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人轶事:从下岗工人到著名摄影家】

 新用户4333Ylrq 2021-10-21

       梁达明的名字,有些神奇了。因为他获的大奖太多,以至于评委们看到他的名字,都要微微皱起眉头,是呀,不能总是一枝独秀呀。在“中国焦作山水国际摄影节”上,梁达明以“申衣”的笔名报名参赛。结果,他的作品《焦作新貌》获特等奖。正当评委们为发现“申衣”这个新秀而兴奋的时候,梁达明走上了领奖台。又是你。评委们笑了

     同志们做梦也没想到,身边藏着一个大摄影家的苗子

      梁达明,1960年出生在沈阳。那年月,照相机是奢侈品。武汉一位著名摄影记者说,他20岁时才摸到相机。中央电视台《瞬间世界》的主持人在2001年10月19日的专访节目里,问梁达明,你第一次看到相机是什么时候?梁达明说,生下来就看到了,因为我父亲是搞摄影的。梁达明的父亲梁枫,是我国著名的军事摄影记者。家里没有别的,照相机还是有几架。但梁达明小时对照相机没有什么感觉,认为不过是一种平常的物件。父亲呢,也没有让他做摄影家的意思。

      就这样,梁达明和那个时代的青年人一样,下乡、当兵。一切好像都与摄影没什么关系,摄影家的基因正在他的身上睡大觉。他那时练书法写电影剧本,也写小说,小说还发表过,可就是没有打摄影的主意。那时,他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切其实都是为他的摄影在练童子功。这个状态大约持续了近十年。

       1981年,梁达明从部队复员,被分配到照相馆。他笑了,看来自己与摄影有种天然的联系。这样,他就从拍人像布三角光开始,向师傅一点一点地学。学了一段时间,他觉得不行,这样学下去,顶多也就是个照相师傅。他要向高一级的层次发展。于是,他决定到鲁迅美术学院学习。1985年,他如愿以偿考入“鲁美”,在那里停薪留职学习两年。毕业后,他回到原单位给儿童摄影部卖小食品。后来,又去做相框。整整四年的时间,他在单位里没有摸着相机,也不敢问师傅,只是站在旁边,一眼不落地看。但在“鲁美”培养出来的艺术感觉,让他的双手发痒。下了班,他回到家里,用父亲的老式“卓尔基”相机拍照,拍风光,也拍自己的女儿。

       梁达明的女儿美丽可爱,一双大眼睛透出十足的天真与聪慧。1990年,北京举办全国儿童摄影大赛,他为女儿拍了一张黑白人像。孩子头戴凉帽,身着背带裤,双手插在兜里,双眼出神地看着前方,后面的墙上斜挂着一个画夹。梁达明把这幅作品取名为《我的未来》,并寄给大赛组委会。结果,他得了金牌奖。中央电视台把消息公布出来后,照相馆的老经理马上找到他,握着他的手说:金牌全国就俩,一个彩色,一个黑白。说罢,当即决定调梁达明去做摄影师。同志们大都是摄影行家,梁达明的获奖让他们感到了震惊。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个卖小食品做相框的勤杂工,竟会是个大摄影家的苗子。有好奇的人问他成功的奥秘,他只笑说,女儿是我的福星。他没有告诉人家,在这之前,他的《山路》、《春雨》已经得了省和国家的大奖。

      一年后,即1991年,在全国第七届人像影展中,梁达明一人包揽了金、银、铜三块奖牌。又过一年,在1992年全国首届婚纱摄影大赛中,他又拿了金牌。经理乐极了,不但给他报销了读大学时的3500元学费,还奖励了他一套两居室。这一年,他被评为中国十大青年摄影家。那天晚上,他正在暗房里工作,妻子说有电话,爸爸打来的,他吓了一跳,因为父亲从来不给他打电话。父亲问,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了吗?他说没有。一向严肃的父亲笑了,说,傻小子,你成才了。他们说你是中国十大青年摄影家。  

        下岗了,上街卖著作,坚守高雅艺术的阵地

      1994年,梁达明工作的那家照相馆要下岗一批人。领导对他说,你回家吧。从此,他成了自由人。

       梁达明下岗的消息刚一传出,沈城各大影楼的老板纷纷涌了上来。他们要高薪聘他去做摄影师。梁达明说,等等,让我看看你们的作品。结果,他暗中考察了几家之后,大失所望,片子拍的太浅了,只讲化妆和灯光,根本不顾人的精神风貌,拍的人像千人一面。他对热心的雇主们说,我不能去。因为我不拍流行的片子。

       不去影楼打工吃什么呢?家里有老婆孩子呀。他对老婆说:不要怕,只要我活着,我本身就是钱。恰好这时,《梁达明人像作品集》问世。出版社的人说,梁达明,你如果愿意,可以拿一些书上街卖,这里面还是有一些利润的。梁达明认为这是一个解决生计问题的路。于是,他背着自己的书上街了。书往马路牙子上一放,梁达明就开始叫卖自己的高雅艺术。然而实在是太高雅了,读者翻开他的书,看了几页,大都摇摇头走开了。一个小青年走了几步又回来了,梁达明以为他要掏钱呢,不料,他是回来贬损梁达明的:现在都时兴看光着的,谁稀罕你这玩艺儿。你这算啥玩艺?什么都不算。梁达明说,小伙子,你算说对了,我这玩艺儿真不是给你看的。结果,练摊的第一天,是零收入。可是,他并不灰心,第二天接着来。他相信自己的作品。不知道是谁把梁达明上街练摊的消息传到了美术学院,大学生们纷纷跑来买他的书,并要求他签名。这样,一周下来,梁达明竟有了上万元的收入。这就解决了家里几个月的生活费用。以后他又编辑出版了《黑白人像》、《人像工作室》、《梁达明金、银、铜获奖作品》等书,投入市场后,深受广大摄影爱好者的欢迎。这样,生活不但没有了问题,创作也可以向前进行了。

       有了钱,梁达明背着照相机四处采风。走着走着,他在沈阳郊外的树林里发现了一个身披红纱的女子。熹微的晨光里,万绿丛中,一团红色逶迤于地,女子缓缓地走着,又真实又虚幻。梁达明激动地按了快门。他为这幅作品取名为《飘逸》,结果,他拿了全国摄影大赛金牌。

       在“2002年中国焦作山水国际摄影节”上,梁达明作为特邀嘉宾可免费参赛。但他为了与来自全国五百多名参赛影友公平竞争,以笔名“申衣”规规矩矩注册登记,交上380元参赛费,拿到了一个标准正规的参赛证。评选结束后,评委会负责人打电话给梁达明,询问:辽宁的申衣是谁,来没来?他说我就是。对方很惊讶。梁达明接着说:这个笔名我已用了三年,还获过大奖呢。比如,《行将消失的风景》获第十三届尼康杯全国摄影大赛金奖;《黑白衣》获伊尔福杯全国黑白摄影大赛银奖。我这次用这个笔名投了7幅作品。对方一笑,说:我知道了。第二天发奖大会,主持人念获奖者名单时,竟一连念了六次“梁达明”,从入选到优秀奖到特等奖,会场沸腾,人们把鲜花投向梁达明,中央电视台的摄影镜头对准了他。当中外评委纷纷向梁达明表示祝贺的时候,他说,我用笔名参赛还能获大奖,说明各位专家评委真是公正。一个外国专家评委说:你的技术功力和艺术水平迷倒了我。

       除了采风,他还不忘到艺术殿堂里充电。他常常一个人到电影院去看经典影片,以此来丰富艺术感觉。比如,看《苔丝》,他注意它的基调和构图。而张艺谋的电影给他在色彩、用光上以启示。有时发现了好的镜头,他摸着黑记在本子上。同时,他还坚持读小说,看芭蕾舞,听交响乐。下岗以来,他先后在国内外各大摄影报刊发表作品数千幅。1998年,他的作品《人像》获第八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国际摄联金牌奖。这幅作品与获三十四届国际摄影沙龙银章奖的《默默》、入选第三届西班牙双年展的《肖像》、入选菲律宾国际摄影展的《母与子》、《长城》、《思绪》,把梁达明推上了国际摄影界。 

       俄罗斯功勋老画家说:孩子,你的作品离上帝很近

      2000年6月,俄罗斯一家历史博物馆展览中心邀请梁达明去举办个人摄影作品展,时间是一个月。展览期间,梁达明的作品受到了俄罗斯观众的热烈欢迎。

      在布展的时候,一个老人引起了他的注意。还是眼睛。梁达明总是被富有个性的眼睛吸引。老人眼睛主要是和善,阳光一样的暖。他注视着老人。老人转过脸来,两位艺术家的目光交流在一起。博物馆的副馆长马上过来给他介绍,说这是馆长,著名的俄罗斯功勋画家,85岁了。接着又向老人介绍了梁达明,说这是从中国请来的摄影艺术家。老人的眼里立即闪出迷人光辉,他说,孩子,你的作品我刚才看了,离上帝很近。你在欧洲也是一流的。说罢,他拉着梁达明的手走进他个人的画室,请梁达明提意见。梁达明哪里有意见可提,人家是大师呀,在一幅幅巨作前面,他只有震颤。老人告诉他,50年代他曾在中国东北、北京搞画展做写生。老人说,他非常热爱中国。梁达明始终注视大画家的眼睛。终于,他开口了,说,我给您拍张照片吧。老人笑了。于是,他用玛米亚645相机给老画家拍了一组环境现场光人像。风格是古典的,像是欧洲油画,可是又带有中国艺术的空灵意境。洗印出来后,老画家非常喜欢。

       一个名叫安德列维奇的十岁儿童跑进了他的镜头。孩子的父亲是梁达明的朋友。影展期间,孩子正好放暑假。小安德列维奇喜欢梁达明的作品,要求和他住在一个房间。于是,一个月当中,两人吃住在一起。梁达明发现这个孩子天真至极。清早起来,跑到林子里和小鸟说话,午间,趴在草地上,捧起雏菊的小脸轻轻地闻着,一朵朵地闻。晚上,没完没了地给梁达明讲俄罗斯童话。他的心水晶一样透明,一点都市气也没有。有一天,他们一起去了贝加尔湖,两人在船上有说有笑,小安德列维奇一边吃着梁达明从中国给他带去的芒果,一边比划着,模仿梁达明拍照的姿势。那神态,简直美极了。梁达明不失时机地按动了快门。老画家看到这幅照片说:天使,你拍的天使。我没有说错,你真的离上帝很近。

  俄罗斯之行,梁达明传播了中国的摄影艺术。同时,他的艺术底色上,又吸收了俄罗斯纯美的染料。那个老人、那个孩子,像晴朗的天空一样。他后来这样说,回国后,他拍摄的《老人》与《儿童》在《人像摄影》上发表,又引起同行的一片赞叹。责任编辑特地让他在“创作空间”栏目里谈体会,他说,美丽的俄罗斯、美丽的老人、美丽的孩子,给了我美丽的作品。  

   二百多次获大奖,下岗工人成了走遍全国的“流动教授”

       梁达明是勤于学习的人。曾有人说,梁达明只会艺术摄影,不会新闻摄影。他听了一笑,很快,他就去新华社学习新闻摄影。朋友说,何必呢,你的主打本来就是艺术摄影。为了一句闲话,浪费那么多时间。他说,我不是为那一句话,我应该全面学习,各类照片都要拍。摄影本身的面就已经很窄了,如果再划分,那就更窄了。而且,各类之间可以互相促进提高,开阔思路。20天的学习结束后,他的一组新闻照片获新闻摄影奖日常生活类金奖。

       迄今为止,梁达明已获省市以上摄影大奖二百多次。他成了中国摄影界的知名人士。著名摄影评论家韩子善在看了《梁达明集锦摄影作品集》后,评论说:梁达明是我国著名的摄影艺术家,他像上帝一样创造,像奴隶一样劳动。老先生说完这些话,欣然为书中的十幅作品赋诗,以表达对这位新生艺术家的喜爱之情。这样,梁达明的名字就越叫越大。名气大,邀请他讲课的人就越来越多。近年来,梁达明经常往来穿梭于祖国各地的摄影家协会和美术学院之间,应邀为那里的会员、学生讲课。最忙的时候,课程都安排不开。常常是这边刚下飞机,那边的电话就打了进来。同行们称他为“流动教授”。梁达明自己说,我哪个学校的也不是,但我哪个学校都可以去。他在课堂上提出的三个境界,学习技术,启发思维,开智开慧,引起了共鸣。现在,他积累了丰富的讲课经验,提取其精华,就成了学术论文《风格形成的内在因素与人像摄影师的主体意识》,投给第四届全国人像摄影理论年会,竟被评为优秀论文。

       对讲课的事,梁达明说,我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因为在交流中我得到提高。

      (本文作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关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