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为何要读书

 Ace_D 2021-10-22

这是一系列短篇,写作动力源于最近读了Ray Dalio的《原则》一书,颇有感触,想起生活中那些曾让我后悔莫及的一幕幕,和那些自感可以吹一年的犀利操作,忽然有了分享的欲望。

本系列篇幅较短,更接地气,适合编成枕边故事,平行于长篇的思辨日记。欢迎投稿,告诉我们你对生活的感悟。比如,对某种行为逻辑的理解,生活中一些do's & don'ts等等。以及如果想针对某个短篇内容深入探讨,欢迎留言。

004为何要读书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然则,往往有人在书中看不到一丝金光溢彩,感受不到一缕胭脂熏香。说得轻巧,读书二字,做起来,难。

前一篇刚好说到读书vs摇滚,这次顺便来说说读书。

读书是一件好事,对人的成长有益,能开拓我们的视野,有助于我们成功等等,这些关于读书的解释可以说是自古以来都是政治正确的。犹太教有把蜂蜜涂在宗教经典《塔木德》上并且孩子从小去舔的传闻,我国自古也有“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说法。但是书只要读了,就是好的么

在我看来,读书也是要看效果的,如果一味追求读书这个过程而忽略了自己的主动思考导致最终收获寥寥,那读书的本质与出外郊游一天放松心情也没有什么不同。所以读书这一行为与我们其他的日常活动相比,并无什么高下之分,能否使读者受益,关键看疗效。

大学的时候我曾选修过一节东南亚现代历史课,讲到二战期间的历史时,有一本关于日占朝鲜人记录的选读材料,虽然书名都已经记不起来了,但其中的一个章节对我影响颇深,甚至远超一些专业课对我后来发展的帮助与影响。

书中记录了一个朴姓男子的奋斗路程,他自幼出生在朝鲜半岛,家里务农一贫如洗,日本占领朝鲜后,他在十四五岁的年纪决定要做出改变。有一天他偷偷的把妈妈的首饰拿走,变换成去往东京的船票,自此踏上了与命运奋斗的征程。初到东京,他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一家卖海鲜的店家好心收留了他。自此他过上了早上四点起床备货,一直工作到半夜,然后再自学至凌晨两点的生活。几年后,他竟通过了东京大学的考试(是东京的大学还是东京大学我已记不清了,不过在那个年代对他的帮助都足够大到再次改变人生),后来成为一名律师。最后在日本战败前夕回到朝鲜,但他早已联络不上家人,自己通过积蓄买了一片地,雇了几个长工成为了一个农场主。

朴先生的故事与其他励志故事相比,可能也并不是出类拔萃,但之所以让我产生了共鸣,首先就是一个时机的问题,阅读的时机有时也很重要。我还记得在我选修这节课的那个学期,正是课业压力比较大的一个学期,自己在学习上也产生了一些浮躁情绪。直到看到了朴先生的故事,再反思一下自己的困难,顿时觉得自己早已是命运的宠儿,自己所面对的种种课业挑战不值一提。这就好像中学时期看不懂朱自清的《背影》,觉得如果翻过铁轨买个橘子就是父爱,那寝室里的同学早就都是我儿子了。但后来自己独自漂泊在异乡奋斗的时候,很怕看到对亲情的描写,也曾读《活着》读到泪流不止。有些好的作品能让人共情,这与读者当时所处的环境是分不开的。

其次对内容的解读才是一本书对读者真正产生影响的关键。通过朴先生的故事,我看到的是要敢于扼住命运的喉咙,通过自身的努力奋斗来改变命运,并且在反思中令自己能够克服现实中的畏难情绪。但是抛开历史背景不谈,如果有的读者对朴先生个人经历的解读是为了改变命运,不惜牺牲全家人的幸福,甚至主动抛弃家人,那我想这样读书还不如不读,读了也是谬以千里。

最后读书不应拘泥于读的形式,而更应注重思考。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如果只求一时爽快,一天读完几百章网文,脑子里却没激起什么波澜,最后的结果跟玩了几小时的电子游戏怕是没有什么区别。在这里我不是说看网络爽文不好,但是要与能使人获益的读书分开来看,前者是休闲娱乐,而后者才能通过思辨使人进步。说到思考这个问题,如果看《阿甘正传》能让读者打满鸡血,从此坚信坚持的力量,而读《论语》半天却只能昏昏欲睡,一句也记不下来。那看电影对读者的帮助其实要远大于研读经典,可能是时机不对,读者还领略不到经典的魅力罢了。

所以电影可以是一本“书”,生活也可以是一本“书”,我们要读书是因为读书使人进步,追求进步又何须拘泥于某种形式呢?欢迎大家继续关注关于《原则》一书的系列短文!

经全国思想进步委员会

2018年初审通过

SI BIAN

21世纪新青年标准实验教科书

思辨

必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