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做好接受顺其自然的人生的准备了么?

 Ace_D 2021-10-22

今天突然想起来之前在朋友圈火了一阵的文章,大意说的是男主/女主,从小到大在温馨的家庭中长大,心智健全,待人和善,但在一些将会影响一生的选择上,选择了最省心的方式,也就是“顺其自然”,顺从了父母,顺应了所谓的“命运”,佛系发展。

高潮在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时刻展开,通过相亲跟一个“没什么不喜欢”的异性共同作出了相伴一生的决定。然后便是生子养育,过程当中当然出现了正常的婆媳纷争和家庭偶尔的不和,最后孩子长大帮忙带孙子,然后再然后,一辈子好像很快就过去了。结尾,在主角临终时,作者给出一个结论:或许,在踏入婚姻殿堂的时候,这个人就已经死了。振聋发聩,荡气回肠,让读者幡然醒悟,唏嘘不已,发誓不做一个顺其自然的人。

额。。。

且不说婆媳纷争和家庭不和谐无论怎么选择都多少会遇到,谁告诉你选择顺其自然就很省心?换言之,并不是因为顺其自然出了错,只是做出选择的人,没有想明白罢了。

这让我想到以前在课堂上学到的一个关于“功利经济学”的案例。

假如一辆失控的列车在铁轨上运行,铁轨前方有四个人被绑在铁轨上,如果不加影响,火车会让这四位丧命,这时候,你手边有一个拉杆,可以改变火车的走向,而改变了之后,另一条铁轨上,绑着一个人。这时候,你应该怎么选择。

功利经济学主义者会毫不犹豫地拉动拉杆,因为这样死亡的人数少了,纯理性角度,结局得到改善。但有人会说,一个人的生命也是生命,也是宝贵的,既然原先火车并不是走向那个方向,那么就不应该牺牲他。当然,这个在本质上就是怕做出了选择,招致了什么不好,害怕后悔,只好选择了“顺其自然”吧,因此那四个人的死亡,就是“命中注定”,因此我就不用承担责任?

天真。

我们不妨提升一下复杂度,如果铁轨原本并没有选择方向,这时候,需要你做出选择,是掰向四个人的那一边,还是一个人的那一边。火车上有1000人,假设如果不作出选择,火车就会翻车,丧命的人更多,如何做出选择?

这种情况与最开始的情况并无本质上的不同,没有谁是“命中注定”一定会走向死亡,而命运的权杖在你手中,如何“顺其自然”?那么拉杆“原本”所处的状态到底重要么?不重要的

再提升一下,如果绑着一个人的那一边铁轨在之后有一定的概率铁轨断了,因此这1000人的乘客有可能在之后全部殒命。再加上,绑着的一个人有15%的概率是爱因斯坦,而另一边的四个人是四个有三人疑似罪犯,还有一人80%几率疑似玻尔,又该如何选择?如果,你恰好在这列火车上,又该如何?

而人生的选择,所有的可能性,远比这个复杂。但没有任何一个选项,名字叫做顺其自然

那么,所谓的“顺其自然”是什么呢?

回到我们一开始的例子,听从父母的意见选择一个“不错”的专业,听媒妁之言选一个“靠谱”的丈夫/妻子,按照惯例做一个“合格”的丈夫/太太……抽离出来,都有共同一个内涵——“安全”。要再具体一点,那就是,“短视的”,“安全”。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孤独的旅行者,载着满车的回忆和阅历奔跑在见不到头的铁轨上。而在命运选择的岔路口,就好似天空肃然暗淡,日月无光,顷刻又大雨滂沱,雷电交加。捏着拉杆的手冒出细细的汗珠,手臂的肌肉紧绷着,颤抖着,拉杆如千斤重,纹丝不动。这时候如果你祈求上天,拉杆似有松动,你以为这是启示,然后又发现只是自己手部抽搐带来的异样感。于是你更加绝望,盯着雨点使劲拍打的车窗,几乎眦裂,头皮发痒,心脏要抖出胸口,两腿战战,口唇发干,呼吸困难……

然后……然后,你闭上眼睛?

不,别逃,是你选择了闭上眼睛。

不去思考背后一条条可能的发展路径,不去分析每一个可能的场景,过分的紧张让你的理智无法延伸到视线之外,你依稀看到,或者听说,选择这条路,挡在前面的人更少,于是你屈服了,你闭上了眼睛,你将手杆拉向似乎人少的那个方向。

这就是所谓的“顺其自然”。事情并不是必须这样发生,而是你选择了,让事情这样发生呀!

“短视”,是因为做出选择的人已经无法对更远的事情系统做出评价了,屈从了眼前的“轻松”,由于想不明白,所以不想了;“安全”,大概率是因为主流或者大家告诉我们这是主流,用在穿搭上,就是所谓的“基本款”吧。

说到这里,给我最深刻印象的案例是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一开始的一幕,大石头压住了一对姐弟,只能救一个,不快点选两个都会丧生。母亲在大雨中绝望地喊出了“救男孩!”然后是被埋在雨里的撕心裂肺的哭声。那一幕让我怔住了,那哭声在脑海里久绕不散。而在重见女儿前的三十年里,这位母亲,心里的煎熬任谁大概也想象不来。而这,大概就是选择的最生动的例子。而这时候,还有所谓的“顺其自然”可言吗?

在《I,Robort》中,主角的回忆中,在一场车祸之后,他的车与另一辆车同时沉入水中,另一辆车上有个小女孩。此时出现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主角在水里奋力地喊着“Save that girl”,然而机器人在报出一连串生还可能性的“数据”之后,非常“理性地”选择了更高生还可能的主角。自此主角再也不使用人工智能机器人。在这样的时候,还有“顺其自然”吗?

或者这两个例子都稍有点极端,但是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情是二分的“不极端”跟“极端”的边界在哪?不存在的,形式逻辑是一样的那就够了。同样是需要拉动拉杆,拉杆的动作是需要作出的选择,铁轨上的人就是选择所需要付出的努力,付出努力之后是不是断掉的铁轨,是选择的结果。这些共通点,就够了。

而任何一个环节,都应该好好分析,而责任都需要自己负。因为,家人给我们说了一万遍做一个好人是主流选择,他们却忘了说,当一个“好人”,很不容易。看遍了周围的人都怎么选,没有算出来每个可能遇到的情景发生的大致概率,做出选择后,人一定会走向一个“后悔”的场景。说只要一切和谐,顺其自然就会容易些的人,多是没有看到某些环节的“容易些”需要付出的代价。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顺应“命运”,自己退到自己人生舞台的阴暗角落,以为一切有剧本;最后发现自己没办法维持对另一半的感情,生活变得枯燥,自己越退离舞台中央的镁光灯越远,生活终于让我们忍无可忍,还要努力维持生活的和谐,直至一生黯然落幕。

然而,这出戏,在“以为一切有剧本”这一步开始,就错了。但是最关键的是,千万别以为错在选择了站在阴暗的角落,错的是,以为站在角落之后,就不需要承受对黑暗的恐惧和对焦点的渴望

因为短视,我们才会对未来发生的种种结果感到惊诧,甚至绝望。这本质上,是我们没想到,没有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去迎接所要的结果。因为安全,我们一直保持主流、保守,事情也似乎是自然就发生了,但我们永远无法展现新锐潮流的美(或丑)。而且,私以为,既然这种选择是如此的主流,之后应该承担什么样的心理压力,难道不是有迹可循,容易预料吗?

让我们正视“顺其自然”。这样的发展路径没有好处么?当时是有的,这样的人生,受到来自长辈和同伴的非议会更少,因为这样的选择很主流。我们甚至能获得这些支持者的帮助,因为一个群体,总有维护一种特定生存方式的心理需要。这样的人生,自然过得会顺畅些。这大概就是大多数人在做出选择的时候想到的。这些都是所需要付出的成本,无疑是低廉的。但是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之后还的债,就是平庸带来的焦虑和没有大喜大悲的不甘。这种不甘和焦虑,甚至比不被理解的落寞更难承受。这时候,回头说一句“XX时候,我已经死了”,未免有点搞错对象,明明这本来是一条,可能更难走的路。

换句话就是:如果内心没有强大到甘心收性,还斗胆敢说要顺其自然做个“好人”?

而选择了特立独行,当然也不是省心的。上述的优点全部反向,而且如果个人真的没有天分,就只有大悲,没有大喜了,就像没有丝毫绘画天分的人偏要做画家,大概率只能悲剧吧。但很显然,如果做出了这样的选择,需要承担的心理重量就小太多了。 

在自我暗示下,人会倾向于潜意识里不断强调自己的不同。结果,就是越活越特立独行了。到了这种境界,也就不会再管世人的非议了。就像穷困潦倒到饿死,最终还喊着“摇滚不死”的无名音乐发烧友一样,他或许痛苦,但他是愿意的。

于是总的来说,选择特立独行,我们的人生会变得刚烈,而选择了所谓的“顺其自然”,或者说是“主流”,我们的人生就是绵里藏针。还期待柔软的背后没有冰冷的现实?不存在的。

就在发稿前不久,又传出一条社会新闻:河北唐山市取消路桥收费站,却招来收费站工作人员强烈不满。其中有位大姐说她的青春都奉献给收费了,除了收费什么也不会,而且也学不会什么东西了。想来这批收费站的工作人员当初在就业时便怀揣一颗追求佛系发展的心,或受到家庭环境影响,或自己更向往这样的稳定生活。然而当初的他们就像站在火车道的拉杆旁,只是还没想清楚扳下扳手的后果后便匆匆的闭上了眼睛。而现如今,数年前的决定把最终的结果推到他们面前时,他们却慌了。就像黄渤在电影疯狂的赛车里面说的:点背不能怨社会。不能未雨绸缪,并且在做选择时简单的顺其自然,自然就要承担相应的后果,这不仅仅是收费站工作人员要面对的,更是我们每一个人在做选择时都应该想到的。

做好一切心理准备,种下我们的因,然后在收到果时,如有抱怨也不应发出吧。

经全国思想进步委员会

2018年初审通过

SI BIAN

21世纪新青年标准实验教科书

思辨

必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