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高考变得商业化

 Ace_D 2021-10-22

高考完了立刻进入了紧锣密鼓的“抢人”time,各大高校的“回乡招生”团扛着大旗就开始四散向全国各地。不例外的,我校小学弟回高中正与隔壁招生组“厮杀”ing。

“我们能给你好专业!”

“管上,我们学校出国机会多!”

“管上,我们也多,我们宿舍还有空调!”

“炸弹!我们学校美女多◉‿◉!”

“王炸!我们学校美男多(⊙v⊙)!

“??”

很是欢乐。大学抢生源早已不新鲜,“好专业”(通常指的是热门专业),好的机会(比如出国),好的环境(学习或就业或生活环境),偶尔涉及金钱(助学金、奖学金)。被各大高校轰炸了一轮,学生可能在一两周之内尝到了“当明星”的快感,走在路上都怕被劫走要签名。但,这一切却基本无助于学生的选择,更无助于家长的。

而如果这一切,发生在高中呢?

听招生的小学弟提起,母校现在压力特别大,主要原因在于竞争对手们的“挖人”政策。(道听途说回来的某私立学校的政策是,答应过去这个学校读书,给20万元,可能还附赠一套“学区房”,考上清北再给50万。听说还有给价更高的私立。不少学生受此“诱惑”就转校了。

近几年,确实号主老家也是名校遍地开花。

x大附中火热招生广告

x大附是我省名校,也来开了一家分校。原本母校“一家独大”的局面不复存在,变成“群雄逐鹿”的局面。一个三线小城市,虽然在省级规划上这个城市似乎未来有很光明的前景,房价也已经一年不到翻番,但就目前而言,学生就那么多,好学生也就那么点儿,自然成为各家名校争抢的对象。

所以我们在演商战片?

学校抢人,就如同球队抢新秀,期望在三年后的总决赛上为球队夺来一枚总冠军戒指,一切围绕着目的出发,一切按部就班。

图片来自网络

跟大学的抢人方式不太一样地方在于,学校用金钱作为诱饵。虽然这跟摆条件力图证明自己的学校更好并无本质的不同,但从听众(学生和家长)的角度,直接的金钱补偿跟学校原有的禀赋还是不太一样的。基本可以概括为,一个是短期一个是长期。

金钱和房子的收益是当期的,虽然你当然可以认为,读书考好学校最终目的也不过是赚钱和买房,但这也无疑需要很长时间才兑现。另外,简单拓展就可以得到的另一个说法就是,金钱的补偿与读书的短期目标(读好书考好学校),是几乎不相干的(家庭困难的学生除外)。

而对于学校来说呢,建好校舍,聘好老师,其实是一笔长期投资,如果把学校当作一个公司,这些校舍教师云云,就是一笔固定资产,而为了“买学生”花的钱,那只是置备原材料要花的成本而已。原材料进来,生产过程大概是,车间忙活三年,原材料变产成品,等高考那天批量出货,成为一大笔应收(个中意味,仔细体会)。听说其中某个学校重点挖“失意的尖子复读生”,大概就是回收别人家的退货,再卖一次。

图片来自网络

其实都很容易理解,还是一句,一切围绕目的出发,一切按部就班。一个好哥们给出了更精妙的比喻,“这是pre IPO,期待过几年卖个好价钱。”

说完了这么多,也还是一句,无助于学生的选择,更无助于家长的。而在这个时候,刚刚初中毕业的学生们,在家长面前,基本是没有什么话语权的,而倘若这事儿给家长来决定,问题就更复杂了。

包办婚姻?

说到这个要先提一下背景知识。引述一下之前看过一篇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下为何现在的人们越来越不愿意生孩子的文章。大体内容是,过去小农经济生娃,从小,娃就可以放牛、割麦子成为劳动力,养育的收益马上兑现。长大后,持续作为劳动力供养家庭,男耕女织也不太需要老人带娃。回收期短,IRR高,生到就是赚到,多子多福。

而现在的社会环境下,孩子直到工作都是有成本没收益,即使工作了也要过好几年才会有略微可观的回馈。要是算上为孩子买房、带孩子的付出,基本回收无望,这还没算上孩子最后没出息或者忤逆,血本无归的可能呢。

那收益去哪了呢?大概是被社会这块大海绵吸收走了吧。那社会有没有回馈呢?

“政府来养老”→“养老不能全靠政府”,图片来自网络

社会的回馈…蛮随机的…人口老龄化趋势之中,我们的养老金其实有点“捉襟见肘”(中国是现收现付跟累积制的混合版,其中的现收现付那部分压力比较大),怪不了谁,这时势下,实在是没有办法。不然,侠之大者,为国弃养呀(笑着流泪)。

图片来自网络

咳咳跑题了跑题了,总之一句,纯理性的角度,孩子在父母这里的性价比其实极不诱人,而且相当不稳定。而当父母有机会为孩子做出这个选择的时候,他们面临的机会是马上兑现一部分收益,学校比其他的(看起来)也没差太远嘛,高考又是一个蕴含一定不确定性的玩意儿,指不定这点钱跟房子,就是养孩子一辈子唯一的正收益了(允悲),所以这个机会(对于家长而言)听起来很诱人啊!更别说某种意义上来讲有部分家长有“短视”的毛病(历史上一度出现的包办婚姻就是类似的情况)。

学生呢?一方面没有话语权,有了话语权,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能有多长远的眼光?面对其他学校的轰炸和忽悠,有多少辨别能力?对不同的学校,除了同学之间的各种谣言,又所知几何?

犹记得高中入学前,传闻“我听说昨天A中校长跪在某学生面前求他报A中。”“不是吧,我怎么听说B中校长干的这事。”莫衷一是,谁知真假?上文提到的所谓“20万元”也是道听途说,抢人之事确有,细节就基本可以认为是以讹传讹,不能尽信。

于是,倒不如说招生组最大的竞争对手,是学生跟原来同学的羁绊,夕阳下奔跑的回忆,和对新环境的恐惧。当然学生要是真以此为由,结局只有——

ಥ_ಥ

嘛,家长未必这么不通情达理,但类似的场景相信比例也是不小,这就是所谓的代理人问题,利益不相一致,决策怎能靠谱?

谁是谁非?

最后要想知道怎样才是对学生最好的,甚至于怎样才是对整个社会最好的,就见仁见智了。学生的想法不成熟,家长可能太世故,有些学校不要脸,多方利益博弈之下,最后结局,也许是“今天流的泪都是当年选学校脑子进的水”,也许是千里马遇伯乐,破茧成蝶,一飞冲天。

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要是学校无比看重效益(同时,非常有钱),重金挖人才的同时也重金聘良师,把教学质量搞上去了,名声也上来了,逐渐不需要在买进材料环节花费太多,多投资提高生产水平,也是一个“提质增效”的好故事(那把好学生全都让给它又有何妨?)。

那个上面提到的给钱挖人的学校,据说水平也不错,据不靠谱消息源(未经证实),人家好像是有一还算好的团队,专门服务教学服务高考(跟上面的20w一样,不能尽信)。人家“董秘”还比较会吹:

未来要是它最终独占鳌头,也不是不可能——这世界就是这么戏剧性。

一位从事金融行业的朋友跟号主提起,研究了很多公司之后,发现老巴跟老芒那一套可以概括成一个最容易理解和实践的标准:护城河是啥,如果你是龙头(or寡头)你就看看,如果有个富可敌“国s(复数)”的土豪进入这个行业,能不能用钱把你的地位砸下去。用这个标准来衡量下高中——护城河?你说呢?(让给一个正直的土豪有什么不好呢?)

当然这个问题也见仁见智了,之前菲律宾总理还说想直接成为中国一个省呢,大概是认为自己管不好自己,服管,服一个优秀的(必要条件)人管,也没啥不好的——商业化 or 不商业化,哪能一下评出好坏呢?

结语

之前有一位前辈说过一句话:“不同的事情,要放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去评价。”深以为然。

敌敌畏被大面积施用的时候,农田就像是被上帝之手轻抚,过了数十年,却差点酿成生物危机。塑料袋被大规模使用的时候,人们简直以为生活从此迈上新台阶,百年之后因为白色污染,塑料袋一度被某些专家列入“xx世纪最差发明”。每一项娱乐活动被广泛接受,众人追捧甚至痴迷,短时间内受众幸福指数提高,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有人开始呼喊“娱乐至死”。同样的,农药,某些重金属工业(铬、镉、汞之流),转基因!不给它们十年百年,谁都不能轻易断言孰好孰坏。

当高考变得商业化,当所有事情都变得商业化(商业化其实是“人性”的一种,说是最赤裸裸的人性都不为过),大家就搬椅子看戏吧。

感谢阅读!

经全国思想进步委员会

2018年初审通过

SI BIAN

21世纪新青年标准实验教科书

思辨

必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