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林黛玉长期吃人参养荣丸,为什么越养越衰弱?

 漫话红楼 2021-10-22

林黛玉进贾府的第一天,说起自己的病,提到“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贾母听到后说:“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

这就说明,林黛玉长期服用人参养荣丸,而且从林家吃到了贾府。顾名思义,人参养荣,是以人参养出荣华来。以贾母对黛玉的疼爱,用的必定是上等人参,但是,黛玉长期服用人参养荣丸,不但没有把身体养好,反而越养越衰弱,这是为什么呢?

答案其实就在这味药里,人参确实能养荣,但并非对所有病人都能起到养荣的作用。仅从这味药名可知,黛玉因病衰致死是必然的结局。

对于黛玉来说,人参起不到养荣的作用,只能续命。

人参是大补元气之药,在临床应用上,通常用来拯危救脱。所谓拯危救脱,简单来说就是救命。如果病人元气大伤,比如大失血或大病、久病所致元气极度虚脱,就可用人参来救急或续命。

红楼中,有三个人用人参来救过急,分别是秦可卿、贾瑞和王熙凤。这三个人在用药时用到人参,都是因为元气大伤所致。元气大伤,是原本元气很足,因为某种特殊原因而让元气受到损伤。秦可卿、贾瑞和王熙凤都是身体健康的人,秦可卿需要用到人参,是因为被一众庸医耽误了,导致了虚病,需要用人参来益气养荣;王熙凤需要用到人参,是因为小产之后没有及时调养,反而因劳累过度而患了血山崩,导致身体极度虚弱,需要用人参来补元气;贾瑞的情况比秦王二人更严重,他是因为纵欲过度,“下溺连精”,造成短时间内元气大伤,需要用人参急补。

林黛玉的情况与以上三位都不相同,她是因为先天不足,“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上。实际上,林黛玉的这种情况,并不适合用人参来养荣,因为养荣的前提是自身有根本,人参只是用来固本培元。这就好比一株植物,本身具备生命力,只是生命力太过微弱,所以需要借助外力来快速增强生命力。如果本身没有生命力,完全依靠外力,那就无法养荣,只能续命了。

黛玉的问题,就是无本可固,无荣可养。正如宝钗所说,“食谷者生,你素日吃的(人参)竟不能添养精神气血”。黛玉很少吃五谷,因此缺乏本元。在这种情况下服用人参,其实是种浪费,“不能添养精神气血”。

秦可卿、王熙凤、贾瑞都是有本元之人,都没能通过人参养出荣来,最终都早逝了,何况黛玉是无本元之人,人参对她来说,只是续命而已。所以,越养越衰弱是必然的。

林如海和贾母都对黛玉的病不抱希望,只想为她续命,多活一天算一天。

宝钗谈论黛玉的病症写在了第四十五回,作者为这一情节定性为“金兰契互剖金兰语”,说明非常认可并高度肯定了宝钗的这番言论。另外,黛玉接受了宝钗饮食养人、改喝燕窝粥的建议,并因此与宝钗结为金兰契,说明黛玉也认可了宝钗的这番言论。

如果仅仅是为了表现宝钗与黛玉关系上进入亲密状态,作者为什么一定要拿黛玉的病来说事?反复研读之后,我意识到,作者的用意,是把宝钗定位为张友士一样的神医。

张友士不是专业看病的大夫,他只是一个“学问最渊博”的儒生,其医理上的造诣,只是业余爱好。同样,宝钗也不是大夫,她也是一个“无书不知”的博学之人,不过她的业余爱好很广泛,而且都钻研得很深,拿出来说都是专业水平。这两个业余爱好者,在“论病细穷源”上,都能一语中的,找到问题的根本。这便是作者的有意安排:秦可卿的病被专业太医耽误了,即使遇到了神医级别的张友士,还是无力回天。同样,黛玉的病也是被耽误了,即使宝钗所说的是金兰之语,还是无法挽回黛玉的生命。

不过,林黛玉和秦可卿不同,秦可卿的病是被一众庸医耽误了,林黛玉的病却是被林如海和贾母耽误了。

秦可卿病了,太医换了一个又一个,说明贾珍对秦可卿的病抱有希望,希望能遇到一个能治愈可卿的医生。不同的太医,必定会开不同的药方。然而,黛玉的药方多年没有变过,一味人参养荣丸吃了十多年,说明林如海和贾母都对黛玉的病 不抱希望,所以不想折腾。

不抱治愈的希望,人参对黛玉来说,就只是续命了,活一天算一天,这是林如海和贾母共同的想法。有此主观意愿,黛玉的病不被耽误才怪。所以,即使宝钗提出喝燕窝粥来培元,却和可卿遇到张友士一样,为时已晚。

这就是黛玉的身体越来越衰弱的主要原因:父亲和外祖母早已从心理上放弃了对她的医治,只希望用人参为来她续命,能多活一天就多活一天。至于养荣,只是一种心理安慰而已。人参之于黛玉,从来就起不到养荣的作用。

这也是作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诠释“假作真时真亦假”,人参养荣是假,续命是真。世间多少人喜欢取一个看起来很美好的名字来自我欺骗?人参养荣丸,这是一个被作者赋予了讽刺意义的药名:昂贵且美好,但黛玉悲剧的结局早已蕴藏其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