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腿瘦的人都是怎么走路的?

 一身一事 2021-10-21

各位小伙伴们好,文章开始前,先跟大家说句悄悄话:


走路是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会参与,且做的最多的动作之一。从出生到年迈,从阑珊学步到步路蹒跚,它会伴随我们一生。它体现着人体肌动学最简便、且协调和高效的行为模式。它的效率是依赖于我们身体关节的灵活性及周围肌肉在时间与强度上的自由选择。

此时正在屏幕前看这篇文章的妹子是不是在某个曾经也会有这样的感慨:我没怎么练过腿呀,为什么腿部肌肉会那么大?在某些情况下还会显得那么突兀呢

其实没练过腿跟腿部肌肉肥大完全是两回事,有些人的腿部肌肉肥大并不一定见的它会有多么大力量,它只是单纯为了配合你自身不良腿型和错误动作而日积月累的自然形成而已。

因为的确腿型不良的人在无意识下不受控制的步态是会让腿子越来越难看的。既然我们可以在走路的过程中变弯,也必然可以在走路过程中将它改直。毕竟腿型只是关节排列和肌肉受力大小的症状表现,而走路姿势和发力习惯才是影响腿型曲线的关键。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专业模特是怎么走路的

从图片上可以看出,它们在行走过程过程中“”会左右摆的很厉害。

肯定有人会说:

这扭屁股我也会


但咱们仔细看就会发现你扭屁股只是单纯扭屁股,而人家看似扭屁股的动作实则是纵向的上下垂落骨盆

因为不管她们的台步形态和步幅多么的夸张,她们的两条腿始终不会离开自己的身体中线。

大家也可以在网上看看别的模特走的台步是否跟这一样。包括她们日常出街的抓拍,身体各区块化基本都是围绕这个身体中线做垂落摆动。

而这如果没有积年累月的练习是很难走成这样的,大家伙可以试试看。

再看看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怎么走路的。

看了上面的图片是不是似曾相识。

事实上,当我们在参与下肢活动中有膝关节外翻(膝关节内扣)角度增加时,那么此时的膝盖朝向就会更加向内偏,正常情况下足部内外翻的旋转轴的位置大概在第二个脚趾附近。

但现在由于膝关节外翻导致这个足部内外翻的旋转会伴随膝盖位置改变而向外发生偏移。这也是下肢功能紊乱导致小腿变粗的主要原因之一。

虽然上面例举的模特是一些特例,而且她们中多数也是因为习惯了走台步才会在自己日常走路过程中有这样的潜意识和肢体控制。但走秀嘛,毕竟还是带一些表演性质和长期练习的,更多的是为给观众呈现出某种状态,而这些都是需要长期练习和肢体磨合的,不然长时间保持这样会很累且容易受伤。

在之前的文章里,我有提到过,腿型的好坏是由骨骼排列下肢发力模式决定的。而骨骼的动态排列和各肌肉的实际应用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我们日常步态中的

下面我就来教大家如何越走腿越瘦的方法。

首先我们要直腿走路,这里说的直腿走路是指在脚落地前自然弹小腿,让小腿自然伸直,落地时靠伸髋带动大腿垂直往下。这样有利于伸髋使臀部肌肉参与动作,减少小腿外侧的代偿。

我经常见一些女孩子走路大腿基本不太动的(如上图👆),全靠小腿往后使劲扒拉着走,长时间这样走会激化小腿肌肉,且严重还会造成膝关节超伸,加重小腿肌肉的外翻

说这个大家可能不能理解,我举个例子应该就懂了:

大家可以坐在椅子上,把腿伸直再勾脚尖,此时看看自己能否在保证大腿不动的情况下去改变脚尖朝向?

应该是不能吧

然后在弯曲膝盖再勾脚尖就可以很轻松保证大腿不动的情况下改变脚尖朝向。

意思就是说在走路过程中要用髋关节为轴去带动整条腿去做屈伸推动身体前进。别每走一步都只屈膝,甩着小腿就出去了,要让大腿有动作。很多有关腿型的不良体态就是在这个过程形成的。

然后从足踝刚接触地面时,要保证足跟外侧先着地,然后向前和向上传递,使腿部、髋关节、骨盆和脊柱都有对应的旋转,而这个旋转就是我在文章开头所提到的围绕身体中线做旋转。

在走路过程中,伴随足踝的落地身体对应做出的反应(身体自上而下的关节旋转)构成了腿型的保护机制。当到步态中期身体重心前移往前推进时,此时我们的足跟应开始做旋后动作,且后肢以此做旋后蹬地发力起

脚在落地过渡向前时,足弓应该完全塌下去去帮助吸收来自地面的压力,如果此时因为足弓高(无法塌)或者脚离地时足弓(扁平足)无法重新建立,那此时就会由对应区块无法帮助身体完成旋转,从而产生代偿,一般情况下都会反应在臀的问题上。

现在有一些高性能的顶级跑鞋都会推出一个口号“能量回馈”。

这个说的是在鞋底安装碳板,让脚在接触地面的一瞬间,通过碳板的高韧性把来自地面对身体的缓存和压力都锁在鞋底上,然后在脚蹬地往前推动时又会把这种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从而让你跑的更远,更轻松。

很多小白刚开始用这种跑鞋时会发现很累,也跑不快,那是因为这种高性能的跑鞋都需要强大的伸髋能力和踝关节灵活性才能完美驾驭,并且会对腿部力量有一定要求。

在所有下肢活动中,足踝的旋前和旋后的共同参与动作及行为都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凡事都应该有一个度,如果超过正常范围就会引发一系列问题。

我们看下面这张图:

是不是很多女孩子都会有这样的情况,专业术语上被我们称做“旋前变形综合征”,是一种非常正常且多发的下肢代偿表现,实际上就是指我们在脚蹬地起的时候足踝本应做旋后动作,但过度做了旋前

这样就导致了身体在前进过程中重心前移时,后脚的足跟做了更多的外翻和外展(足相对于小腿外旋),这在体态上可以具体表现为外八字和跟骨外翻,当如果这种现象进一步到步态中期时,就会迫使足弓做塌陷,长期以往就会形成扁平足,此时小腿外侧的肌肉会显得特别突兀和肿壮。

跟它相反的还有一种情况,当然这种情况在实际应用中比较少见,一般都是上述情况最常见,就是脚在落地时足跟过度旋后(类似踮脚尖状态),这种情况会在整个步态周期中都锁定自己的足跟状态,没法很好的调节自己的足踝来稀释和抵抗地面的压力,会把瞬间负荷全部作用到关节上了,从而增加了关节损伤的概率,而且需要反复利用肌肉来肢动和向前推进,也过度增加了腿部肌肉的疲劳和紧绷。

不过现在有专门针对前掌支撑的鞋,这个问题就一下得到有效改善了。

那应该怎样还原到日常走路中呢?如上文所述,支撑腿全程发力膝盖微打开的同时,一旦前脚掌着力,发力控制使大脚趾抓住地面。做到的话,你就能构建起自己的足弓,避免过度的足外翻,也就避免了力学紊乱对腿型的不良影响。

在执行过程中,你会感觉到小腿前方肌肉有些酸或疲劳,这是正常的。如果你会去健身房进行臀腿训练,也请用这个技术去构建起自己的足弓,通过针对性的练习将步态拆分成不同的具体模式,然后通过最简单的有意控制来实现身体的有效调和

以上就是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简单内容。

此时,如果正在屏幕前看文章的您,如果也有一些关于腿型及走路方面的问题想咨询及了解或想寻求帮助时,可以给我留言或在后台给我私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