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改变未来的7种科技

 强哥的书屋 2021-10-22

1.平行宇宙的存在

有理论认为,我们的宇宙只是无数个宇宙中的一员,每个宇宙都有自己的物理定律。2013年,欧洲航天局通过普朗克望远镜进行卫星观测时,发现的一些辐射数据,也暗示了平行宇宙的存在。

科学家们一直认为,宇宙大爆炸后期残留的辐射会均匀分布于宇宙空间中,然而在普朗克望远镜绘制的地图上,他们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冷斑,里面完全是空的,没有任何正常的物质或暗物质,也没有辐射信号。因此科学家推断,很有可能是平行宇宙的存在导致了辐射异常,也就是说,是由于其他宇宙的拖拽效应,才使得辐射出现了分布不均。

澳洲格里菲斯大学量子力学研究中心的霍华德·怀斯曼教授也声称,平行宇宙确实存在。早在1957年,量子力学领域就提出了关于平行宇宙的理论,根据“多世界诠释”理论,每次测量处于共存状态的量子,就会分离出无数个新宇宙。怀斯曼教授表示,无数个宇宙也代表无限种可能,也许在某些宇宙中,恐龙还没有灭绝,而在另一些宇宙中,澳大利亚可能是葡萄牙的殖民地。

尽管仍有批评家否认平行宇宙的存在,但具有超高精度的普朗克空间望远镜所绘制的图像,已为科学家对平行宇宙的研究打开了一扇大门,一旦平行宇宙的存在得到确认,将会彻底改变人们对宇宙的认识。

2.和动物交流

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的生物学教授、动物语言学院的院长康·斯洛博奇科夫认为,人和动物之间语言的区别,只是发展程度的问题,不存在有巨大的智慧上的差别。

曾经有人质疑动物们是否具备语言交流的能力,也许它们的鸣叫只是条件反射或情绪反应,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斯洛博奇科夫的发现证明了动物确实具有语言交流能力,他花了近20年研究草原犬鼠的语言,先将草原犬鼠发出的声音录下来,再分析声音中的音调和频率,结果发现,草原犬鼠的吠叫、鸣叫等各式叫声中,其实有着复杂的语言结构,大约含有上百种字词。这些字词可以提醒伙伴周围是否出现了敌对动物,还能描述敌对动物的体型、大小、颜色和速度,区别它们是土狼、狗还是鸟类。斯洛博奇科夫相信,其他动物也像草原犬鼠一样,有使用类似的可解释语言的能力。

美国杜克大学神经生物学家埃里希·贾维斯通过基因组测序和对比,发现人类和鸟类本质上具有相同的语言基因,这些基因涉及在运动皮质神经元和控制声音产生的肌肉的神经元之间形成连接,所以才会有“鹦鹉学舌”的现象。

科学家们相信,在未来的几十年内,通过对动物语言的深入研究,人类可以设计出动物语言的翻译器,甚至还会有识别动物气味、体温、动作和脑电图的装置。在可以交流的基础上,未来人和动物将相处得更加和谐。

3.自我修复材料

你能想象一架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就能自己修复引擎故障,一輛汽车在被刮伤后就能自己修复划痕,铁制品永远都不会出现氧化生锈的情况,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屏幕再也不会一摔就碎吗?随着自我修复材料科技的发展,上述的一切都将变为可能。

自我修复材料是指在物体受损时能够进行自我修复的新型材料,就好像人类的皮肤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一样。目前,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科学家们已经发明出了一种具有自我修复功能的混凝土——生物混凝土。代尔夫特大学的微生物学教授解释说:“混凝土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建筑材料,但不管加固得多好,混凝土最终都会出现裂缝,一旦有水渗入到裂缝中,就有可能腐蚀混凝土中的钢筋,导致建筑坍塌。”

生物混凝土中加入了一些细菌“修复剂”,这些细菌繁殖快速、生命力强,能耐高温和低温,即使在没有食物和氧气的情况下也可存活200多年。科学家将细菌和乳酸钙混合装封在可降解的塑料胶囊里,并与混凝土融合,这样在墙体出现裂缝时,通过用水浇灌或等到雨天,水进入裂缝中与混凝土中的胶囊接触,胶囊便会溶化,处在休眠状态中的细菌就被激活并开始生长,它们以乳酸钙为食物,产生反应后形成的石灰石即可修补裂缝。这种新型混凝土的出现不仅提高了公路、桥、楼房等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也降低了危险的发生频率,是建筑行业的一项重大突破。

4.永葆青春

长生不老一直是人类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一代又一代人为寻找长寿的秘方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一直未果。最近,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RNA中或许藏着可使人长生不老的秘密。

衰老是机体从构成物质、组织结构到生理功能的丧失和退化的过程,衰老是不可避免的,但延缓衰老却是可能的。早在2006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山中伸弥,就发现了诱导人体表皮细胞使之具有胚胎干细胞功能的方法,这堪称细胞层面的“返老还童”,但由于修改DNA的风险太大,这项技术还未能获得许可。DNA是细胞和整个人体机能的蓝图,牵一发而动全身,要干预DNA风险太大,而RNA就像是基因和功能蛋白质之间的连接人,科学家们发现,对RNA进行干预操作可以避免DNA基因的改变,既方便执行,又不会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如果能在细胞DNA衰老时,用人工接管RNA来控制基因表达,合成蛋白质,就能起到延缓衰老的效果。

美国阿肯色州的研究团队已用此方法研制出一种新化合物,成功清除了实验白鼠血液里的老化造血细胞,使它身体的造血功能保持活力。而且通过对RNA的观测和干预,就能从RNA的层面上识别衰老和诊断癌症,这是一种全新的医疗思维,目前已经被引入临床。虽然这项技术还处在研究阶段,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对经过科学改造的人体来说,永远年轻或许真的不再是奢望。

5.脑部扫描验证身份

你有没有过突然就想不起来自己的银行卡、邮箱、社交账户密码的时候?这种情况未来将不再发生了,因为随着数字密码越来越容易被破解,生物识别技术将成为智能设备更安全的验证方式。

除了目前已经广泛运用的指纹识别和虹膜扫描技术,美国宾汉姆顿大学的科学家们又研发出了一种新的身份验证登录方式,那就是脑部扫描。他们开发出了一款系统,该系统能通过给用户戴上脑电图帽,以每秒两幅的速度向用户连续显示500幅图像,并获取用户对这些图像的大脑反应,然后验证其是否为正确的用户,准确率高达100%。

研究人员还发现,当用户本人在被迫的情况下使用这个系统的时侯,他的大脑活动会发生一些变化,以致无法正常登陆系统。所以,相较于其他生物识别技术,通过脑部扫描验证的方式的安全性还是比较高的,因为即使是每个人独一无二的指纹,也不是完全无法复制,但要复制一个人的脑电波却几乎是不可能的。

研究人员表示:“我们希望能够通过用户的脑部思维来确定他的身份,因为大脑中的活动是别人无法看见的,所以相比其他手段会更安全。”据介绍,通过脑部扫描验证身份的技术已经发表在了《神经计算》杂志上,这项技术只需要进一步的优化就能问世了。

6.备份记忆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意识已有望得到永存。美国南加州大学生物工程学教授西奥多·伯格带领的研究团队,做出了能够取代海马体的芯片,并在对猴子、老鼠的实验中,通过人造海马体完成了短时记忆向长期记忆的转化。也就是说,这项技术可以完成对人脑记忆的备份,并复制到其他人的大脑中去。

海马体是大脑褶皱和沟回中的一个区域,是将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的关键部位。在海马体的中心,记忆是由特定数量的神经元在一定时间内产生的一系列电子脉冲形成的。伯格教授的团队将人记忆的过程简化为数学方程,并形成计算框架,通过追踪人在记忆时的神经元激活情况,破译出了海马体中支持记忆编码的信息流,并将其用于外部芯片的编程。对于那些因阿尔兹海默症或中风,而导致海马体受损的患者来说,植入一块芯片作为记忆模块,就能让他们回到正常的生活。

伯格教授表示,这种记忆的复制性在猴子身上的效果接近100%,而在人体的正确率目前为80%。但可以肯定的是,人类大脑已经能够接受芯片作为替代物或记忆模块,这也就意味着,芯片有望替代海马体,为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病和其他精神障碍疾病患者提供服务。目前这项技术已在多名癫痫病患者身上试验成功,预计未来有完善到更高精度的可能。

7.心灵感应

脸书创办人马克·扎克伯格在一次问答会上谈到未来发展时表示:“脸书最终极的通讯科技,将是人们直接把脑海中的想法发送给对方,也就是通过心灵感应来分享思绪。”为此,脸书还专门成立了脑机技术的研发部门,希望通过研究脑机接口,来实現只通过大脑就能交流的心灵感应技术。这意味着,心灵感应将不再是《星球大战》中的绝地武士团和超级英雄才能拥有的特殊技能,而是未来人人都可以使用的通讯手段。

2014年,西班牙Starlab公司的负责人朱利奥·鲁菲尼就开始研究脑间通信,这在当时还只是一个概念,但他在实验中成功地让一个印度人和一个法国人在各自的国家,在互相语言不通的情况下,达到了通过脑电波就能互相问好的程度。在实验中,他给印度人戴上了一套通过头皮记录脑电波的设备,给法国人戴上了向大脑传递电脉冲的装置,然后让印度人根据研究人员的指令想象自己移动双手或双脚的情形,如果他想到的是移动双脚,电脑就会记录“0”,如果他想到的是移动双手,电脑就会记录“1”,这一系列的0和1会通过互联网传到法国人戴的大脑装置,通过专门设计的密码组合,他就能解读出发送者想表达的意思。

这个实验看似简单,其实每一步都很复杂。发送者必须接受专门的训练,并保持精神的高度集中,才能确保脑间信息交流达到理想的效果。鲁菲尼并不满足于此,他还希望能在人和人的大脑之间传输感觉、知觉和更加完整的思想。他表示,世界上大多数的问题都是因为观点差异而产生,因为人们无法理解别人的感受和想法。而直接通过对方大脑了解彼此的思想,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换位思考,更能理解别人的感受,也会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