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笔 —— 精致与粗粝,文明的两面

 brownk 2021-10-21

偶尔回去老家,有感于乡下的脏乱。一直想动手收拾干净整齐。但是我爸妈一辈子随性惯了,坚决不让我动手。连盖好的房子,地板都买好了,都不让铺。

我住城里,也不经常待在家。想想收拾好了,估计要么他们找不到东西,要么就是过几天依然是乱糟糟的,也就妥协了。

但是这种乱糟糟的环境,视觉效果不好,环顾一圈左邻右舍,包括全村上下,就我家各种生命力旺盛。

—— 猫仔下了一窝又一窝,鼎盛时期,家里有十几只大大小小的猫。就算连送带卖,仍然维持一窝小猫的规模。

—— 狗养了两只,一只比另一只大,另一只比一只小,都是土狗,中华田园犬,既不挑食,又特别通人性。

—— 环保的不来找事情,养了猪。年头养到年尾,那个猪肉,脂肪也很厚,拿来炼猪油,闻到香味隔壁的小孩都馋哭了。

—— 鸭子常年维持十几只,有小鱼吃的时候,鸭蛋就多,都是半年以上的老鸭子,每次回去逮一只,可以在桂林熬汤3次。

—— 鸡也是一茬茬地养,大体上都生长半年,逢年过节我们去拿几只。平常回家,也经常斩鸡,炖鸡汤,偶尔还能够拿走一些鸡蛋什么的。

......

现在新农村,很多人家的房子弄得非常漂亮,很有点像国外的独门独院的大别墅。但是鸡鸭这些家禽,肯定是没有了,更不要说养猪了。

由此我就想到,中国古人说,“耕读传家”。任何可延续的文明,一定同时具备博大精深和粗粝实用两方面。两者任何一方,不可偏废。

图片

太偏重于精致、干净,一定会失去地气。就像没有鸡鸭猫狗的农家院子,生命力天然就少了很多。而只注重于实用,简单粗粝的文明,往往承载的信息量很低,人们无法从过往的历史中,得到真实的经验和教训。

作为农耕文明,中华文明其实兼具两方面,一方面是博大精深,特别是历史的记录,在精致方面,比如美食的花样就是“食不厌精”;与此同时,在土地上精耕细作的农民,吃苦耐劳,经得起粗粝磨炼,种得了地,养得起娃,打的了仗。

一味的精致,意味着维护文明的成本会越来越高,而且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会很快失去“野性”的一面。这样的文明,可能很难维持下去。就像宋朝文人当道,文明越搞越精致,但是阳刚气尽失。

一味的粗粝,那也赶不上时代发展的洪流。毕竟从工业革命以后,科学技术体系,就是国家进步的核心力量。这要求工业技术精益求精,要有一群脑子特别聪明的群体,最好能够涌现出一大批的天才。

精致和粗粝,并不是必然矛盾的。就像很多顶级科学家出身贫寒;同样,很多世家子弟下乡磨砺之后,终成大器者也不少。

现在看起来,因为这些年的城市化,我们渐渐失去了地气,失去了文明粗粝的一面,反倒在精致的一面,愈发精益求精。

这实际上是很危险的。因为文明失去了地气,太过于强调智力和智慧这方面,“慧多伤身”。小学生就文弱不堪,引体向上拉不了几个,眼镜早早就戴上了。雄性气质,很容易就被弱化。

按照人类的生物金字塔安排,其实大多数的人,不应该受到过多的“理论”教育,更多靠体力和技艺,靠情商性格,而非依赖于读书做题。读书太多,尤其是判断力不够,被人洗了脑子,往往很容易失去“本能”的东西。所谓,“失去兽性,失去一切”。

文明越精致,就越容易失去“血性”,毕竟过惯了精致的日子,本能上就会厌倦战争。回顾一战二战,像法国这样的“精致”国家,反倒被后起的“蛮族”,所谓日耳曼民族,按倒在地上摩擦。

我们现在的城市化,但愿已经到头,回过头来补一补文明“粗粝”的另一面。毕竟,连国家统一大业都还没有完成,武德不可一日或缺。粗粝和精致是文明的两面,“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恐怕才是长久之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