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鲁旭 | 圆梦剑门关

 时光捡漏 2021-10-20


『时光捡漏』您生活的笔记本

第一次知道有“剑门关”这个地方,是在古诗中。李白说:“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陆游说:“剑门天设险,北乡控函秦”。

我最喜欢的还是陆游那首“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那时的我正值志学之年,正所谓“少年不知愁滋味”,只觉得这首诗好,却对诗人的心境漠不关心,只记住了“剑门”这个地方,想着长大后一定要去看看。

这一“长大”竟然用了半个世纪还多。

说用了半个世纪也对也不对,因为中途有一次途经剑门关,只是没有近距离接触。

在西元两千年之前,西府人想要去四川,一定要经过剑门关。宝成铁路修通之后,虽然不再用脚走了,火车还是要从剑门关经过。七十年代坐火车去四川出差,我从《列车时刻表》上看到要经过剑门关车站,心中不免有点激动。火车进山以后,我就站到了过道里的车窗前,不换眼地盯着窗外。

火车路基本上沿着古蜀道走。对面的山头上,栈道那断断续续的遗存清晰可见,也令我神往。看着那悬在半空中木排一样的栈道,我想象着蜀汉的士兵推着木牛流马,正在艰难前行。火车在山里绕来绕去,一忽儿离栈道近了,一忽儿又转到了远处。呀,这次直冲着栈道前进,我高兴得差点叫起来。谁知火车一个转身,立即背道而驰,从此告别了栈道!于是,我又重新关注剑门关。列车员进来报站,火车已经到了广元,剑门关早已被火车甩在身后了。

这一次错过是真的错过了。不久之后,陕西到四川的路越来越多,一条比一条好走。从大散关到剑门关这条蜀道,几乎被封存起来,将美好留在了文学作品里。“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成了只对我这个想登剑门关的人说的了。最初想去剑门关的时候,限于各方面的客观原因不能成行。近些年是因为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伴儿而踯躅,再后来是自己有了一把年纪,不敢再有这个奢望,也不好意思说出口了。

其实,人只要有梦想,总会有实现的机会,就看你能不能抓住这个机会。国庆前两天,险峰老弟突然问我:“我们要到青木川去,你想不想去?”我知道青木川在汉中,距离剑门关很近。虽然不能直接去剑门,但总可以近距离体会一下剑门关的氛围。于是,我毫不迟疑地说:“去!只要你们愿意带。”这一回轮到险峰迟疑了。然而,我说得很坚决,他不好推辞,只好答应。国庆节当天一大早,我们和朝阳一同起程。

三天的行程,我早已忘了去过的其他地方。他们太相似了,一样富丽堂皇,一样气势恢弘,古典的建筑混杂着现代元素。我还是记住了剑门关,因为它“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不管怎么包装,剑门关还是不改本性,依旧那么峥嵘而崔嵬,稳稳地守着山口。只是现代人已经不再从这里入川,别说一夫当关,就是万夫当关,也阻挡不了入川的洪流。人们到这里来,只是想体验一下古人入川的艰辛。“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青天不可上,岂敢下四川。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话在七八十年前还可以说,今天已经成为过往。在走出四川之前,我碰到了一位文友,她说是当天从凤翔出发,到这里玩一天,晚上返回凤翔。我吃惊了,惊奇于如今交通之便捷。如果李白在场,他还会“问君西游何时还”么?还会“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么? 

我忽然感慨起来!

END
版权归“时光捡漏”所有

作者简介

鲁旭陕西凤翔县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陕西省民俗学会理事,凤翔县作协主席。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风流街》、《下乡纪事》等小说作品,《二娃审案》等戏剧作品,《凤翔民俗》(上下卷)等。


精彩回顾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联系授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