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识大爆炸时代”的选择

 格武致知 2021-10-21

前段时间,听过一堂罗辑思维组织的线下大课,邀请了北大经济学薛兆丰教授主讲《什么才是地道的经济学思维》。课间薛教授用了全球四个顶级经学家的主要研究方向回答了大家“什么才是地道的经济学思维”。 分别是经济学家分别是卡尔.波普尔提出的“可证伪的才是地道的”;阿曼.阿尔钦提出的“关注存活规律的才是地道的”;高登.图洛克提出的“看见看不见的才是地道的”;最后是著名的变性人经济学家迪尔德丽.麦克洛斯基(男性身份曾用名叫唐纳德.麦克洛斯基)提出的“跟生活相关的才是地道的”。

我们知道经济学当中会运用到大量的统计学的知识,薛教授说“统计学的显著性不等于人类的价值,数理结果必须加上人文的判断,才能为人类解决实际性的问题。或许下面这个例子能够充分反映出这一点。

近期,在美国通过大量的犯罪事实统计发现, 在酒吧这种环境下,是极易滋生打架斗殴事件的地方。而一开始从打架最后升级至人员死亡的事件中,调查人员惊奇的发现,斗殴事件中被打死的人,85%以上都是率先动手的人。也就是说,谁先动手,谁最终会被打死的概率要远高于后动手的人。这同时也颠覆了我们的传统“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普遍认知。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犯罪调查人员也百思不得其解,科学上更是无法解释这一奇怪现象。

直到有一位“较真”的犯罪研究专家出现,才破解了这一谜团。他经过大量的跟踪调查后发现,原来问题的根源根本不在于谁先动手谁就会被打死上面。而在于一旦斗殴事件发生了人员死亡后,警察总是会姗姗来迟,赶到事发现场后已经死无对证。再把打人行凶者带去警察局录口供,正常人的思维都是要先为自己开脱。给自己开脱罪名的最好方法就是先让自己站在道德的至高点上,那就是对方先动手,我只是被迫的自我防卫,打死人也顶多算是防卫过失杀人,这样罪名审判下来自然就会轻很多。

上面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专业领域的学问要不断回到真实社会的生活中来,才能还原它本来的面貌,才能反过来指导我们去了解这个世界的本质及其真相,才能持续拥有它的活力及存在的价值。

最后,他总结道“跟生活扯不上关系的知识,尤其是经济学,假如我们不打算把它当作职业的话,学与不学都不要紧”。个人觉得这句话不仅放在经济学上面,即使放在其他任何学科上面都值得借鉴与提倡。这才应该成为我们学习知识的最根本的诉求。

有句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而我们人类学习和沉淀的大量知识也都是来源于许多人类值得骄傲的精英们对于生活的观察、提炼、梳理、归纳、统计与总结。随着知识不断的积累与沉淀,我们生活在当今社会里的人们是极其的幸福而又恐慌。幸福来自于我们可以踩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快速的前行,而恐慌的是,面临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吾生也有涯而学而无涯,我们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如何取舍,面对知识的海洋我们如此的迷茫不知所措。

今后,或许我们可以运用这个方法轻松地解决如何选择知识的问题,那就是看它是否与我们的生活相关联,是否来源于生活,最终还能指导我们的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