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对“十万”有概念吗

 Ace_D 2021-10-22
A:难道看电影之前还要了解导演创作背景,要知道历史真实情况,还要去考虑拍摄手法布景和演员演技吗?
B:啊?这。。不是当然的吗?

如果发生了上述的对话,你会觉得接下来情节应该如何发展呢?
如果放在以前(不知道要多么“前”,或许只是想象里的“人心仍古”的时候),大概率接下来是A羞愧难当,突然觉得自己有点浅薄,看电影原来只看了皮毛。
但如果这段对话发生在今天,就不一定了。
如果A上网搜一下,想问问有没有人对看电影也要看得那么累,跟上学读书一样感到不满,对受“自诩”知识丰富的影评人的嘴脸感到恶心,有没有人也感觉不能随意表达“单纯”、“感性”的观点,是一种受压迫——he certainly can get what he want。
不难想象,在网络的匿名化和广触达的条件下,无论心底里多么隐秘的想法都有可能找到知音。这种找到同好的过程,甚至会给人一种从事地下情报工作的刺激感,让人们自认为自己就是那喊出“国王没穿衣服”的小孩,就像顶着漫天炮火,终于在某处战壕发现走散的大部队。这怎么不让人倍感兴奋?
但兴奋个啥呢?
当然是兴奋的是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兴奋的是从有同好的确定性中找到的巨大满足。


但真的是这样么?
前段时间时间,偶然从杜甫的诗里面发现一个有趣的点,当然不可能是真的,但出于好奇,我上网搜了一下:


啊呀,不出意外,将安如山与安禄山联系起来的人,真不止我一个。自然,这个想法太过荒谬,原本我也并不信,所以看看也就罢了。但若我一开始真的相信呢?
那也许我就会点进去,然后会在评论里面找到“很多”支持者。那么,多少算“多”呢?
我在过去的一篇文章里面提到一个例子,说的是乌鸦对于超过5的数字,就已经失去了概念。那我们也可以简单地测试一下自己——闭上眼睛,想象十万颗M&M豆到底有多少,堆积体积或者铺开所占的地面面积都可以——怎么可能想得出来。对于常人来讲,如果未经特别的训练,能比较准确地想象得出来的数量级,恐怕很难超过100——很有可能止步于20。
这也就意味着,只要有超过20个人站在你面前,对于个人来说,就只会留下“很多”的印象。
那么20个评论呢?尤其是,想看更多的评论还要翻页的时候——人不免会觉得自己找到了大部队。
但是,就算有200个人支持的评论,那又算得了什么呢?由于各种渠道(包括输入法、搜索记录、浏览记录)算法推荐带来的难以想象的富集效应,这200人,可能就已经占了网民中勇于发言的,持有支持观点的大半。但这个数量相对于所有勇于发言的网民,比例又有多少呢?

A:我才不管什么比例呢,你看就是有很“多”人都这么说啊!
B:……

用一句很俗的话来概括,就是,网络很大,大到什么样的观点都能有存活的一方天地;同时网络也很小,小到无论多么小众的观点都能帮你找到那如沧海一粟的同道中人。
所以也无怪乎,现在网络上这个权那个权,这个圈那个圈,都在自顾自“圈地自萌”。圈的地只要自己感觉很大就可以了,有管他外面的世界有多么精彩?
然而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另一个让人不安的事实,那便是,这个圈子里面,可能换了好多马甲,还是同一个人。
这个梗最早发生在贴吧。而如今,却被最新兴、主流的群体,毫无遗漏地继承了下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