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情满中秋 喜迎国庆》特别推荐当代艺术家——徐旭油画

 泊木沐 2021-10-21

徐旭浙江绍兴诸暨人,诸暨市油画协会名誉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师范大学历史系文博专业毕业,中央美术学院首届油画材料艺术研究生课程班毕业,国家博物馆系列美术考古研究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考古学会会员,江苏省博物馆学会会员,中国汉画艺术发展研究院长,中国乡协孔孟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暨中国汉画儒道艺术研究院院长,一带一路国际文明论坛专员(聘期五年),中国孔子美术馆美教中心客座教授,清华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长期从事油画创作,美术考古与美术教育工作。作品曾在中国美术馆,北京798艺术区等多处展出,作品先后在保利、翰海等大公司拍卖,其作品被广州、深圳、香港、美国、丹麦、西班牙、北京、上海等画廊与艺术收藏机构、大的银行金融机构购买收藏。

《作品欣赏》

观徐旭《铸魂中国青铜》小油画有感

文/邹厚本(中国著名考古学大家,中国青铜史研究专家。)

中国青铜铸造历史悠久从考古发掘发现至少要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早期青铜器以距今四千多年的内蒙古赤峰夏家店下层发现的青铜器为例主要为青铜工具刀及小件饰品,经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公元前2000一1500年)中国青铜器从小件生活用具到大国祭祀礼器重器,青铜铸造所呈现的美术美饰现象从简到繁美轮美奂成为我们这个民族辉煌时代的象征,青铜美术美饰也成为中国美术考古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从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这是从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象征,如果没有中国古代青铜时代就没有中国文明的进程,也就是说,世界文明艺术史也将缺少最重要最辉煌一个篇章。怎么样能够突显出中国青铜艺术的世界唯一性,徐旭寻根究底以一种使命感挖掘中国青铜艺术灵魂所在,多年来深入青铜世界致炫于中国青铜研究,他拜师学艺,上下求索,冥思苦想寻求中华青铜符号精神传承,铸造三维青铜空间世界。从新油画的艺术表现方式来描绘和展示传统与非传统之间穿越时空的比较与对话,无论三星堆青铜中的神性到宝鸡青铜厚重艺术雄性,还是秦皇汉武青铜车骑展示拓疆域展霸气,讲好中国的故事,塑造出中国青铜灵魂成为自我历史责任所在。

我与小徐的师生关系,缘起1988年江苏省考古绘图训练班 当时我主讲《中国青铜考古与鉴别》印象中他是听课时做课堂笔记最认真突出的一位学员。

在实习器物绘图训练中他抓住青铜器的主要纹饰,用生动的线条表现出最能打动感人的器物图饰来,这也缘于他曾是专业美术院校毕业所故。他所绘制的文物图有着深厚地绘画功底与物体塑造准确写实造型能力的显现。 徐旭画的我院《东汉错银铜牛灯》器物绘图应该是学员中画的最好的。

青铜器纹饰艺术是中国艺术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中国历史学、艺术学、人类学、考古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与组成部分。徐旭多年来透过青铜纹饰研究来获取先民的生活方式、民间习俗、社会文化、宗教信仰,神坛图腾崇拜心态的信息。他从考古器物绘图的原真性机械制图式的标准性转换到中国《青铜油画》艺术创作。历经坎坷与孤独,徐旭禅修自我,从青铜器中的底纹、装饰纹、主诉纹上纵横比较对照研究表现出更加艺术性的功夫线条,将没有语言功能的青铜器赋值了话语权。

他所创造青铜小油画的古色古景即以其中奥妙就是借以三晋大地陕北黄土高原为背景以苍凉悲壮的情调诉说着中华民族曾有的那段精华制造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往往是用来让王室贵族作为宴享和放在宗庙祭祀祖先的礼器。青铜礼器不是一般人可以拥有的,作为一种权利和地位的象征,一种记事耀功的礼器而流传于世。

徐旭青铜小油画以正能量的艺术格律传导着中国青铜仁义礼智信特有的美品信息,他思索着如何将中国青铜铸造近四千多年中沉淀具有世界上独一无二厚重的历史、文化、艺术、观赏价值解读出来,向国内外传导,怎么样挖掘这座宝库成为萦绕美术考古学者徐旭研究的方向问题。社会科学中的美术学与考古学在二十一世纪交叉形成了美术考古学,美术考古学科的出现是物质运动形成相互转化的反映,它们越来越深刻地展示出自然界的动态与美化的过程。由于西方在幼教时期的美术教育有很强的写实性,对表现的物体的立体感的素描有着天然的融合。为此西方考古学中考古人员对墓葬中建筑与所出土的器物既有结构性的透视,又有三维的写实描绘的要求,不太成为他们的技术障碍,美术考古就与他们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的传统美术中大部分的技法都是写意状态,而从事的考古人员很少来自有写实绘图基础的学者或学生。为此考古绘图的机械的制图的方法成为没有任何绘画基础的考古人员首选的一种考古绘画的方式。

徐旭在考古工作岗位上多年参与许多大型汉墓的发掘与考古绘图工作,在发掘报告的绘图中他严格按照报告要求绘图格律求真求实原真性绘制以求达到考古科研的技术要求。

在自己的美术考古领域内求新求变有意识的将美术考古的艺术性与社会科学考古专业性交叉粘合一起,把考古绘图枯燥刻板的一种技术线条变得生动,用线条律动之间的关系穿越出更灵动有了生命的迹象的图像来。

徐旭告诉我:他的一次重大机遇找到了打开青铜绘画创作之门的"金钥匙”那就是一次与我北大校友考古系的学长阎孝慈(北京大学1951届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生)江苏省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阎孝慈教授带着徐旭一道去河南安阳殷墟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实地学习,在实习的过程中徐旭解决了多年困扰中国青铜如何再塑造的问题。

安阳工作站工作人员的一句话深深地打动了他:好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就是让更多的考古成果惠及人民大众同时也要通过文物的考古发现和考古成果转换一种爱国的能量。至此徐旭不但从安阳殷商众多青铜文物中寻觅到了最有文化艺术价值的创作信息,同时经过他的不断探索也从故宫博物院、国博、上博、南博、河南博物馆、陕西博物馆等藏有大量的中国青铜器精品中探寻研究发现中国商周时代青铜器从贵族化、礼器化到生活实用器的演化过程与器物上反映的美术考古资源,他从青铜器的重器精品中淘洗采集了大量文化艺术历史信息浓缩在自已的《中国青铜100号》油画系列作品创作中去。

徐旭这个学生是个非常注重师生感情的多年来他与南博中国资深考古绘图研究员黎忠义,还有古器物绘画专家钱锋多有交往,几十年来我们交往过程中通过考古事业的链接不断加深了师生情谊如在《中国汉画像石研讨会》。

类似的美术考古学术交流活动中,2020年春节他专程到南博来看望我,我们深入地交谈过,此时我发现他已成为一位成熟的美术考古跨界学者。

当今考古工作越来越被媒体所关注,随着《考古中国》的理念,与文化自信观念深入人心,像徐旭这样把自己的几十年美术考古知识用油画语言诠释出来的学者恰逢其时,上海浦发银行总部接待大厅里悬挂的一幅中国青铜油画作品《簋》为徐旭2006年创作。中国五大拍卖公司翰海2019年所拍卖的《中国青铜100号作品纹饰壶》竞是他2008年创作的时间跨度十一年。好的器物好的作品都需要有一个沉淀周期,中国青铜沉睡千年,被徐旭用油画创意的方式唤醒,不能不说是件好事。

当我询问他今后如何创作中国青铜油时,他谈出了自己的今后想法:准备从夏商周,秦汉时代的代表性的青铜器中提炼出一百件可塑性较强青铜精品与中国远古地貌融创在一起,画出自己心怡的小油画。同时他向我透露出最大的心愿再有创作空间与条件的情况下,画出一张多年孕育梦想的《九鼎之光》大幅青铜油画。面对小徐的侃侃而谈,我提示他:"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靠你个人的力量完成如此弘大的艺术工程,前面的道路非常艰难荆棘。当我看着他踌躇满志的情态,我希望也相信他在今后的中国青铜油画的创作中画出中国青铜筋骨中国青铜的神魂,让世界更加了解我们青铜时代的辉煌。更期待他的《九鼎之光》宏篇巨制的早日完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