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侯长青:别人家的孩子

 故人旧事2020 2021-10-21

别人家的孩子

/侯长青
不知道这句话的出处,是哪个舅子说的,至少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就像吐痰,随口一吐,就开始“谆谆教诲”自己的孩子:你看你看,隔壁家老王的孩子,还有老张的娃娃,你啷个不学学他们哦……
在当下,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比比皆是。究其因,可能是受到“望子成龙”的“流毒”鼓动,从而不顾孩子的感受,把自己没有完成的愿望,一股脑儿地转嫁给了孩子。
我也成长为一名家长多年,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还真没有去羡慕“别人家孩子”的一念。直到这个庚子年的春天,易平一家人从迪拜归来时,从他游记里感受到,“别人家的孩子”是可以优秀到令人羡慕嫉妒的。
“易医生,来拿快递。”
几乎每天下午两点左右,快递小哥都在小区楼下喊。有时候是顺丰,有时候是邮政,有时候是申通,不管是哪家快递公司,送这个小区的小哥都已经认识了易医生,三年多下来,他们从最开始怀疑易医生国外有亲戚或者是子女,后来逐渐了解到是他在北京工作的女儿给父母“买全球”,也就只剩下瞪着眼睛,嘴巴惊讶成O型的表情。久而久之,他们就习惯性地问:“这次又是从哪个国家寄来的好吃的嘛?”
我也问了小哥同样的问题。他说:快递最多的是食物,尤以水果为多,都是一些国家的知名水果,如新西兰的车尼子,伊朗的葡萄,伊拉克的枣子,巴西的石榴,松籽,法国的松露等,当然还有海鲜、肉制品、乳制品以及名贵药材、补品等等。新冠疫情期间,还寄有蔬菜大米面条、面粉、各种饼干、罐头、消毒剂、防护手套、N95口罩等等,太多了,吃不完,用不完,在与邻居们分享时,快乐就在他们羡慕的目光里闪烁。
这还只是日常生活的兴奋。
三年前,从未想过要到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西班牙、新西兰、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等20多个国家去旅游的易平,没用自己家里一分钱,被女儿一次次安排行程,一次次陪同出国旅游。置身在那些只有在书上电视上看到过的景区景点里,从不喝酒的易平,对那种喝酒之人微醺时的状态,有了切身感受。那种纯粹的愉悦由内而外,溢满在迪拜的沙滩。

女儿见此,不顾父亲的满头白发,不依不饶地爬在父亲背上,憨憨地快乐着父亲的快乐,感受着父亲的力量。妈妈一脸慈爱,拿出手机,为这对父女留下了这张珍贵照片。
如果有父亲看到这点文字时,请不要嫉妒,尽管说的是易平家的孩子,但我们分享到了他的深度愉悦。然后四十五度地羡慕,科学证明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有益身心健康。
如果有父亲抽烟的,就需要用深呼吸来平静下自己的情绪了。就在这个新冠疫情期间,考虑到父亲在家隔离不能外出,女儿“投其所好”,就快递了几条香烟。父亲过生日时,礼物也是几条短支1916黄鹤楼,把她老头喜欢的像个小孩一样。在我们视频通话中,更“可恶”的是,他还在不停地“炫耀”,我也只好拿出玉溪跟他晃悠,还振振有词地说:不管什么牌子,本质上都是香烟。
我知道这是“酸葡萄理论”。因为我那读大学的女儿,暂时还要我来给她买香烟。
就带父母出国旅游、给老头快递香烟等事,我与这位“别人家的孩子”短信进行了交流。她说:“吸烟有害。我也讨厌他吸烟。他经常给我灌输,长寿秘诀就是过着习惯的生活,吸烟几十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了。也戒过,很痛苦。可是他抽烟的时候非常愉快,既然他体检的时候身体没问题,那就让他继续愉快下去吧。”
“你觉得他说的有道理?”
“肯定没道理。但是他都67岁了,按照他开心的方式生活最重要。如果让他大逆转,他肯定会很不习惯,情绪也会抗拒。这个状态,不是我当女儿愿意看到的结果。”
“如何做好为人子女?”
“成年前我是他们甜蜜的负担;成年后,我是他们坚强的依靠。”
“带父母旅行,是你孝顺的那一念?”
“有人说,你一念孝顺,供养一次父母,哪怕一丁点东西,这样的福德就超过供养一百位高僧百千万亿年。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已经供养爸妈好多次了。既然福德这么强大,那我就继续供养吧,哈哈。”
本来还有一些关于孝和顺的交流,就不在这里拉长字数了。因为她用行动诠释了孝顺的真意。
时下有钱的子女不多,拼爹的不少;有点钱的子女,很多时候就是给父母一点钱了事。又出钱出时间陪父母的不多,不要说游世界,那就更少了。特别是给老头快递香烟一事上,她妥协了自己,顺意了父亲。为一位勘破我执,释然自己,深刻理解到“顺”的女孩,此时,应该有半个小时的掌声,为这个“别人家的孩子”响起!
生活没有无缘无故之事,都有因果循环之法门。
在电脑前,静静地抽完一支烟,要想进一步究竟这位“别人家的孩子”孝顺之果,可能很多层面源于她父母之因。
认识易平30多年,因为他不嫌穷。我是农民的儿子,他是干部的后代;他出生在县委大院,我在巫峡跳石降生。我们的经历,不仅仅只是城乡环境的差别,更是视野职业学识上的鸿沟。没有工作上的交集,只有在不断聊天里,他的形象逐渐在我脑海里生动起来。
只有真善美的生动,才不会被时间湮没。


作者近照及简介:

侯长青,1980年生,汉族,重庆巫山人。中共党员。曾任《三峡都市报社·三峡之子》采访部主任。在派驻巫山工作期间,16次深入下庒村采访报道,将下庒精神宣传成为重庆典型。《移民在路上》等文章在市区报刊发表。成功策划了彰显库区青年创业精神的“三百工程”,收到良好反响,荣记万州区三等功,获第三届“重庆十佳新闻工作者”称号。现任《今日万州》杂志主编,三峡资深媒体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