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于无声处:京剧《初出茅庐》赏析(三)

 cxag 2021-10-20

Image

《初出茅庐》赏析(三)

      无论传统的《三顾茅庐》,还是新编的《初出茅庐》,“隆中对策”都是最重点的场次,是全剧的核心,当然也是我最为欣赏的一幕。

      大幕拉开,草堂简朴、明亮,刘备在得知诸葛亮正在茅庐午睡时,心里是又兴奋又担忧,喜的是顷刻间就要见到诸葛亮了,忧的是尚不知诸葛亮是否肯出山,“清风习习草堂进,相逢伴随心不宁,顷刻风云会,未解贤士心”,唱出了刘备忐忑不安,坐卧不稳的心态。他不但强抑制着自己内心的起伏,而且还必须制止张飞对诸葛亮的卤莽和不敬。善于细腻地表现人物的孙岳,通过唱词、眼神和其他动作,把刘备的内心传递给我们。

      随着诸葛亮神采奕奕地吟唱着“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走出来以后,剧作者充分发挥了京剧传统艺术中“对儿戏”的特点,通过三个层次,把两个人物的思想感情,如同人物写生的白描画,深刻、细腻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本来在京剧舞台上,老生和小生的“对儿戏”也并不少见,除了《群英会》以外,还有《断臂说书》、《借赵云》、《打侄上坟》等,但像《初出茅庐》的“隆中对策”这样,在短时间的一场戏里,没有其他人物在场,而是集中笔墨,让老生和小生一对一地把戏做足,通过两个人物大段的唱腔和念白,来充分渲染人物的内心世界,却是传统戏中比较水见的。

    从两人乍一见面时,那种真诚、坦荡的笑声,我们能够体会到他们彼此对对方的无限尊敬。和小说一样,首先是由刘备表示,自己是听了徐元直的推荐和司马徽的介绍,才来拜访对方的。当诸葛亮谦虚地表示自己才疏学浅时,刘备怕他以此为由不肯出山,用一段“快二六”急促地表白自己的心情,唱出“望先生苍生为念慨然下山”,语速急促、语调激昂、飞流直下、一气呵成。而诸葛亮则坦荡诚恳、不焦不躁,小生的“二六”唱腔,虽在语音上降低,语速上放缓,但却明确表态“亮只求祸福同心、图报知遇、追随将军”。此言一出,使刘备在期盼和惊喜之中,终于把悬着的心放下来了,于是在刘备的“西皮导板”转“快板”的唱段中,这场戏进入了第二个层次。

       剧作者安排在两个入谈得正知心的时候,诸葛亮的几位朋友加入进来了。于是在这个层面上,一方面是刘备的感动和惊喜,另一方面则是孟公威、崔州平、石广元三人的迷茫困惑,两种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连刘备也不能否认,眼下的世界和未来的形势,是让人担忧的,剧作者象剥竹笋一样,采用了层层递进的方法,把戏的情节,戏的主题,一步一步,推向深入。

       在诸葛亮展开多年苦心绘成的“天下大势图”之后,这场戏进入了第三层次,发展到了高潮。通过小生大段的念白和第二段“二六”唱腔,我们看到了诸葛亮那种高瞻远瞩、经天纬地的雄才大略,他把刘备目前的处境和未来的目标、任务描绘得一清二楚,再次展示了诸葛亮的胸襟和抱负。剧作者所选择的情节和所叙述的内容,与小说《三国演义》没有半点不同,绝对没有比小说更对诸葛亮和刘备进行拔高。因为小说的描写已经是十分精彩了,完全没有另起炉灶的必要。它让我认识到,新编戏尊重原著,其实是成功的保证。当我们听戏听到这一场,就会坚信,刘备和诸葛亮在日后长期的军事生涯中,必定是风雨同舟,肝胆相照,患难与共。至此“隆中对策”才完成了它的全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