子,便找来当时的中共延安市委书记张汉武询问情况并建议请中央医院去化验一下水。张汉武回答“好是好,只怕这种小事医院不愿干。”对此,毛泽东严肃指出,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人民的疾苦绝非小事!应当让医院派人去。经过化验,果然发现村里的水中有大量有害物质,影响了妇女生育,医院很快帮助群众解决了饮水问题。

张小兵说,毛泽东在陕北延安时期,虽然工作很忙,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但总要抽出时间或利用一点一滴的空闲,深入群众,与他们交往,询问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与群众建立起深厚的友情。在张思德追悼会上,毛泽东用一篇通俗易懂的演讲,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宗旨:为人民服务!

正如英籍华人女作家韩素音在《早晨的洪流:毛泽东与中国革命》一书中的评价:“他和人民之间有一种亲切的感情上的交流,他好像永远生活在群众之中。”

必将穿越时空,成为永恒的经典

建国后,《东方红》演变为响彻中华大地的经典圣歌。1949年10月1日,当毛泽东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的庄严时刻,奏响的背景音乐就是《东方红》。

进入上世纪60年代,《东方红》迎来了一个新的高潮。为纪念新中国成立15周年,由周恩来总理亲自策划和指挥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不仅以《东方红》命名,而且将这首歌改编成交响合唱曲,用于全台戏的序幕。1964年10月2日,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第一次在人民大会堂演出,成就了那个时代文艺界空前的盛举。

80多年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在延安战斗和生活了13年。在那个积贫积弱、战火纷飞的年代,延安保留住了红色中国的火种。80多年以后,这片“红色圣地”的故事又不止于历史,它也在用自身经济的发展和产业转型书写着当下和未来。张小兵告诉记者,如今,“延安苹果”“洛川苹果”已经发展成家喻户晓的品牌。苹果也成为全市覆盖面最广、从业人数最多、持续效益最好、对农民增收贡献最大的特色产业。

此外,延安充分利用当地的445处革命旧址,依托景区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配套产业。从对矿产资源的依赖,到走现代农业之路,加上红色旅游带动生态旅游发展,一个多元化发展的革命老区正在焕发新机。

走进新时代,这首诞生于黄土高原民间音乐沃土,表达人民朴素心声的歌,又通过民歌新唱等形式被演绎为多种版本。《东方红》唱出了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带领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永续奋斗的信念和决心,必将穿越时空,成为永恒的经典。


记者:王慧峰
编辑:莫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