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家论诗】唐人转韵歌行浅说//汤林尧

 杏坛归客 2021-10-21

图片

2021年第108期总第798期

图片       作者简介:汤林尧,中华诗词学会、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焦作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诗词学会副会长,河南诗词学会理事,孟州市作家协会主席、顾问。现任焦作市诗词曲联学会顾问。近年出版有《历代六言绝句抄》《南北朝五言古绝选》《唐人仄调绝句》《唐人仄律三百首》及自选诗文集《西岭撷蕙》《西岭集》《西岭说诗》等,退休前曾在省文联《奔流》与焦作市文联、文化局书报刊发表短、中、长篇小说及戏剧本、电视连续剧本等,近年发表格律诗900余首、诗论50余篇。
唐人转韵歌行浅说

汤林尧

      歌与行,诗之体裁也。翻阅《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可见歌、行之作很多。这时期的歌、行形体无甚规范,每句字数有三言者、四言者、五言者,还有杂言者。有二句成篇者(《易水歌》)三句成篇者(《大风歌》)四句成篇者,更有篇幅较长者。再翻阅《全唐诗》,歌、行之作也很多,但已与唐之前的歌、行浑然不同。这时期的歌、行形体,除少部分五言者外,大多已变成每句七言,与七言古风无甚差异。
      针对唐代歌、行之特色,古人多把二者相提并论,合称为歌行。明人胡应麟在他的《诗薮》内编卷三说:“七言古诗,概曰歌行。”待他论述罢歌行体格之演变之后又说:“自唐人以七言长短为歌行,馀皆别类乐府矣。”(见《全明诗话》2514页)意思是:自唐人始,诗有每句七言每篇长短不限者称为歌行,这类作品以及后世的这类作品都属于又一类别之乐府诗。还有明人费经虞在他的《雅伦》卷九(上)也这样说:“七言古诗,即乐府歌行而一变,以唐为宗。”待他论述罢唐代各个阶段的歌行特色之后随即又点明:“七古用韵,中唐人每四句一转,平仄相次。”(见《全明诗话》4645页)意思是:七言古风的写法,中唐时期的诗人们是每四句一转韵,平声调与仄声调依次互换。其实,七古四句转韵,盛唐就已经有了,只是没有中唐这类诗人以及这类作品多。形成风向潮流的是在中唐及其之后。


      那末,这种四句一转韵之歌行,到底应该怎么写呢?研究一下《唐诗三百首》中王维的一篇《洛阳女儿行》即可明白。
      清人孙洙(蘅塘退士)所编《唐诗三百首》筛选出了全唐诗中之精华,每篇都具典范性,各有侧重,《辞海》称它“分体编排”,王维的这篇大作编排在《七言乐府》中。全文如下: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颜容十五余。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鲙鲤鱼。画阁珠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罗帏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春窗暑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只是熏香坐。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全诗共二十句,每四句一转韵,平仄两调互换,可分成五个四句。现依旧韵书平水韵试析:第一个四句押“鱼韵”,属平声调,第一、二、四句末字“居”“余”“鱼”皆平,只有第三句末字“马”字仄。第二个四句转押“漾韵”,属仄声调,第一、二、四句末字“望”“向”“帐”皆仄,只有第三句末字“车”字平。第三个四句转押“真韵”,属平声调,第一、二、四句末字“春”“伦”“人”皆平,只有第三句末字“舞”字仄。第四个四句转押“哿韵”,属仄声调,第一、二、四句末字“火”“琐”“坐”皆仄,只有第三句末字“时”字平。第五个四句转押“麻韵”,属平声调,第一、二、四句末字“华”“家”“纱”皆平,只有第三句末字“玉”字仄。
      这样剖析,等于把这篇二十句的七言古风分割成了五个七言古绝,每绝各换一个韵,用韵未重复。七言古绝,唐之前就已经有了,分平调古绝与仄调古绝。唐及唐以后,诗人们还曾使用这类诗体。平调古绝如杜甫的《三绝句.其一》“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闻道杀人汉水上(第三句末字仄),妇女都在官军中。”仄调古绝如岑参的《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第三句末字平),角声一动胡天晓。”(它们的首句末字均可仄可平)拿这两首古绝与上面分割后的五个古绝相对照,可知上面五个古绝中有三个平调、两个仄调。到此已很清楚:王维的这篇四句一转韵之七古诗,由鱼韵转漾韵,再转真韵,再转哿韵,最后转麻韵,同时平调转仄调,仄调转平调,平又转仄,仄又转平,营造出一种起伏、宛转的声乐旋律,何等精美。《唐诗三百首》之所以选中此篇,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人们诵读这样的诗篇,如同观赏高高低低的山岭与弯弯曲曲的溪流,那种起伏感与宛转感,是不转韵古风难能达到的。其实,这种转韵歌行并非始于王维,略早于王维的著名诗人张若虚的七古《春江花月夜》也是这种写法,全诗36句,可分九个七言古绝,平调转仄调,仄调转平调,非常优美。当今的高中语文阅读教材在讲解张若虚的这首诗时,还专门提到了这种转韵手法。从《全唐诗》中可以得知,自盛唐开始直到中唐,这类形体的作品越来越多,堪称是当时七言古风的主流。


      这类转韵七古,在中唐后期及晚唐诗人手中有所演变。这种演变,《唐诗三百首》所选白居易的两个长篇七言古诗《长恨歌》《琵琶行》堪为典范。与上述不同的是,白氏二篇在以四句一转韵之同时,兼用了二句一转韵,如“……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长恨歌》句)还有好多句用一个韵,如“……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琵琶行》句)这是对四句一转韵体格的灵活运用,不但不会损伤韵美,犹可增强声采。后人把这种用韵称作是对四句一转韵之变体。试想,《长恨歌》一百二十句,《琵琶行》八十八句,这么长的篇幅,如果都一律四句一转韵,岂不成了几十里长的山岭、几十里长的溪流,起伏都一样高低,宛转都一样宽窄了吗?若真是那样,岂不单调呆板?岂不大减风色?白居易是中晚唐大家,深知诗之三昧,也深有变化之工力,所以,他既能循规蹈矩,又能自出机杼,避免亦步亦趋。诵读他的这两篇大作,尤如在起伏的山岭中又欣赏到突兀而起的几座高低不等的秀峰,在宛转的溪流间又欣赏到集聚而成的几处大小不同的碧潭。明人许学夷在《诗源辩体》卷二十八说:“乐天才大,其诗自能变化。”(见《全明诗话》3341页)所指即这类作品。不过,白氏二诗仍是以四句一转韵为主体的,另外还有他的其它七言乐府也是如此用韵。许学夷在《诗源辩体》卷二十八说:“乐天七言古,《长恨》《琵琶》及新乐府虽成变体,然尚有唐人音调。”(见《全明诗话》3339页)可知白氏之作与王维与中唐同宗,皆属转韵歌行。
      唐人歌行中另有八句一转韵、还有通篇不转韵而另具特色者,此处暂不谈。
      当今诗词界,不少七言古风之作写得与顺口溜极相似,失去了这类诗体的艺术风采。研究、学习一下古人的有关篇章,是克服这种现象的最佳途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