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确定你是在做新媒体吗?真正的新媒体该是什么样子的?

 谭天论道 2021-10-22

如今几乎所有单位和部门都做起新媒体,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入驻新媒体平台的门槛很低,开个账号就行,于是“两微一端”成了新媒体建设的标配。短视频的出现和抖音的风行,还变成了“两微一抖”。问题是这些所谓的新媒体能称得上真正的新媒体吗?我是怀疑的,其实大多数官方新媒体只是把内容搬到网上,我们叫“+互联网”,至于有没有人看,他们是不太在乎的,能够就会上级检查和政绩汇报就行。

只求有不求好,是当下许多不作为的官方新媒体的现状。那么,怎么样才叫“好”呢?真正的新媒体的标准是什么?简单来说有两条:一是传播好,阅读量、日活量、完播率等数据比较好,说明你的内容能够抵达用户那里;二是有互动,当今新媒体无社交不传播,关闭评论功能或不回复用户的都不能算真正的新媒体,新媒体缺少互动和运维决定它走不远,也不能算真正的新媒体。

官方新媒体存在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如何从“+互联网”转向“互联网+”,“互联网+”的本质就是供需重构,关系重构,是先有内容还是先有需求?要先有产品还是先有用户?不能满足用户需求的新媒体都是伪新媒体。诚然,新媒体用户是多方面,有政府、企业和媒体,更有普通用户和消费者。只管前者不管后者那是传统媒体,同时服务好二者,尤其是后者才叫新媒体。

我曾经参加一个传统媒体创文项目验收,为了完成创建文明城市的宣传,该单位开了创文公众号,但篇均阅读量不过100左右,聊胜于无。新号需要养号,没有一段时间用户规模小会影响传播效果。我认为,创文内容应该嵌入那些有传播力的大号。不过这也存在另一个问题。某旅游局公众号做得不错,篇均阅读都在几千,但有几篇党建推文阅读仅几十。不是说党建不能做,而是如何把它做好。

官方新媒体面临一大挑战就是如何官方的严肃的宣传变成响应用户需求、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这是要动一番脑筋的。这里举两个成功案例,众所周知,深圳卫健委的公众号做得很不错,内容好形式新有网感,有不少10万+的爆款文章,如《我单身,主动的,没病,闭嘴吧你》《封关一年半,我与女友3次在深港边境相见》。我也曾赞扬过新华社强互动的神操作:为新华社点赞,为强互动喝彩!

其实,还有不少官方新媒体做得不错,比如说团中央的公众号,四川台抖音号四川观察等。官方新媒体只要解放思想、敢于创新就会有所作为,大有作为。诚然,官方新媒体也要虚心向自媒体学习,虽然不能像它们那样随心所欲(实际上也是有监管有规制的),虽然有不少政策法规制约,但在现有的框架和规范内还是有一定的发挥空间,况且它还有公众力和权威性背书,这只是其运营优势所在。

在传媒正在进入智媒时代,仍有不少媒体人活在“石器时代”。融媒体建设既要反对乱作为,也要反对不作为,要警惕那样打着”导向“和”坚守“愰子的因循守旧、不思进取,须知守正创新不是守旧翻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媒体如果不想被淘汰,唯有创新中守正,互动中传播,敢于走出舒适区,只有占领C端才能占据舆论阵地的C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