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00亿收购案多国反对,英伟达计划或成泡影,这下华为可以放心了

 数码科技大爆炸 2021-10-21

在移动芯片终端架构中,ARM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和X86所在的PC端领域,几乎统领了全球芯片架构市场。市面上主流的手机芯片都是采用ARM架构设计,苹果、华为、联发科、高通等巨头也都是英国ARM公司的客户。

可是如此重要的ARM公司,却正在被英伟达收购。然而这笔交易案却遭到多国的反对,这下华为可以放心了?英伟达为何执意收购ARM呢?

英伟达收购ARM遭多国反对

在一些人看来,芯片产业最上游的部分应该是芯片设计,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芯片设计之上还有架构市场。

各大芯片设计公司在设计芯片时,必须要有基础架构的支撑,否则将无法展开芯片设计工作。就好比一栋大楼的建设需要有牢固的框架,地基,而架构就是这些支撑条件。不管大楼建设得再精美,也脱离不了框架。

华为、苹果、联发科、高通、紫光展锐、三星等等能说得上来的芯片设计公司,都选择了ARM架构提供的芯片设计框架。基于ARM架构,设计出芯片电路图,再流向芯片制造业,最终制成一颗颗芯片流向市场。

所以这一切的源头都可以追溯到ARM架构。可是美国英伟达公司却试图将芯片设计的源头掌握在手中,一旦被英伟达成功掌控,下游的人还能不能受益就得他说了算。

受影响的不仅仅是下游芯片设计厂商,还有对整个半导体行业发展的局势,如果局势被随意操弄,对很多国家半导体芯片设计行业都是不利的。更重要的是,与英伟达存在竞争关系的巨头们,将失去行业主动权,将时刻担忧英伟达是否会利用ARM架构授权对其不利。

虽然英伟达出资400亿美元,欲促成这笔半导体史上最大交易案的完成,但很显然,除了交易的双方,没有人希望这笔收购案能顺利达成。

这笔交易需要多国监管的批准,而不是交易双方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就能达成的。基于ARM的重要性和当下的半导体市场背景,英伟达400亿美元收购ARM交易案遭多国反对。

需要知道的是,400亿美元收购ARM,需要四国监管的审批,包括欧盟、英国、美国、中国。可是在这四国监管部门中,都没有表露出英伟达有望收购成功的迹象。其中欧盟方面已经展开了全面调查,英国反垄断部门也对交易进行了全面调查,并试图阻止交易的进行。

别说全部了,只要有一方不同意,都将导致交易的失败。英伟达不可能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改变所有监管部门的态度。所以基本上可以确认,英伟达收购ARM最终会走向失败。

华为可以放心了?

英伟达收购计划或成泡影,从去年9月份开启了这笔收购案,到现今已经过去了一年多的时间。可是期间并没有乐观的消息,反对的声音倒是此起彼伏。

比如高通态度坚决,表示如果ARM被收购,那么ARM架构将不再下一代芯片设计的蓝图中。还有中国院士倪光南也表露对反对态度,希望阻止交易的进行。

如今收购案遭到多国反对,这下华为可以放心了?恐怕是的。

对于收购ARM,受益的或许只有英伟达一家公司,其余的芯片设计厂商都有可能陷入被动局面。华为芯片原本的处境就一言难尽,如果再失去ARM架构授权,芯片设计业务也会面临诸多变数。

好在这笔交易失败的概率非常大,华为不用担心因ARM被收购,导致将来无法获得更先进的架构授权。华为拥有不输给苹果,高通的芯片设计水准,更是全球领先的芯片设计公司。虽然芯片无法下线,但芯片业务却持续进行。

华为多次表态,不会放弃对海思半导体的投资,会继续支持海思做研发工作。只要养得起,就会一直养下去。

英伟达为何执意收购ARM?

问题回到英伟达身上,这家美国公司也是世界领先图像处理器巨头,在半导体GPU芯片领域独当一面。可是英伟达为何执意收购ARM呢?按理说英伟达可以毫无阻碍地使用ARM架构,有牛奶喝为什么要买奶牛呢?其实英伟达这么做是有原因的。

第一:英伟达需要ARM发展数据中心业务。

ARM公司在数据中心计算芯片领域有不俗的实力,而英伟达对应的数据中心业务营收大幅增长。如果能收购ARM,可以为英伟达带来更大的产业突破。这是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英伟达肯定十分感兴趣。

第二:英伟达可以通过ARM转向移动智能手机赛道。

一直以来,英伟达都是PC端桌面级的GPU霸主,但是在智能手机领域的GPU芯片中,缺乏竞争优势。如果有了ARM的支持,在移动端GPU领域英伟达也能大展宏图。

总结

英伟达收购ARM满怀信心,但现实会给英伟达残酷的答案。最终的结局未必能如英伟达所愿,与其寄托全部的希望,还不如想想在收购失败之后,应该做好怎样的心理准备,这才是实际。

你认为英伟达收购ARM会成功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